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12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枫坪傩狮舞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湘中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显示了湘中地区的文化独特性和民族精神,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本文先阐述枫坪傩狮舞的概况和传承现状,然后从研究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中,提出枫坪傩狮舞进校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最后对枫坪傩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和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傩狮舞;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7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社科基金课题《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傩狮舞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18WTC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枫坪傩狮舞概况
  (一)傩狮舞概况
  傩狮舞是湖南省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到元宵佳节或是集会庆典,人们都会以舞狮子助兴,在涟源枫坪尤为盛行。每逢佳节,舞狮队戴好面具着装上场,竞相献艺,精彩纷呈,融合武术和舞蹈,并具有浓厚的祭祖、祭神色彩。枫坪傩狮舞表演队由三四十人组成,有近三百人参与。舞狮有很多种造型,从起势、奋进、抓挠、迎宾、鞠躬、跃进、审视、酣睡、出洞、发怒、爬山、越涧、上爬楼梯等,栩栩如生。历史上,傩狮舞表演在涟源市大部分地方及毗邻的新化、新邵等地都有流传。今天,傩狮舞表演区域大为缩小,仅限于涟源市枫坪镇周边乡镇、村。
  (二)枫坪傩狮舞的特征
  1.傩狮配合,造型独特。傩狮舞以前叫舞狮子,之后取名傩狮舞,是因为戴上面具是神、是傩,不戴面具是人,以神、傩面来寄托群众美好的心愿。傩狮舞的表演除了傩面还要有狮子。狮面之前是用木制作,现在是用竹篾、纸、浆相叠而成。首先由树板做成狮面,然后用纸和浆一层一层敷上,做出“四不像”的样子,獅身用布做成,一般底色是红色或者黄色,身后加一条尾巴,由两个人操作。在每一个表演的故事情节中,狮子和傩面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演出,以唱跳或造型来表达所要展现出来的意思,步伐主要以圆场、十字步、跳踢步为主,以节奏的重拍点,情节为准来变换步伐,变换动作。
  2.注重竞技,观赏性好。枫坪傩狮舞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舞狮子,北方的舞狮子注重的是表演,南方的舞狮子注重的是竞技,而枫坪傩狮舞更注重讲故事,分为武狮和文狮,武狮展示十八般武艺,文狮耍完之后唱跳,用文字作赞词。舞狮有很多种造型,如起势、奋进、抓挠、迎宾、鞠躬、跃进、审视、酣睡、出洞、发怒、爬山、越涧、上爬楼梯等,栩栩如生。
  3.面具丰富,角色多样。枫坪傩狮舞的主要艺术符号就是傩面,这些面具有许多角色类型,动物、鬼神、故事世俗人物等,有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夸张变异,有的是想象出的虚构之形,最具特色的是狮子面具上一定要有繁体的“雨”“渐”“耳”这三个字,繁体字有28笔,代表天上28星宿、28神人。
  4.故事丰富,情节生动。枫坪傩狮表演耍一场一般是两个小时左右,送行要进行耍四门,这是表示对被耍者的一种尊敬。耍完四门后接着耍故事,唱赞词,之前传承下来的108个故事中,到现在还能表演出来有“黄龙穿洞”“张屠户杀猪”“蔡春山耕田”“太白饮酒”等72个故事。
  二、傩狮舞进校园的意义
  (一)非遗现状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实际上是代表着这三个意思:“保存、保护、发展”。保存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人亡艺绝”的状况出现,对其最根本和原始的内容进行记录。 保护是在现如今杂乱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保护其传承内容和传承人的合法利益。发展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发这一民俗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傩狮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活态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建立在“活态性”这一形式上去传承和发展,然后再是静态的资料保存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因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强调的不仅是这些物质的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和它的载体,更是精神层次的内容。非遗只有和教育这些无功利的活态性的传承方式相融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弘扬它的精神,传承和发展优秀的非遗文化。
  (二)傩狮舞进校园可丰富和拓展学校艺术教育
  就傩狮舞而言,非遗进校园一方面是非遗现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拓展的需要,因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艺的教育,它的核心是美育。它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个民族精神,还能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这门艺术可以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组合,能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如今各学校的舞蹈教育,都只是在强调肢体动作的标准和技术技巧,而忽略了舞蹈能起到的美育作用。教学内容也大多是已经被深度挖掘且专业性强的舞蹈教材。因此,把非遗中优秀的舞蹈带进校园,补充和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它包括了文化和艺术教育。
  (三)傩狮舞有助于校园文化教育
  通过学习傩狮舞可以增加人们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了解,可以促进人文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傩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它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时代经济、审美理想等文化因素。傩狮舞主要将劳动生活情节、地方民俗、神话典故以及传统梅山武术融合在一起,充分纳入傩狮舞的表演内容中,用舞蹈动作来表达传递人格、道德许多的约束和规范。所以通过学习傩狮舞不仅获得肢体上的舞蹈动作,还有道德,修养和民俗上的学习。从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教育和民族文化要比书本上学习到的生动得多。
  (四)傩狮舞有助于校园艺术教育
  在艺术文化教育上,傩狮舞的校园教学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它那雕刻精致,形态多样的面具和舞蹈故事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观察、模仿和创造方面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创作空间,丰富了内心情感,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三、傩狮舞进校园的措施和方法
  (一)倡导非物资文化遗产进入校园
  与其他传承方式相比,学校教育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影响更深,更能较好地实现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的目的。傩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应该做好与教育文化部门的沟通,征得教育界文化部门的同意后,可以在各种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中甚至在教育界文化机构中不定期地邀请项目传承人和非遗专家前来给师生以及文化部门人员演讲与傩狮舞这个非文化遗产有关的内容,例如,傩狮舞的形成背景、发展路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借这些有趣的经历来吸引学生以及文化部门人员的注意力,进而为傩狮舞进校园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教育机构的干预,可以使师生感受到教育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件事情的重视,进而使学校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使非文化遗产的传承顺利进入学校。考虑到当前校园教学任务重,在推动傩狮舞进校园时,可以考虑划定重点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年级、重点班级。
  (二)完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承
  学校应重视非遗文化传承的傩狮舞的理论现实化的工作,将对傩狮舞的传承贯穿到其他学科的日常教育中去,比如在美术课中,通过图片的引导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属于傩狮舞的独特的表演风格,体味傩狮舞中动作的美感特征;在历史课中,老师可以讲傩狮舞的起源、发展路程等,增加学生对于非遗文化傩狮舞的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学校可以组建一支队伍,成立傩舞艺术小组,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同时,非遗管理人员可以运用三元教学方法,即鉴赏、表演、编创相结合,以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通过办展览、游戏等多种课外教学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宣传,进而加大对学生们的吸引度,加强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它原始古朴的舞蹈风貌以及粗犷、热烈的表演特征之上进行传承和发展。运用枫坪傩狮舞中经典、特色的动作和动律,运用元素提煉,动律发展等方法进行素材的发展创新,发挥高等师范专业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承本土文化艺术的职能作用,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高校非遗研究机构促进傩狮舞等非遗文化的传承
  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力量对非遗项目进行立项研究,在理论上进行挖掘,研究挖掘其历史背景源头,服务于学校,运用于实践,结合多方面,校方、传承人、学生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理论性的,形成规范的一种模式,更好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傩狮舞非遗研究人员要与校方进行合作,由相关研究人员、学者与学校中的教授、导师在学校里建立非遗研究小组,鼓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和条件,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学校应建立专业性强的教师工作室,在学校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设立专业化的非遗研究机构,提高非遗教学水平,促进非遗项目在学校落户。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培养优秀大学生人才,采取多样的方式和办法引进人才,适当放宽非遗传承人的基本要求,让更多高校学生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民间调查的基础上,汇集整理研究成果,各自编纂符合学术规范的理论教材,并在反复实践中及时更新。
  四、结论
  非遗是世界的宝藏,是国家最为珍贵的记忆。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着中华人民最深切的情感,蕴含着每个民族最特色的发展史和最纯粹的状态。非遗进校园传承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非遗的传承,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为校园注入了新内涵,也使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梁正军,杨志华.梅山傩面狮子舞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2]非遗传承:探寻傩狮舞[N].中国文化报,2012-10-15.
  作者简介:
  高洁,女,汉族,湖南涟源人,副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舞蹈。
其他文献
【摘要】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文学家金堡在人生青年时代正逢明清鼎革,参与抗清义军并出仕于南明隆武、永历两政权。从其奏疏集《岭海焚余》中可以看出,金堡并非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他注重战略整体布局,重视抗清义军,并且希望从各勋镇里夺回兵权收归国家所有,并为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手段。  【关键词】南明;金堡;军事文官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先秦道家在“生”“死”之间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提出了内涵丰富的“贵生”思想,包括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等哲学理论,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着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对老庄贵生思想的内容和现代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贵生;道;自然;全德  【中圖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孔子之惑进行思考研究,辨析惑之本源,厘清不惑之方。文章首先通过释惑本身,强调其疑与迷两个特征;其次,基于《论语》此文本对孔子与弟子两次辨惑进行解析,了解到孔子之惑与人们情感和情绪的平衡相关;由此引申文本中对于不惑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孔子的两次不惑。得出知与智是解惑之关键,知解疑惑,智辨迷惑。  【关键词】孔子;惑;不惑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意象理论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揭示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特质,在世界诗坛中是极为独特的存在。诗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历史与哲学都在互相交融碰撞,而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诗哲之争”,与中国的诗学以及哲学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对中国、西方诗学意象中涵盖的哲学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在学术价值方面有着十
期刊
【摘要】“土龙祈雨”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思想进行雩祀的方法。它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至少在汉代固定成为王朝官方祈禳仪式中的一个部分,隋唐盛行一时,最终于赵宋之世为其他祈雨方式所代替。本文旨在对土龙祈雨法的发展历程作一考证,并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吴元扆拒绝召巫作土龙祈雨之事入手,探讨宋朝官方祈雨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土龙祈雨”衰落于宋代的原因。  【关键词】土龙祈雨法;雩祀;禁巫政策  【中图分类号】K2
期刊
【摘要】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灭掉了后唐,然后建立后晋。后晋是在契丹扶持下建立的,石敬瑭采取了与契丹和平处之的政策,但是后来由于契丹的嚣张态度、石重贵挑衅契丹的行为、后晋野心家的挑拨等原因导致双方关系恶化,战争爆发。  【关键词】后晋;契丹;战和关系;转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43
期刊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了事物的平均化和人的不完整化发展,以其科学技术的支撑和高效的机器生产将手工艺制作推向边缘,在后工业时代,人们愈加重视对个性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为手工艺品的发展和人寻找自我打开了一扇大门,人们赋予了这一物理实体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它寄托着人类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对灵魂的解放、对美好生命的体验,伴随着身体的介入实现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关键词】当代手工艺品;价值诉求;自我确证  【中
期刊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内心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向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消失,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趋向单一向度,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因主体性的丧失,沦为了只有肯定向度的人,即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关键词】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消费异
期刊
【摘要】国民性问题从甲午以后成为热议问题,知识分子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往往会提出解决方法。但是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只专注于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改善国民性,却看不到造成国民奴隶性的根本原因。邹容在其唯一作品《革命军》中仍以较大篇幅谈论国民性的问题,国民教育思想与前人相比有质的飞跃,不局限于革命,更注重革命之后的教育。  【关键词】邹容;国民教育,奴隶根性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艺术策展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艺术作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成为新的分支媒体艺术,传统的艺术策展则面对了很大的挑战,意味着主动或被动地破茧而生。对于策展机制和艺术资源共享而言,是一种崭新的艺术传播与共享方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传统形式的资源共享势必是一种打击,随着时代的科技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互联网环境下美术策展认同机制与美术资源共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