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期间,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在第一线领导并最终成功结束了长达15年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的人物龙永图,在还未来得及为自己成就高兴之余,就因为被指在谈判中对其他国家“让步太大”、“过度开放”、“牺牲民族产业”而被称为“卖国”。
就中国现实而言,可以肯定,在“开放”的方向上,已经不会再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人天真到会认为闭关守国是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入世”锁定了改革路径,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这个意义不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在开放的度上,意见却大有不同。尤其是具体的产业开放方面,分歧很多。
分歧体现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具体情况,也有共性的问题。当下很热闹的关于“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失败、“经济一体化能否取代民族品牌”等思考,就是开放战略衍生出来的共性问题。当然,即便是批评的意见中,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人是从民族品牌、民族技术的角度提出了担忧,有人则因市场放开利益受到冲击而发出质问,甚至有人尖刻到称龙永图为“卖国贼”,指责他在当年的谈判中妥协太多。
譬如,在零售业,当家乐福、沃尔玛们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之时,处境维艰的民营商业资本愤而抛出“过度开放论”,忡忡忧心一时弥漫零售业。面对斯情斯景,龙永图坚持认为最大的保护就是开放。在许多场合,他不断重复,温室里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和企业家,政府也制造不出来,他们只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按照国际规则在市场搏击中历练而成。逻辑相同的辩论,在每一个因融入全球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业里上演、物流、银行、保险……充满了担忧与争议。即使是那些具有强大优势的产业,也同样避免不了烦恼,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并不熟悉的游戏规则与各种贸易壁垒。
再如,在纺织品产业。当2005年1月1日,配额取消,中国袜子、衬衫与牛仔裤潮水一般涌向海外,欧盟和美国很快亮起红灯封关以对,依据的正是当年中国入世时签订的协议。“当初是不是一定要同意这样的条件?”国人对此颇有微词。当入世带来了冲突与烦恼,龙永图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议的漩涡。对于日益频繁的国际摩擦,他总是提醒人们,中国这个实力派新演员初登世界舞台,必然遭到原主角们的排挤。但是,与飞速增长的出口额相比较,遇到麻烦的只是一小部分:去年遭反倾销调查的商品总额仅占全部出口的0.3%,纺织品设限影响的也不过是总量的10%~15%。面对种种抱怨与怀疑,他只能不断地说,付出小代价是为了保证大原则。
纺织品风波尚未平息,龙永图很快发现,自己又因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被推上了另一个风口浪尖。事情起因于今年8月在广州花都汽车论坛上的一场舌战。主持人龙永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不料话音一落,75岁的何光远猛然起身反驳。“何龙之争”的背后,是对入世时“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意见分歧。在一些认为这一战略已然失败的人看来,这些年技术没换来,倒丢了市场,比如汽车业就如同当年的东北,我们只能让出地盘给别人打架。这时,正值国内各界对改革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激辩连连。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媒体报道时将其观点曲解为“不要自主品牌”。11月22日,同样是在一个汽车论坛上,龙永图作出了正面回应。他再一次强调,如果抵制外资,抵制开放,中国很可能错失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至于“卖国”的指责,他挥舞着右手,语调激昂,“我们的谈判班子在汽车的产业问题上问心无愧”。他说:“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卖国贼,只是代表中国做了一场谈判。”
有意思的是,有人还把龙永图与李鸿章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对外国让步上,二者异曲同工,都是卖国者。其实,无论在哪个层面,龙永图与李鸿章都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理性而务实的选择。
(作者: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就中国现实而言,可以肯定,在“开放”的方向上,已经不会再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人天真到会认为闭关守国是中国应该选择的道路。“入世”锁定了改革路径,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这个意义不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在开放的度上,意见却大有不同。尤其是具体的产业开放方面,分歧很多。
分歧体现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具体情况,也有共性的问题。当下很热闹的关于“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失败、“经济一体化能否取代民族品牌”等思考,就是开放战略衍生出来的共性问题。当然,即便是批评的意见中,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人是从民族品牌、民族技术的角度提出了担忧,有人则因市场放开利益受到冲击而发出质问,甚至有人尖刻到称龙永图为“卖国贼”,指责他在当年的谈判中妥协太多。
譬如,在零售业,当家乐福、沃尔玛们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之时,处境维艰的民营商业资本愤而抛出“过度开放论”,忡忡忧心一时弥漫零售业。面对斯情斯景,龙永图坚持认为最大的保护就是开放。在许多场合,他不断重复,温室里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和企业家,政府也制造不出来,他们只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按照国际规则在市场搏击中历练而成。逻辑相同的辩论,在每一个因融入全球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业里上演、物流、银行、保险……充满了担忧与争议。即使是那些具有强大优势的产业,也同样避免不了烦恼,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并不熟悉的游戏规则与各种贸易壁垒。
再如,在纺织品产业。当2005年1月1日,配额取消,中国袜子、衬衫与牛仔裤潮水一般涌向海外,欧盟和美国很快亮起红灯封关以对,依据的正是当年中国入世时签订的协议。“当初是不是一定要同意这样的条件?”国人对此颇有微词。当入世带来了冲突与烦恼,龙永图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争议的漩涡。对于日益频繁的国际摩擦,他总是提醒人们,中国这个实力派新演员初登世界舞台,必然遭到原主角们的排挤。但是,与飞速增长的出口额相比较,遇到麻烦的只是一小部分:去年遭反倾销调查的商品总额仅占全部出口的0.3%,纺织品设限影响的也不过是总量的10%~15%。面对种种抱怨与怀疑,他只能不断地说,付出小代价是为了保证大原则。
纺织品风波尚未平息,龙永图很快发现,自己又因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被推上了另一个风口浪尖。事情起因于今年8月在广州花都汽车论坛上的一场舌战。主持人龙永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不料话音一落,75岁的何光远猛然起身反驳。“何龙之争”的背后,是对入世时“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意见分歧。在一些认为这一战略已然失败的人看来,这些年技术没换来,倒丢了市场,比如汽车业就如同当年的东北,我们只能让出地盘给别人打架。这时,正值国内各界对改革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激辩连连。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媒体报道时将其观点曲解为“不要自主品牌”。11月22日,同样是在一个汽车论坛上,龙永图作出了正面回应。他再一次强调,如果抵制外资,抵制开放,中国很可能错失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至于“卖国”的指责,他挥舞着右手,语调激昂,“我们的谈判班子在汽车的产业问题上问心无愧”。他说:“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卖国贼,只是代表中国做了一场谈判。”
有意思的是,有人还把龙永图与李鸿章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对外国让步上,二者异曲同工,都是卖国者。其实,无论在哪个层面,龙永图与李鸿章都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理性而务实的选择。
(作者: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