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
在任教一年级数学的时候,当时对小组合作的自我感觉就是一种作秀的方式,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懂得小组合作。自从教到三年级,听了一次区级的公开课,给我震撼很深,别人的小组合作应用的居然那么的淋漓尽致!于是,我下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思想上纠正了自己以往偏激的想法,其实小组合作是利用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当我决定在班上大力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四年级了,但在大刀阔斧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大量的问题一涌而出:
1.1班级人数太多,小组合作过于“热闹”。班级人数太多的原因,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 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
1.2优生“一手包办”。优生占据了所有的主动性,不管是小组上的讨论、汇报、记录等都是他们一手包办,其他成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小组合作是优等生的发挥天堂,后进生显得若有若无,没有任何的合作效率。
1.3受时间限制,合作极不充分。如果要达到组内每个成员的充分参与,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往往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紧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限制小组合作的时间,又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4学生缺乏合作的激情。 教师或小组成员往往推举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1.5教师对过程的监督束手无策。在小组合作中,怎样去评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是否充分,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些都让我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显得软弱无力。
2研究目标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5)探索出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方式的一般模式。
3研究策略
针对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难合作”、“不知怎样合作”等问题,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再结合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我决定探索出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让每个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中,做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针对后进生怎样参与到小组合作中,真正的融入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我拟定了以下措施:
3.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我所执行的一个班级有57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有一组为5人。小组成员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指组内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3.2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 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3.3分工明确,及时合理: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分组分责时, 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组长(由本组推举产生):负责小组纪律、分配任务、指定发言顺序、总结。
组员1和组员2: 互换小组汇报和记录的任务。
组员3: 监督员(对本组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完成自评工作)
3.4评级科学,激励充分: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另外还应注重组对组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
自评:本组监督员负责;
组评:从汇报情况、倾听情况、教师的点评情况进行评价;
师评:从小组的纪律、参与情况、汇报情况、倾听情况等在黑板上板书优秀的小组序号。
3.5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我的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环节主要遵循一下三大原则:
难度方面——探讨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合作的价值。
例如:让学生合作探讨:为什么1升=1立方分米就确实没有合作的价值。
问题——开放型、矛盾型、假设型、发散型等
合作点——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时,归结成一句话其实就是当孩子们的脑细胞处于极端兴奋状态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合作的最佳合作点。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的面积有关呢?有的孩子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三角形、还有的说是圆。。。在孩子们的猜测中、质疑中、迫切想知道结果中,孩子们的小组活动不由自主的开始了……
3.6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 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 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研究成果
经过对小组合作的研究,到迄今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4.1小组合作模式基本形成。
这里的小组A,代表其中的一个汇报小组,首先要明确合作的目标,然后组长安排任务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过程中,记录员主要负责操作数据及意见的记录,监督员除了组长分配的任务还要负责对纪律和过程的监督,包括数据的校对、时间的把握等等,组长除了自己的任务外也包括对成员产生的疑惑、困难提出解决的措施。然后由组长根据合作结果进行梳理,由汇报员进行汇报,一般组长不担当汇报员,想尽量把展示的机会留给组上的中等生或后进生,培養他们的自信。课后由监督员负责对本组的自评工作。每次的记录员与汇报员会交换,目的是让中等生和后进生发展的更全面点。
②教师在小组合作时,要对每个组进行巡视,及时评价,根据小组的参与度、汇报和其他小组倾听情况,现场板书优秀小组序号。根据这个,最后完成每个小组的师评。
③在小组A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必须认真倾听,听取汇报,对结果进行补充或提出本组的建议。最后小组合议以投票方式进行他组评。(“优”:>2/3,“良”:>1/2 ,“不合格 ”:<1/2)这个在下课前的半分钟至一分钟完成。
4.2形成多个成功的小组合作案例,有利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次的数学试卷测试中,我们班这道题出错的人特别多:
从三个方向看一个正方体,如下图,写出 1,2,3对面的数字分别是几?
我就在思考如何给孩子讲解、如何让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明白,这时候我不由然的想到了——小组合作!
结果,经过他们小组的力量,想到了许多的好办法,有的小组想的是用纸做一个这样的骰子,一目了然!有的小组的结果是通过三幅图的综合分析,当然这个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还有的小组探讨出来的是排除法……,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不同思维层次的孩子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经过测试,这种类型的题我班的准确率为100%。
5今后的研究问题
当然,经过研究你肯定有收获,有喜悦,但同时也迸发出了其他的问题,例如: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依然存在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现象.班级人数太多的原因,致使小组容量过大,往往受时间的限制,开放的“度”难以把握、一味“开放”忽略“一般”。
在任教一年级数学的时候,当时对小组合作的自我感觉就是一种作秀的方式,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懂得小组合作。自从教到三年级,听了一次区级的公开课,给我震撼很深,别人的小组合作应用的居然那么的淋漓尽致!于是,我下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思想上纠正了自己以往偏激的想法,其实小组合作是利用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当我决定在班上大力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四年级了,但在大刀阔斧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大量的问题一涌而出:
1.1班级人数太多,小组合作过于“热闹”。班级人数太多的原因,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 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
1.2优生“一手包办”。优生占据了所有的主动性,不管是小组上的讨论、汇报、记录等都是他们一手包办,其他成员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小组合作是优等生的发挥天堂,后进生显得若有若无,没有任何的合作效率。
1.3受时间限制,合作极不充分。如果要达到组内每个成员的充分参与,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往往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紧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限制小组合作的时间,又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4学生缺乏合作的激情。 教师或小组成员往往推举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1.5教师对过程的监督束手无策。在小组合作中,怎样去评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是否充分,没有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些都让我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显得软弱无力。
2研究目标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5)探索出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方式的一般模式。
3研究策略
针对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难合作”、“不知怎样合作”等问题,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再结合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我决定探索出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让每个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中,做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针对后进生怎样参与到小组合作中,真正的融入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我拟定了以下措施:
3.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我所执行的一个班级有57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有一组为5人。小组成员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指组内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3.2制定切合实际的小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 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3.3分工明确,及时合理: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的互动性学习,分组分责时, 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
组长(由本组推举产生):负责小组纪律、分配任务、指定发言顺序、总结。
组员1和组员2: 互换小组汇报和记录的任务。
组员3: 监督员(对本组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完成自评工作)
3.4评级科学,激励充分: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另外还应注重组对组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主要采取三种评价方式:
自评:本组监督员负责;
组评:从汇报情况、倾听情况、教师的点评情况进行评价;
师评:从小组的纪律、参与情况、汇报情况、倾听情况等在黑板上板书优秀的小组序号。
3.5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我的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环节主要遵循一下三大原则:
难度方面——探讨的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合作的价值。
例如:让学生合作探讨:为什么1升=1立方分米就确实没有合作的价值。
问题——开放型、矛盾型、假设型、发散型等
合作点——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时,归结成一句话其实就是当孩子们的脑细胞处于极端兴奋状态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合作的最佳合作点。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的面积有关呢?有的孩子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三角形、还有的说是圆。。。在孩子们的猜测中、质疑中、迫切想知道结果中,孩子们的小组活动不由自主的开始了……
3.6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 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 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研究成果
经过对小组合作的研究,到迄今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4.1小组合作模式基本形成。
这里的小组A,代表其中的一个汇报小组,首先要明确合作的目标,然后组长安排任务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过程中,记录员主要负责操作数据及意见的记录,监督员除了组长分配的任务还要负责对纪律和过程的监督,包括数据的校对、时间的把握等等,组长除了自己的任务外也包括对成员产生的疑惑、困难提出解决的措施。然后由组长根据合作结果进行梳理,由汇报员进行汇报,一般组长不担当汇报员,想尽量把展示的机会留给组上的中等生或后进生,培養他们的自信。课后由监督员负责对本组的自评工作。每次的记录员与汇报员会交换,目的是让中等生和后进生发展的更全面点。
②教师在小组合作时,要对每个组进行巡视,及时评价,根据小组的参与度、汇报和其他小组倾听情况,现场板书优秀小组序号。根据这个,最后完成每个小组的师评。
③在小组A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必须认真倾听,听取汇报,对结果进行补充或提出本组的建议。最后小组合议以投票方式进行他组评。(“优”:>2/3,“良”:>1/2 ,“不合格 ”:<1/2)这个在下课前的半分钟至一分钟完成。
4.2形成多个成功的小组合作案例,有利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次的数学试卷测试中,我们班这道题出错的人特别多:
从三个方向看一个正方体,如下图,写出 1,2,3对面的数字分别是几?
我就在思考如何给孩子讲解、如何让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明白,这时候我不由然的想到了——小组合作!
结果,经过他们小组的力量,想到了许多的好办法,有的小组想的是用纸做一个这样的骰子,一目了然!有的小组的结果是通过三幅图的综合分析,当然这个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还有的小组探讨出来的是排除法……,有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不同思维层次的孩子就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结果,经过测试,这种类型的题我班的准确率为100%。
5今后的研究问题
当然,经过研究你肯定有收获,有喜悦,但同时也迸发出了其他的问题,例如: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依然存在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现象.班级人数太多的原因,致使小组容量过大,往往受时间的限制,开放的“度”难以把握、一味“开放”忽略“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