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国民教育思想析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iji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民性问题从甲午以后成为热议问题,知识分子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往往会提出解决方法。但是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只专注于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改善国民性,却看不到造成国民奴隶性的根本原因。邹容在其唯一作品《革命军》中仍以较大篇幅谈论国民性的问题,国民教育思想与前人相比有质的飞跃,不局限于革命,更注重革命之后的教育。
  【关键词】邹容;国民教育,奴隶根性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62-02
  《革命军》作为邹容唯一的作品,出版后便引起社会上巨大的反响。近些年来,有关于邹容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邹容国民教育思想的目的进行探讨,二是对邹容国民教育思想进行阐述,三是分析邹容国民思想主要来源。由于邹容英年早逝,只留下《革命军》这一作品,所以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文本依据,对邹容的国民教育思想做以简单的分析与评论。
  国民性的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大都赞成国民性改造思潮始于甲午战争战后和戊戌维新时期,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在近代初期就有国民性改造的萌芽。[1]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三十多年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的直接原因,促使当时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眼光由器物方面的现代化逐渐转到思想方面来,从而抓住了“国民性改造”这根救命稻草。
  甲午战争结束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新把目光转到国民性这个问题上来,其代表性人物为严复与梁启超。严复是关注国民性问题的第一人,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并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国民性改造理论。而对严复所介绍的国民性学说大加发挥并宣扬的则是梁启超,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对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做出了更多的论述。也正是由于梁启超的《新民说》,国民性改造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终究是为了保皇,所以他的国民教育思想也是为了其最终目的“保皇”而服务。
  严复认为:“凶狡之民,不得廉公之吏;偷懦之众,不兴神武之君”,只有“智仁勇之民兴”,“而后其国乃一富而不可贫,一强而不可弱。”[2]78他的意思啊是国家的落后,政府的腐败都是因为民众国民性低下的原因,如果想国家富强,必须要等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以后才可行。后来梁启超把这个思想在《新民说》中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新民说》中得出结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新国家”,故“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3]8梁启超将国民素质的地位大大提高,并视为决定国家的根本,这是一种单向决定论,改良派只看到国民性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却看不到中国国民素质低下,奴隶根性的根本原因,这是改良派的致命缺陷。所以早在梁启超《新民说》发表之时,其学生蒋百里用笔名“飞生”在《浙江潮》上发表了《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批评恩师梁启超的结论“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4]
  随后而起的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年轻一代主要为邹容与陈天华,两者都以激进的革命思想闻名。在国民性问题上,陈天华认为教育是救国之本,只有教育才可以启迪民智,培养人才,才能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所以他提倡普及教育,学习外国的先进教育方法,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才来救国。但是由于时代的和阶级的限制,其国民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对外国教育的借鉴上的,他在论著中对国民教育思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识的建议,但他并没有將国民教育的问题拿来做一个专门的讨论,他的国民教育主张是单纯为了革命的需要。陈天华不是单纯地为了改造国民性而提倡国民教育,他的主张培养人才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改良当时的社会。他在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时,每时每刻都和他的革命活动,政治活动亦步亦趋,所以说他的国民教育思想是从属于他的政治思想,并随着其政治思想而改变。
  邹容的国民教育思想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革命之前,须有教育;革命之后,须有教育”。[5]59国民教育不仅仅是促进革命的手段,也是其最终目的。在当时大多数革命者都将教育当成一种完成革命的手段的时候,邹容却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革命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巩固革命的成果,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和造就现代化的“四有”公民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但是遗憾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只看到了邹容《革命军》激进的排满性而大肆宣传,而没有认识到邹容所宣传的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派内部并产生了分裂而被保皇派,立宪派有机可乘,最终放弃了领导权,将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拱手让人,最终使革命功败垂成,这正是没有认识到“革命之后须有教育”的重要性,两次复辟的倒行逆施便可以证明革命之后的国民教育还未跟上革命的脚步,还处于滞后的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为了救亡图存,爱国者们做了许多尝试,思想上的新陈代谢异常迅速,当时的时代就是“狂飙式的年代”,而邹容正是陈旭麓先生所说的那种“狂飙式的人物”。[6]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革命党人拥有了自己的组织,但此时的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阶级基础主要是海外华侨。随后经过一系列革命活动和宣传,加上康、梁维新运动的失败,一部分人转向了革命,革命党的力量有所扩大。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所回忆的:“经此失败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觉与前有别矣。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骂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若天渊”。[7]91
  但是由于康、梁等维新派仍不放弃其保皇维新的主张,在海外成立了保皇派,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与革命派争夺海外力量的支持,保皇派的力量仍旧强大,革命党人依旧处于巨大的劣势,此时的革命党人急需一面旗帜,此时《革命军》应运而生,这正是《革命军》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原因。邹容个人方面来说,则是因为其激进的风格,他敢言人之所欲而未言,言人之所欲言而不敢言,所以会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影响。   但是也正是由于邹容的年轻与激进,思考问题以及他的思想便存在一些问题。“邹容的《革命军》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思想的集中和升华。”[5]13通过《革命军》可以发现,邹容的思想成分十分庞杂,凡是对反清革命有利的思想资料他都兼收并蓄,一概加以熔铸提炼。因为他一到日本之后,便被日本的革命风潮所吸引,吸收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和其他留学生的革命思想,而且邹容受《国民报》的影响最大,以至于《革命军》许多地方直接从《国民报》而出,某些段落几乎完全相同。
  由于旧民主主义的局限,虽然邹容激烈地冲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本质还不充分,这一点则不如同时期的陈天华。邹容没有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同时,明确地提出反帝纲领,也没有在他国民思想中教育国民反帝的内容。邹容呼吁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革命,但是却没有提出动员人民和组织人民的纲领,没有形成现实的革命军力量。邹容将革命区别为文明革命和野蛮革命,将农民的反抗斗争成为“野蛮革命”,对于广大的下层群众,不看作是依靠对象和拉拢对象,只是想把人民群众纳入 “文明革命”的框架中,反而束缚了群众的手脚。
  由于邹容《革命军》中民主革命思想得太过耀眼,人人只见其革命,不见其国民教育思想,激进的革命思想更加符合当时革命党人的需要,他们正是看中了激进革命思想所带来的宣传作用。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黄兴对《革命军》极其重视,携之参加工作,将之推荐给各界人士,成为同盟会海外重要革命的重要宣传品。
  而且许多人认为其革命思想对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鲁迅先生回忆辛亥时期的文字宣传,觉得“那是悲壮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接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8]205
  而忽视了邹容国民教育思想的革命产生了什么问题呢?民国成立没多久,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窃取,而后引起洪宪帝制和张勋的兩次复辟。更严重的是袁世凯死后不久,南北分裂,中国又一次陷入军阀混战。孙中山先生悲痛地表示“此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7]2而在最需要被教育的国民当中,“当时广大城乡的基层民众, 只知皇帝, 不知总统, 只知大清, 不知何为民国。”[9]
  参考文献:
  [1]俞祖华.启蒙的发轫——魏源“平人心之积患”思想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5,(6):96-101.
  [2]赫胥黎,严复译.天演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梁启超.新民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4]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5]周永林.邹容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6]陈旭麓.谈近代人物研究[C]//傅德华.近代中国人物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467.
  [7]孙中山.建国方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马浩瑀.浅析北洋时期政治乱象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多重性[J].文教资料,2015,(13):67-69.
其他文献
【摘要】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作为先锋实验小说的代表之作,因其叙述形式的循环性与内容意蕴的不确定性而备受学者关注。本文重点围绕小说的“零度”叙事模式,以“线性时间”的打破为线索,重点从嵌套式情节结构和否定性情节消解两方面对小说的叙事模式展开探究,并对《褐色鸟群》研究现状特点及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度”叙事;否定性情节消解;嵌套式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别廷芳在镇平县彭禹廷的影响下在内乡县开展了地方自治运动。内乡自治持续了十余年,别廷芳虽然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政策具有盲目排外性和别廷芳因政策漏洞牟取暴利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先略述内乡自治的背景、措施以及自治的效果,进而着重说明自治问题以及其原因。  【关键词】别廷芳;内乡自治;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文学家金堡在人生青年时代正逢明清鼎革,参与抗清义军并出仕于南明隆武、永历两政权。从其奏疏集《岭海焚余》中可以看出,金堡并非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他注重战略整体布局,重视抗清义军,并且希望从各勋镇里夺回兵权收归国家所有,并为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手段。  【关键词】南明;金堡;军事文官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先秦道家在“生”“死”之间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提出了内涵丰富的“贵生”思想,包括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等哲学理论,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着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对老庄贵生思想的内容和现代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贵生;道;自然;全德  【中圖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孔子之惑进行思考研究,辨析惑之本源,厘清不惑之方。文章首先通过释惑本身,强调其疑与迷两个特征;其次,基于《论语》此文本对孔子与弟子两次辨惑进行解析,了解到孔子之惑与人们情感和情绪的平衡相关;由此引申文本中对于不惑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孔子的两次不惑。得出知与智是解惑之关键,知解疑惑,智辨迷惑。  【关键词】孔子;惑;不惑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意象理论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揭示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特质,在世界诗坛中是极为独特的存在。诗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历史与哲学都在互相交融碰撞,而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诗哲之争”,与中国的诗学以及哲学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对中国、西方诗学意象中涵盖的哲学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在学术价值方面有着十
期刊
【摘要】“土龙祈雨”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思想进行雩祀的方法。它可能起源于上古时期,至少在汉代固定成为王朝官方祈禳仪式中的一个部分,隋唐盛行一时,最终于赵宋之世为其他祈雨方式所代替。本文旨在对土龙祈雨法的发展历程作一考证,并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吴元扆拒绝召巫作土龙祈雨之事入手,探讨宋朝官方祈雨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土龙祈雨”衰落于宋代的原因。  【关键词】土龙祈雨法;雩祀;禁巫政策  【中图分类号】K2
期刊
【摘要】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契丹的扶持下,灭掉了后唐,然后建立后晋。后晋是在契丹扶持下建立的,石敬瑭采取了与契丹和平处之的政策,但是后来由于契丹的嚣张态度、石重贵挑衅契丹的行为、后晋野心家的挑拨等原因导致双方关系恶化,战争爆发。  【关键词】后晋;契丹;战和关系;转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043
期刊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了事物的平均化和人的不完整化发展,以其科学技术的支撑和高效的机器生产将手工艺制作推向边缘,在后工业时代,人们愈加重视对个性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为手工艺品的发展和人寻找自我打开了一扇大门,人们赋予了这一物理实体独有的思想和情感,它寄托着人类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对灵魂的解放、对美好生命的体验,伴随着身体的介入实现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关键词】当代手工艺品;价值诉求;自我确证  【中
期刊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内心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向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消失,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趋向单一向度,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因主体性的丧失,沦为了只有肯定向度的人,即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关键词】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消费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