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重头戏,一般是四道题,共22分。且难度较大,失分率较高,所以它也就成为广大考生望而生畏的难题之一。大家都在关注它、研究它,并且有了一些好的方法,且行之有效。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学生依旧不能很好地突破高考大阅读这个难点,我能感到这大概是因为有一些方法从理论上探讨的多,具体做题实用性较差,也就是说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不好掌握,所以学生做现代文大阅读的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试图给考生提供一些较使用的方法,现在谈出来,以就教于同仁,并为广大考生提供点较实用的解题方法。
一、按分设点
高中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解题方法,但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在考试做题时还会产生一些茫然之感。怎么答,答什么,不好把握。我认为在作题时,学生们应该首先进行整体阅读,开始逐题作答时,要读完题干并且要看完该小题后边的分值,该题的赋分是该题对考生知识能力检测的一个客观尺度。赋分多少,直接反映出了该题内容的含量。一般说来大阅读的小题分,基本上可以按分分为一分或二分一个答题要点来设置,所以应按照该小题得分数,设计对应的答题要点。一般说来,现代文大阅读总是按两分一个要点作答。列举类的题,如“有哪些”“几个方面”等是按一分一个要点作答,然后根据该题的要点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做答区域,概括出相应的作答要点即可作答。这样就可以避免多答或漏答,提高做题准确率。
二、分类作答
高考现代散文的题型比较规范,要提高作答的准确率,要有一定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据平时的训练来看“分类作答”的方法比较好掌握,有一定的实效。
根据考纲和历年的高考现代散文的命题,可以梳理归类,把试题类型分为含义类试题,求因类试题,作用类试题和寓意主旨类试题。每一类题型又有一定的作答规律可循,细述如下:
句子(词语)含义类试题。如08年全国卷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最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作答此类试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去做,首先看句式,偏正复句要注意句意的着重点,再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一般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词语,找出本体即是其含义,接着注意含义丰富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含义,最后是在理解句子(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后,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如09年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4分)”。第一小题中的“精神榜样”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就是“胡杨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第二小题注意关联词后强调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08年全国卷第15题“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一句含义,使用了比喻手法,结合上下文整合句意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起先的戈壁滩的反差巨大,使作者突然产生惊喜之感”。
寓意主旨类试题,这类题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据分值按要点分条作答。先答文中写了什么人或景、事,再分析它的中心或寓意。如08年全国Ⅰ卷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必须先找到描写苍凉的景物以及作者因什么感伤的语句。第一点写了古代军事重镇交通要道,如今平沙千里,荒无人烟,广袤雄浑的荒凉美,第二点写了原来美丽的林带、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被流沙掩埋,写出了苍凉悲壮之感,第三点是人——戍守边关的将士对生死离别的感慨,留下的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抓住这三项内容,整合出三个要点,即是答案。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试图给考生提供一些较使用的方法,现在谈出来,以就教于同仁,并为广大考生提供点较实用的解题方法。
一、按分设点
高中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解题方法,但对现代散文的阅读,在考试做题时还会产生一些茫然之感。怎么答,答什么,不好把握。我认为在作题时,学生们应该首先进行整体阅读,开始逐题作答时,要读完题干并且要看完该小题后边的分值,该题的赋分是该题对考生知识能力检测的一个客观尺度。赋分多少,直接反映出了该题内容的含量。一般说来大阅读的小题分,基本上可以按分分为一分或二分一个答题要点来设置,所以应按照该小题得分数,设计对应的答题要点。一般说来,现代文大阅读总是按两分一个要点作答。列举类的题,如“有哪些”“几个方面”等是按一分一个要点作答,然后根据该题的要点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做答区域,概括出相应的作答要点即可作答。这样就可以避免多答或漏答,提高做题准确率。
二、分类作答
高考现代散文的题型比较规范,要提高作答的准确率,要有一定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据平时的训练来看“分类作答”的方法比较好掌握,有一定的实效。
根据考纲和历年的高考现代散文的命题,可以梳理归类,把试题类型分为含义类试题,求因类试题,作用类试题和寓意主旨类试题。每一类题型又有一定的作答规律可循,细述如下:
句子(词语)含义类试题。如08年全国卷第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最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作答此类试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去做,首先看句式,偏正复句要注意句意的着重点,再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一般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词语,找出本体即是其含义,接着注意含义丰富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含义,最后是在理解句子(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后,注意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如09年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4分)”。第一小题中的“精神榜样”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可以知道,就是“胡杨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第二小题注意关联词后强调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08年全国卷第15题“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一句含义,使用了比喻手法,结合上下文整合句意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起先的戈壁滩的反差巨大,使作者突然产生惊喜之感”。
寓意主旨类试题,这类题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据分值按要点分条作答。先答文中写了什么人或景、事,再分析它的中心或寓意。如08年全国Ⅰ卷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必须先找到描写苍凉的景物以及作者因什么感伤的语句。第一点写了古代军事重镇交通要道,如今平沙千里,荒无人烟,广袤雄浑的荒凉美,第二点写了原来美丽的林带、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被流沙掩埋,写出了苍凉悲壮之感,第三点是人——戍守边关的将士对生死离别的感慨,留下的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抓住这三项内容,整合出三个要点,即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