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客列传》中,荆轲那种危难关头不甘失败、背水一战的勇气,那种不畏强暴、急人之难、扶助弱小的精神让我们感动,他成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楷模。而太子丹,因疑心而使田光自杀,因心急而催荆轲上路,因不识人而派胆怯的秦舞阳随行导致刺秦王失败。在有些人眼里,太子丹成了加速燕国灭亡的罪魁祸首,甚至企图以微弱的力量阻碍历史前行。如同一个“跳梁小丑”,在历史舞台上一晃而过。
太子丹真的是一个“跳梁小丑”吗?
我认为,太子丹不仅不是个“跳梁小丑”,而且是一个屈尊待贤、急人之难的仁者,有主见的智者,更是一个不忘耻辱、不畏强暴,为国为己奋力一击的勇者。
先看他的“仁”。
首先表现在屈尊待贤上。太子丹凭什么能让田光为他自刭、让荆轲死心塌地的为他走上不归路呢?鞠武把田光引荐给他,他是“逢迎,却行为导,跪而避席”;得知田光自刎,是“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见到荆轲,是避席顿首!“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其屈尊待贤的礼节可谓备矣!如果没有一个宽厚仁慈的胸怀,贵为太子,怎会如此“低三下四”!
其次,表现在急人之难上。樊於期得罪于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鞠武进谏,想把樊於期交出去,以求平安。而太子丹在秦强燕弱的形势下,用“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义正词严地回绝。当荆轲提出以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作为“见面礼”去刺杀秦王时,太子丹又说:“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回绝荆轲。这是仁者的风范!试想,如果一个人,基于平时对你的仰慕,在危急时刻来投奔你,而你却在自己身处危难时毫不迟疑地把他交出去,这是何等的阴险!“士为知己者死”,那太子丹還会不会成为士的所谓知己?田光还会不会为他自刎?荆轲还会不会为太子丹如此奋死不顾?
再说太子丹的“智”与“勇”。有人说,太子丹是“愚蠢”的。“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为一己之愤刺秦王,加速了燕的灭亡。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的灭亡真的是因为荆轲刺秦王吗?太子丹说:“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魏公子无忌也说“非尽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秦国版图日益扩大。是当时有识者都已经看清了的,在这种形势下,面对秦国日甚一日的蚕食进攻屠杀,是从斗争中求生存,还是自甘失败,任人宰割呢?
他选择了斗争,这是为国!
丹曾与嬴政一起在赵长大,当时还很要好,等到长大,丹在嬴政手下做人质,做了秦王的嬴政又遇他不善,岂有不怨之理?
他立志雪耻,为了自己!
在内无强力,外无援助的形势下,刺秦是亡,不刺也是亡,为什么不奋力一击呢?所以尽管鞠武一直劝他忍辱而活,以求国之生存,而他主意已定,心意已决。这是主见,是智慧,更是勇气!
至于有人说,如果不是他催荆轲上路,刺秦也许会成功,历史将改写!可当大敌压境、国家无路可走的时候,提出那样的疑问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倒是荆轲被太子丹一问,就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上路,演绎了一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是否有点儿义气用事呢?
可是,荆轲成了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历史上不朽;太子丹成了一个陪衬,甚至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反面教材。
如果太子丹真的无足轻重,刺秦失败后,秦就不会先用反间计除太子丹。可见秦所顾忌的正是太子丹!
正是因为太子丹的仁,才使田光、樊於期、荆轲等心甘情愿献出生命;也正是因为太子丹的智与勇,才让荆轲有机会在历史的舞台上千百年来熠熠生辉!
看来,把一个集仁、智、勇于一身的太子丹说成是一个“跳梁小丑”,实在有失公允!
太子丹真的是一个“跳梁小丑”吗?
我认为,太子丹不仅不是个“跳梁小丑”,而且是一个屈尊待贤、急人之难的仁者,有主见的智者,更是一个不忘耻辱、不畏强暴,为国为己奋力一击的勇者。
先看他的“仁”。
首先表现在屈尊待贤上。太子丹凭什么能让田光为他自刭、让荆轲死心塌地的为他走上不归路呢?鞠武把田光引荐给他,他是“逢迎,却行为导,跪而避席”;得知田光自刎,是“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见到荆轲,是避席顿首!“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其屈尊待贤的礼节可谓备矣!如果没有一个宽厚仁慈的胸怀,贵为太子,怎会如此“低三下四”!
其次,表现在急人之难上。樊於期得罪于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鞠武进谏,想把樊於期交出去,以求平安。而太子丹在秦强燕弱的形势下,用“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义正词严地回绝。当荆轲提出以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作为“见面礼”去刺杀秦王时,太子丹又说:“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回绝荆轲。这是仁者的风范!试想,如果一个人,基于平时对你的仰慕,在危急时刻来投奔你,而你却在自己身处危难时毫不迟疑地把他交出去,这是何等的阴险!“士为知己者死”,那太子丹還会不会成为士的所谓知己?田光还会不会为他自刎?荆轲还会不会为太子丹如此奋死不顾?
再说太子丹的“智”与“勇”。有人说,太子丹是“愚蠢”的。“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为一己之愤刺秦王,加速了燕的灭亡。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的灭亡真的是因为荆轲刺秦王吗?太子丹说:“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魏公子无忌也说“非尽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秦国版图日益扩大。是当时有识者都已经看清了的,在这种形势下,面对秦国日甚一日的蚕食进攻屠杀,是从斗争中求生存,还是自甘失败,任人宰割呢?
他选择了斗争,这是为国!
丹曾与嬴政一起在赵长大,当时还很要好,等到长大,丹在嬴政手下做人质,做了秦王的嬴政又遇他不善,岂有不怨之理?
他立志雪耻,为了自己!
在内无强力,外无援助的形势下,刺秦是亡,不刺也是亡,为什么不奋力一击呢?所以尽管鞠武一直劝他忍辱而活,以求国之生存,而他主意已定,心意已决。这是主见,是智慧,更是勇气!
至于有人说,如果不是他催荆轲上路,刺秦也许会成功,历史将改写!可当大敌压境、国家无路可走的时候,提出那样的疑问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倒是荆轲被太子丹一问,就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上路,演绎了一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是否有点儿义气用事呢?
可是,荆轲成了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历史上不朽;太子丹成了一个陪衬,甚至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反面教材。
如果太子丹真的无足轻重,刺秦失败后,秦就不会先用反间计除太子丹。可见秦所顾忌的正是太子丹!
正是因为太子丹的仁,才使田光、樊於期、荆轲等心甘情愿献出生命;也正是因为太子丹的智与勇,才让荆轲有机会在历史的舞台上千百年来熠熠生辉!
看来,把一个集仁、智、勇于一身的太子丹说成是一个“跳梁小丑”,实在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