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嵌入式结合,体现了“美育”与“德育”的共同发展。“第二课堂”作为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加强“文化艺术”、“社会实践”、“技能特长”、“思想成长”等各模块的综合考核,重塑“知识+能力+品德”大学生全方位培养标准,努力将具有启发、引导、培养等“隐性教育”作用的艺术教学推向课程改革的前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统领下,发挥思政功能,深挖思政元素,丰富艺术课堂,提高艺术教学水平,鼓舞大学生爱国、爱党、爱我中华。高职院校艺术教学只有通过课程思政改革,深入探索思政元素,合力铸魂,才能够适应新时代课程教学的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为国育人、为国育才。把握教学规律,用好用活政治理论,实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品德培养的全方位社会主义教育,实现“艺术之中显德育”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立德树人;艺术教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及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进行强调。各高校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放到第一位,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认清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课程思政”下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是高职院校建设“以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一项建设性工程。要实现高职院校所有课程育人的功能,就必须要充分了解,深入挖掘科目课程中的思想领域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以“育人”为出发点,以“立德”为立足点,将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战略高度,统领全局。将“育人”与“立德”教育全面落实到课堂教育中去,就要把握高职院校课改中的各个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两个基本点,将学生的思想领域教育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嵌入式融合。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艺轻文,再加上生源的多样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强,而理论意识淡薄,综合素养薄弱,高校为了使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论得到显著提升,应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并运用到艺术类课程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升,在提高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课程思政教育政治内涵得以提高。
通过不同课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实现两类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下的同向同行,统筹推进课程中的“思政课程”和作为育人体系中的“课程思政”之间的互相嵌入、互相发展、互相融合。在拥有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下,且要突出自身教育的特色下,不断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具有德育色彩的元素。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教育工作,将思政教育工作彻底的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全面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秉承“强技先立德”的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风尚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的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建设的价值所在。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学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将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主要目标,也未能将产教融入创新教育中,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面无所作为。当前,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考核存在着大量不足与漏洞,如考核标准的不统一,评价方法的不规范,甚至于有些考核没有任何的评价过程。以上现象,造成了“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使得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及时有效沟通,反馈完善,严重影响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效果。
(二)思政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艺术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就以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了教学过程和实质。而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平台,不仅不能简单明了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还容易出现传达误导问题等。要想高效的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加强学校各层面立体式的监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强化高职思政教学的实践性等措施。
(三)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类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任课教师通常认为只要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没有认识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只是一味的传授专业技能,忽略了教育理论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导致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价值观以及情感上的缺失,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这两项工作,教书的工作,先去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在专业的学习上,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必须从专业课程的角度重新考虑课程的内容。
三、艺术类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课改中对思政教育意义的忽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也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艺术教育其教学质量与我国艺术发展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艺术类课程虽然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但仍需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柱。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只停留在了表面,未能充分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在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由于部分教育者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认识不足,未能在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同时,对德育元素充分理解,将德育元素完美融合到教育资源中,从而使德育元素与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完善与保护。另一方面,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无序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教育目标的不明确,“课程思政”发展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学生对于德育教育意识与价值观念培养的缺乏。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高職院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入
由于“课程思政”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落实力度不足,以及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建设中,部分高职教师轻视甚至忽略了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导致使学生无法正确了解与认识价值观念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仍在高职院校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价值观教育与艺术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要想使职业精神素养与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实践课得到充分的融合,就要始终遵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掌握正确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上,基于教学内容,要合理、深度的挖掘思政素材。
(四)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课程思政”的发展机制不明确,反馈机制不完善,在“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缺乏对于“课程思政”与课程设计的合理整体规划。从而未能将“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充分融入到艺术专业课程中去,导致了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缓慢,以及育人效果的不明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效果不显著的根本原因,是由高职院校不完善的机制安排所导致的,课程有效性不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合理分配,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在评价与监督方面的随意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指标,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应付了事的现象。
四、高职院校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方法研究
政治思想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创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领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度,从而使“课程思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下更具传染力与时代特色。在弥补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价值观的引领。引导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对学习态度、人生感悟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塑造理性、健康的情感观,坚定积极、向上的理想观。在职场中要有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职业观念,锻造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二)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与艺术类教学的融合需要端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及教育氛围。课堂思政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艺术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适合多元化的艺术类教学教育方式,促进艺术类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艺术类课程灵活性较强,教学方式与方法也较为丰富,所以可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特点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政元素注入到课程中,还要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准备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侧重的去教授创作者在作曲过程中如何将自身的爱国情怀通过乐器及曲调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爱国的情感和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如何通过色彩、构图及人物塑造上表现整幅作品的爱国主题,画家内心的状态在创作这幅爱国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创作这幅作品的动机及主题等等,让学生从精神层次上去感悟和领会美的精神。要想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就要在课程设置中,把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包容进去,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也是蕴含民族团结精神和意志传承的文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充分的融入到一起,使教学环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生会对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出现极高的学习兴趣。以重大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实践为例,是实现问题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更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高超的专业技能。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说理性”教学方式使教学氛围变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把艺术类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得好,除了要让高职院校任课专业教师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挖掘出课程中的精华,还要在备课的同时发挥创造性,以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主要目标,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积极去学,主动去学,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从而充分传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讲政治”与“讲专业”相统一的目的。
(四)艺术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合作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而多数教师没有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为了持续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实落实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
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给予极大的关注,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多体系。一是搭建平台,强化思政价值引领与塑造,促进研究机制的创新,推动理论建设,强化开展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二是构建合作机制,制定艺术类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交流的机制,使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三是开展培训锻炼,创造专业知识实践机会,积极开展校外企业活动,并定期送艺术类专业教师骨干进行培训。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整体和全面,鼓励全员积极加入到大思政队伍的建设中,将“立德树人”为建设的主要目标,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让教师在督促和自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认识能力。只有将强迫性教育方式转化为自发性教育方式,才可以促进艺术类教师自我教育的进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大思政为总领,围绕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综合培养。将艺术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深挖艺术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精炼其中营养,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感受国家之强大、社会之进步、文化之浩瀚、历史之悠久。
高职院校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寻找艺术类课程思政化的措施,创造合理的育人模式,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审美能力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研究,2021.05
[2]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
[3]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03
[4]陈海娜,刘志文,刘大军.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21
作者简介
陈熙(1984.0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美术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基金項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HZSK-13)研究成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艺术教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及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进行强调。各高校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放到第一位,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认清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课程思政”下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是高职院校建设“以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一项建设性工程。要实现高职院校所有课程育人的功能,就必须要充分了解,深入挖掘科目课程中的思想领域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以“育人”为出发点,以“立德”为立足点,将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战略高度,统领全局。将“育人”与“立德”教育全面落实到课堂教育中去,就要把握高职院校课改中的各个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两个基本点,将学生的思想领域教育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嵌入式融合。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艺轻文,再加上生源的多样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强,而理论意识淡薄,综合素养薄弱,高校为了使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论得到显著提升,应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并运用到艺术类课程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升,在提高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使教师的理论素养与课程思政教育政治内涵得以提高。
通过不同课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实现两类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下的同向同行,统筹推进课程中的“思政课程”和作为育人体系中的“课程思政”之间的互相嵌入、互相发展、互相融合。在拥有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下,且要突出自身教育的特色下,不断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具有德育色彩的元素。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教育工作,将思政教育工作彻底的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全面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秉承“强技先立德”的价值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风尚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的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建设的价值所在。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学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将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主要目标,也未能将产教融入创新教育中,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面无所作为。当前,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考核存在着大量不足与漏洞,如考核标准的不统一,评价方法的不规范,甚至于有些考核没有任何的评价过程。以上现象,造成了“课程思政”建设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使得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及时有效沟通,反馈完善,严重影响着“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效果。
(二)思政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艺术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就以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了教学过程和实质。而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的重要平台,不仅不能简单明了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还容易出现传达误导问题等。要想高效的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加强学校各层面立体式的监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强化高职思政教学的实践性等措施。
(三)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类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任课教师通常认为只要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没有认识到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也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只是一味的传授专业技能,忽略了教育理论也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从而导致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价值观以及情感上的缺失,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这两项工作,教书的工作,先去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在专业的学习上,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必须从专业课程的角度重新考虑课程的内容。
三、艺术类课程与思政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课改中对思政教育意义的忽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也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艺术教育其教学质量与我国艺术发展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艺术类课程虽然具有综合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但仍需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柱。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只停留在了表面,未能充分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在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由于部分教育者对“课程思政”的了解与认识不足,未能在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同时,对德育元素充分理解,将德育元素完美融合到教育资源中,从而使德育元素与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完善与保护。另一方面,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无序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教育目标的不明确,“课程思政”发展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学生对于德育教育意识与价值观念培养的缺乏。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高職院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入
由于“课程思政”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落实力度不足,以及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建设中,部分高职教师轻视甚至忽略了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导致使学生无法正确了解与认识价值观念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仍在高职院校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价值观教育与艺术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要想使职业精神素养与理论课、专业课,专业技能实践课得到充分的融合,就要始终遵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掌握正确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上,基于教学内容,要合理、深度的挖掘思政素材。
(四)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课程思政”的发展机制不明确,反馈机制不完善,在“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缺乏对于“课程思政”与课程设计的合理整体规划。从而未能将“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充分融入到艺术专业课程中去,导致了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缓慢,以及育人效果的不明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效果不显著的根本原因,是由高职院校不完善的机制安排所导致的,课程有效性不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合理分配,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在评价与监督方面的随意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正确有效的评价指标,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应付了事的现象。
四、高职院校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方法研究
政治思想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创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领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度,从而使“课程思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下更具传染力与时代特色。在弥补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价值观的引领。引导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观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对学习态度、人生感悟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塑造理性、健康的情感观,坚定积极、向上的理想观。在职场中要有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职业观念,锻造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二)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与艺术类教学的融合需要端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及教育氛围。课堂思政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艺术类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适合多元化的艺术类教学教育方式,促进艺术类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艺术类课程灵活性较强,教学方式与方法也较为丰富,所以可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特点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政元素注入到课程中,还要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准备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侧重的去教授创作者在作曲过程中如何将自身的爱国情怀通过乐器及曲调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爱国的情感和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画家如何通过色彩、构图及人物塑造上表现整幅作品的爱国主题,画家内心的状态在创作这幅爱国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创作这幅作品的动机及主题等等,让学生从精神层次上去感悟和领会美的精神。要想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就要在课程设置中,把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包容进去,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文化,也是蕴含民族团结精神和意志传承的文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充分的融入到一起,使教学环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生会对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出现极高的学习兴趣。以重大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实践为例,是实现问题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更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高超的专业技能。部分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说理性”教学方式使教学氛围变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把艺术类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得好,除了要让高职院校任课专业教师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挖掘出课程中的精华,还要在备课的同时发挥创造性,以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主要目标,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积极去学,主动去学,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从而充分传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讲政治”与“讲专业”相统一的目的。
(四)艺术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合作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而多数教师没有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还应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为了持续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切实落实到“立德树人”伟大目标。
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给予极大的关注,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多体系。一是搭建平台,强化思政价值引领与塑造,促进研究机制的创新,推动理论建设,强化开展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二是构建合作机制,制定艺术类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交流的机制,使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三是开展培训锻炼,创造专业知识实践机会,积极开展校外企业活动,并定期送艺术类专业教师骨干进行培训。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整体和全面,鼓励全员积极加入到大思政队伍的建设中,将“立德树人”为建设的主要目标,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让教师在督促和自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认识能力。只有将强迫性教育方式转化为自发性教育方式,才可以促进艺术类教师自我教育的进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大思政为总领,围绕学生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综合培养。将艺术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深挖艺术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精炼其中营养,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感受国家之强大、社会之进步、文化之浩瀚、历史之悠久。
高职院校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寻找艺术类课程思政化的措施,创造合理的育人模式,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审美能力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慧,杜君.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思想理论研究,2021.05
[2]李勇,邱静文.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
[3]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03
[4]陈海娜,刘志文,刘大军.职业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价值、模型与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21
作者简介
陈熙(1984.0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美术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科研基金項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HZSK-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