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两年我们以区域连片研修活动为载体,通过教研员引领、课例研究、小专题讲座、观课教师现场互动的形式,对如何依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的点,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深有体会。
一、例谈读写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读写脱节,泛泛而写
[课例]教师在执教古诗《十五从军征》一课的过程中,紧扣老兵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发学生想象:六十五年征战中老兵会经历些什么?支撑老兵九死一生的是什么?学生理答得出是老兵思念家乡、亲人的信念在支撑他,这就为教师巧妙地抓住“归”字,进一步引发学生想象征战六十五年的老兵归家时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师:老兵归家时心情怎样?
生:迫切、激动。离乡六十五年了,家中情况怎么样了?急切询问。终于到家了,六十五年中他没有睡过一次踏实觉,今天终于可以在家中温暖的被窝儿里舒服地睡觉了,他憧憬着。
教师这一招以“想象中的美好”,来衬托“残酷的现实”,这种强烈对比,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老兵回家后悲惨的境遇。当我们为教师成功激发学生贴切的、有画面感、呈现多角度的想象而暗暗叫好时,预感学生练笔时可能会精彩纷呈。这时,教师以“请你把老兵想倾诉的话”写下来为题,布置学生完成小练笔。仓促中,教师没有对学生思路作进一步开启,没有进行片段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的结果只能是精彩难现。
[反思]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教师硬生生地缚住了学生刚张开的想象的翅膀,捆住了他们的笔。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怕学生练笔时,不能揭示出痛恨兵役制度和战争的中心。类似的练笔不少,如学完《穷人》,你想对渔夫或桑娜说什么?学了《黑孩子罗伯特》,你想对罗伯特说什么?学了《晏子使楚》,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课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完全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
[反思]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笔者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也提高了“写”的要求。
二、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习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高年级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写作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1.读中悟写,明确写法。以前面提到的课例《和时间赛跑》来谈,执教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4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随后,启发学生想想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吗?放手让他们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习作方法的点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课例]执教《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师,关于读中悟写的做法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让三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提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读书?”学生交流后明晰,这说明本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单引号的用法;在体会晏子的言外之意时,教师相机梳理出“类推”“夸张”“打比方”的写法。
[反思]观课至此,笔者认为本课的写,藏在读中;本课的写,与读交织在一起。读是一个感受思辨、积累的过程,而写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当感受达到一定的量,当思辨达到一定的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运用才会得心应手,运用才会自然自如,运用才会如虎添翼。
2.读中练写,读写相长。下面结合教材,谈谈读中练写的具体做法: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对写心得笔记,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一课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一文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一课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一文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教完《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一文续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_____地说:“____”。(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地____说:“____”。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的第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乞丐怔住了”“他尖突的喉结……滑动了两下”,以及“歪贴在额头上”这三处,选择性地补写乞丐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贴近独臂乞丐的内心,理解他内心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丧失尊严的乞丐走向成功的转变。
(4)仿写——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可结合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指导学生为晏子写颁奖词。《幸福在哪里》学完后,让学生仿照文中人物的对话写写自己的幸福体验。以《劳动的开端》一课做范文,学生在完成单元习作“写写自己的劳动开端”时,习作速度惊人地快,质量也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
一、例谈读写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读写脱节,泛泛而写
[课例]教师在执教古诗《十五从军征》一课的过程中,紧扣老兵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引发学生想象:六十五年征战中老兵会经历些什么?支撑老兵九死一生的是什么?学生理答得出是老兵思念家乡、亲人的信念在支撑他,这就为教师巧妙地抓住“归”字,进一步引发学生想象征战六十五年的老兵归家时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师:老兵归家时心情怎样?
生:迫切、激动。离乡六十五年了,家中情况怎么样了?急切询问。终于到家了,六十五年中他没有睡过一次踏实觉,今天终于可以在家中温暖的被窝儿里舒服地睡觉了,他憧憬着。
教师这一招以“想象中的美好”,来衬托“残酷的现实”,这种强烈对比,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体会老兵回家后悲惨的境遇。当我们为教师成功激发学生贴切的、有画面感、呈现多角度的想象而暗暗叫好时,预感学生练笔时可能会精彩纷呈。这时,教师以“请你把老兵想倾诉的话”写下来为题,布置学生完成小练笔。仓促中,教师没有对学生思路作进一步开启,没有进行片段描写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的结果只能是精彩难现。
[反思]笔者认为这样的操作,教师硬生生地缚住了学生刚张开的想象的翅膀,捆住了他们的笔。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怕学生练笔时,不能揭示出痛恨兵役制度和战争的中心。类似的练笔不少,如学完《穷人》,你想对渔夫或桑娜说什么?学了《黑孩子罗伯特》,你想对罗伯特说什么?学了《晏子使楚》,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课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完全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
[反思]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笔者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也提高了“写”的要求。
二、读写结合,妙笔生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习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高年级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写作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1.读中悟写,明确写法。以前面提到的课例《和时间赛跑》来谈,执教教师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4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随后,启发学生想想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吗?放手让他们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习作方法的点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方法。
[课例]执教《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师,关于读中悟写的做法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让三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提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读书?”学生交流后明晰,这说明本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教师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单引号的用法;在体会晏子的言外之意时,教师相机梳理出“类推”“夸张”“打比方”的写法。
[反思]观课至此,笔者认为本课的写,藏在读中;本课的写,与读交织在一起。读是一个感受思辨、积累的过程,而写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当感受达到一定的量,当思辨达到一定的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运用才会得心应手,运用才会自然自如,运用才会如虎添翼。
2.读中练写,读写相长。下面结合教材,谈谈读中练写的具体做法: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对写心得笔记,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一课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一文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一课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一文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教完《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一文续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_____地说:“____”。(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地____说:“____”。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教学《为了他的尊严》一课的第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乞丐怔住了”“他尖突的喉结……滑动了两下”,以及“歪贴在额头上”这三处,选择性地补写乞丐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贴近独臂乞丐的内心,理解他内心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丧失尊严的乞丐走向成功的转变。
(4)仿写——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可结合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指导学生为晏子写颁奖词。《幸福在哪里》学完后,让学生仿照文中人物的对话写写自己的幸福体验。以《劳动的开端》一课做范文,学生在完成单元习作“写写自己的劳动开端”时,习作速度惊人地快,质量也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都市万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