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趣为引子,融情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取得了教与学的双赢效应。
关键词:语文、导学、引趣、融情、问题意识。评价、双赢效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养以物种融于情感,万物之灵源于心智,人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发展事物。且在有意无意中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和依恋。
人们总是在事物的矛盾中生存着。有矛盾才有选择,有矛盾才有思维,有矛盾才能碰发情感,有矛盾才有创新发展。矛盾的事物发展了人们的情感思维,发展了人们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发展了琳琅满目的物质生活,故事物与人们总是相互依赖着、包容着、映衬着。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是,烈日炎炎的阳光和寒风霜雪,侵扰着人们正常生活,于是创造了房屋,从此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欢乐。蚊子咬人,吸人的血,人体就会痛痒,所以,人们对蚊子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在这一情感驱使下,人们对蚊子产生了厌恶情绪,进而发明了蚊帐和灭蚊器具来对付蚊子,使人不受侵扰,舒服得很。
情融于学习,融于创新,融于发展;情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融于志向;情融于璀璨的星空,融于壮丽的大地,融于万千世界。情贯穿于教育,情是教育教学之魂。小学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把学生的心融入到课文情感世界里才能获其知识,才能获其精华,才能获其智慧。顾此,在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融情导学的理念,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里。于是,我就展开了融情导学之探究。
一、融情于导 导而有趣
万事有味,趣是引子,万物有味,趣是引子,学海有味,趣是引子。人的天性往往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情感,而大兴趣味,如“爱不释手”、“视若珍宝”。这就是人的心灵对事物情与趣的真实反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上课时,老师拿出一瓶汽水放到讲台桌上,问:“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汽水”?学生:“有的说把瓶子盖打开”、“有的说把瓶子盖拧开”。板书:“打开、拧开”。然后老师在黑板中央板书课题《开国大典》问:“开国”的“开”还是“打开、拧开”的意思吗?“大典”的“典”是什么意思?《开国大典》又是什么意思?以小组共研的形式展开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其结果是:(一)讨论中人人争相发言,兴趣浓厚,情深意切,津津有味。(二)讨论中深刻理解了“开国”的“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大典”的“典”是隆重庆祝大会的意思。加深懂得了中国的汉字魅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三)在讨论中使同学们牢牢记住了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伟大日子,从此由人民共同管理国家走向幸福生活的伟大日子。达到了融情于导,导而有趣,情趣相融,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标。
二、融情于学 学而知之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搭桥。知识是人生智慧的武器,知识是多彩人生的源泉。一个人不只是为自己谋人生,也要为国家建设出点力,因为有国才有家,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舒适的小家。如学习《开国大典》一文,上课前,大家先看看课文中间的画面,画中最显眼的那个人是谁?认真观察他的表象,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有的说:“他穿着整齐,是一个正派的人”;有的说:“他高大、英俊,应该是毛主席”;有的说:“他高大,威武,但白脸宠清秀,和蔼可亲,手拿发言稿,站在话筒前,高声说话,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同学们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都观察得仔细,都说得很好。是的,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不管战争多么险峻,不管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的手都不离书本。他博古通今,以敏锐的政治视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人生宗旨就是建设伟大的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庆祝场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写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经过讨论后,其结果是:(一)讨论后,同学们能按“开国大典”的顺序写出来。重点写了会场—典礼—阅兵—群众游行的场面,细致,准确。(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认识毛主席,增添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崇敬之情。(三)融情于导,学生释放了情感,融情于学,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精彩、奔放。对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很大提高。
三、融情于思 奔放思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意思是说,初读之人,缺乏问题意识,对学习新知识,不知从那里找疑点,授课者,必须教会找疑点,然后释疑解难。达到无疑的目的。正如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质疑是情感流露的钥匙。想像也是情感流露的体现。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说明了什么?“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国共产堂万岁”表达了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全体人民欢呼“毛主席万岁”说明了什么?毛主席高呼“人民万岁”又说明了什么?(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群众差不多把嗓子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用“传到……传到……”。“都……都……”。各寫一句话吗?
在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以上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如毛主席高呼“人民万岁”!答“毛主席把人民群众比作上帝”。表达了毛主席无限热爱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出如下体会:(一)教学的过程就是融情于导的过程,不能‘情景入课’就了事。(二)在课时中,对一个生字,一个关键词,一段重点话,一个知识点都得融情于导,学生才能主动质疑,才能自主地发散思维,才能学得活泼、轻松。(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也为融情于导添活力。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索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
四、《广东教育》2020—2021年1-4期期刊。
关键词:语文、导学、引趣、融情、问题意识。评价、双赢效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养以物种融于情感,万物之灵源于心智,人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发展事物。且在有意无意中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和依恋。
人们总是在事物的矛盾中生存着。有矛盾才有选择,有矛盾才有思维,有矛盾才能碰发情感,有矛盾才有创新发展。矛盾的事物发展了人们的情感思维,发展了人们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发展了琳琅满目的物质生活,故事物与人们总是相互依赖着、包容着、映衬着。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是,烈日炎炎的阳光和寒风霜雪,侵扰着人们正常生活,于是创造了房屋,从此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欢乐。蚊子咬人,吸人的血,人体就会痛痒,所以,人们对蚊子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在这一情感驱使下,人们对蚊子产生了厌恶情绪,进而发明了蚊帐和灭蚊器具来对付蚊子,使人不受侵扰,舒服得很。
情融于学习,融于创新,融于发展;情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融于志向;情融于璀璨的星空,融于壮丽的大地,融于万千世界。情贯穿于教育,情是教育教学之魂。小学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把学生的心融入到课文情感世界里才能获其知识,才能获其精华,才能获其智慧。顾此,在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融情导学的理念,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里。于是,我就展开了融情导学之探究。
一、融情于导 导而有趣
万事有味,趣是引子,万物有味,趣是引子,学海有味,趣是引子。人的天性往往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情感,而大兴趣味,如“爱不释手”、“视若珍宝”。这就是人的心灵对事物情与趣的真实反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上课时,老师拿出一瓶汽水放到讲台桌上,问:“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汽水”?学生:“有的说把瓶子盖打开”、“有的说把瓶子盖拧开”。板书:“打开、拧开”。然后老师在黑板中央板书课题《开国大典》问:“开国”的“开”还是“打开、拧开”的意思吗?“大典”的“典”是什么意思?《开国大典》又是什么意思?以小组共研的形式展开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其结果是:(一)讨论中人人争相发言,兴趣浓厚,情深意切,津津有味。(二)讨论中深刻理解了“开国”的“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大典”的“典”是隆重庆祝大会的意思。加深懂得了中国的汉字魅力,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三)在讨论中使同学们牢牢记住了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伟大日子,从此由人民共同管理国家走向幸福生活的伟大日子。达到了融情于导,导而有趣,情趣相融,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标。
二、融情于学 学而知之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搭桥。知识是人生智慧的武器,知识是多彩人生的源泉。一个人不只是为自己谋人生,也要为国家建设出点力,因为有国才有家,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舒适的小家。如学习《开国大典》一文,上课前,大家先看看课文中间的画面,画中最显眼的那个人是谁?认真观察他的表象,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有的说:“他穿着整齐,是一个正派的人”;有的说:“他高大、英俊,应该是毛主席”;有的说:“他高大,威武,但白脸宠清秀,和蔼可亲,手拿发言稿,站在话筒前,高声说话,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同学们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都观察得仔细,都说得很好。是的,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不管战争多么险峻,不管生活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的手都不离书本。他博古通今,以敏锐的政治视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人生宗旨就是建设伟大的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庆祝场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写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经过讨论后,其结果是:(一)讨论后,同学们能按“开国大典”的顺序写出来。重点写了会场—典礼—阅兵—群众游行的场面,细致,准确。(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和认识毛主席,增添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崇敬之情。(三)融情于导,学生释放了情感,融情于学,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得精彩、奔放。对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很大提高。
三、融情于思 奔放思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意思是说,初读之人,缺乏问题意识,对学习新知识,不知从那里找疑点,授课者,必须教会找疑点,然后释疑解难。达到无疑的目的。正如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质疑是情感流露的钥匙。想像也是情感流露的体现。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说明了什么?“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中国共产堂万岁”表达了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全体人民欢呼“毛主席万岁”说明了什么?毛主席高呼“人民万岁”又说明了什么?(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群众差不多把嗓子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用“传到……传到……”。“都……都……”。各寫一句话吗?
在小组讨论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以上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如毛主席高呼“人民万岁”!答“毛主席把人民群众比作上帝”。表达了毛主席无限热爱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出如下体会:(一)教学的过程就是融情于导的过程,不能‘情景入课’就了事。(二)在课时中,对一个生字,一个关键词,一段重点话,一个知识点都得融情于导,学生才能主动质疑,才能自主地发散思维,才能学得活泼、轻松。(三)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也为融情于导添活力。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索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努力。
参考文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
四、《广东教育》2020—2021年1-4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