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的前提下,巨大的作业量逐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學科核心素养为目的,旨在提高现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教学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自身核心素养,还能为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做保障。那究竟如何才能在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就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充实课外阅读;养成预习意识;定期复习知识
学生新知识的接受,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积极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当然学生在上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堂中认真听讲是最基础的,学生要特别抓住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归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当然贪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更需要教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为后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一、养成课前预习意识
教师在教授前就应该让学生把即将教授的新课内容预习一次,并让学生留意理解不了的部分。教师讲到学生在预习时不了解的那部分,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特别注意听讲。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体验这一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来说也达到了课堂学生的听课效果,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课前预习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预习课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讲授《传统节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供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前收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等,在课前先留给学生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在这基础上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最喜欢的节日以及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几个举手积极的学生进行回答,回答完之后再开始授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预习认真的学生给没有预习的学生做好榜样,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长期坚持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便会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独立思考、共同分享等素养。
二、定期整理复习知识
语文虽然不像数学一样逻辑性较强,但是语文知识也比较零碎,也需要学生定期整理复习知识。小学阶段的语文主要考查学生对生词,词语,以及课文的考查,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将掌握得不是特别熟练的生词摘抄下来,平时有时间就可以翻看几遍,加强记忆。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到实处,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复习的规划,比如说一天复习一次,一周复习一个章节,一个月重新回顾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时间更长,通过巩固练习从而记忆牢固。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篇古诗时,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是先需要会背诵,会默写,还需要理解大致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讲授完之后,就需要留时间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抽查检测,看看学生是否掌握到位。但是,由于记忆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定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如:可以通过诗词大会的形式、可以出试卷的方式,也可以是竞赛的方式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不断复习的情况下,加深记忆能力,当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有定期整理复习知识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对文本的理解和竞争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充实学生课外阅读
阅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实课余生活,而且可以为语文作文的写作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长时间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不仅是在作文中能够体现,在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更主要的是汲取课外读物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寓言二则》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对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学习,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而且学生对这样的寓言故事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两则寓言故事,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成语故事,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像渔夫与蛇、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寓言故事都非常浅显易读,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一些做事情的道理,丰富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自身的阅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帮助。
总而言之,好习惯才能成就好人生,好的学习方法成就高效学习。学生的学习之路,重在起步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搭建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中需要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并且有所进步,这些学习习惯的形成,不应当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是语文学科的必备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克山.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学周刊,2016(36)
[2]潘婉君.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2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充实课外阅读;养成预习意识;定期复习知识
学生新知识的接受,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积极寻求正确的教学方法。当然学生在上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堂中认真听讲是最基础的,学生要特别抓住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归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当然贪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更需要教师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为后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一、养成课前预习意识
教师在教授前就应该让学生把即将教授的新课内容预习一次,并让学生留意理解不了的部分。教师讲到学生在预习时不了解的那部分,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特别注意听讲。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特体验这一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来说也达到了课堂学生的听课效果,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而课前预习就可以让学生在自己预习课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讲授《传统节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供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前收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等,在课前先留给学生五到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在这基础上老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最喜欢的节日以及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几个举手积极的学生进行回答,回答完之后再开始授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预习认真的学生给没有预习的学生做好榜样,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长期坚持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便会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率,也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独立思考、共同分享等素养。
二、定期整理复习知识
语文虽然不像数学一样逻辑性较强,但是语文知识也比较零碎,也需要学生定期整理复习知识。小学阶段的语文主要考查学生对生词,词语,以及课文的考查,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将掌握得不是特别熟练的生词摘抄下来,平时有时间就可以翻看几遍,加强记忆。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到实处,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复习的规划,比如说一天复习一次,一周复习一个章节,一个月重新回顾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时间更长,通过巩固练习从而记忆牢固。
例如,在教授《静夜思》这篇古诗时,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是先需要会背诵,会默写,还需要理解大致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讲授完之后,就需要留时间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抽查检测,看看学生是否掌握到位。但是,由于记忆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定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如:可以通过诗词大会的形式、可以出试卷的方式,也可以是竞赛的方式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不断复习的情况下,加深记忆能力,当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有定期整理复习知识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对文本的理解和竞争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充实学生课外阅读
阅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实课余生活,而且可以为语文作文的写作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长时间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不仅是在作文中能够体现,在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更主要的是汲取课外读物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授《寓言二则》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对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的学习,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而且学生对这样的寓言故事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两则寓言故事,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成语故事,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像渔夫与蛇、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寓言故事都非常浅显易读,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一些做事情的道理,丰富阅读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自身的阅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帮助。
总而言之,好习惯才能成就好人生,好的学习方法成就高效学习。学生的学习之路,重在起步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搭建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中需要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并且有所进步,这些学习习惯的形成,不应当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是语文学科的必备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李克山.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学周刊,2016(36)
[2]潘婉君.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