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广东某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市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考虑,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完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改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结合起来;推动校企联合。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主管甚至以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作为对各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本课题组于2007年4月底对地处广州的广东某高校2007年夏季毕业的800名专科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00份,回收率为75%。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及其就业落实情况介绍
  
  (一)调查的对象以经济管理类高校毕业生为主
  本次问卷调查针对的是2007年上半年毕业的高校学生,以经济类(61%)和管理类(30%)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合计占比为91%),女生占比(60.5%)超过男生(39.5%),生源地以广东本省籍为主(81.7%)。
  
  (二)接受调查学生落实的就业单位以金融企业为第一位
  在本次问卷调查发放时,接受调查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情况如表1所示,以企业居多,特别是金融企业居多,占比高达33.4%;其次是私营企业,然后才是政府部门。特别的,接受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16.1%)高于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7.3%)和到“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5.5%),而且他们的就业地点全部在广东。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趋向理性,不再以国有企业单位为其惟一的选择。
  
  (三)接受调查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自主选择获得
  接受调查的学生就业岗位的获取方式,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向主动到学校招聘的单位应聘(28%)、人才市场应聘(26%)和网络招聘(10.1%),三者合计占比达到64.1%;而通过父母亲戚帮忙推荐(17%)、老师推荐(7.9%)、家庭(家族)自办公司(6.5%)、往届师兄(姐)介绍(2.7%)和其它方式(1.8%)获得的占比合计只有35.9%。可见,广东高校学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社会关系虽然还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对某些学生而言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是,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最终还是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获取的。与此同时,只有48.2%的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其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对口,还有51.8%的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其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不对口,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跳槽现象频繁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接受调查时还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原因是对用人单位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时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中,只有16%的学生回答是因为“没有面试机会”,还有14%的学生回答是“有面试机会,但招聘单位对本人不满意”,其余的主要是因为毕业生本人对招聘单位不满意,不愿意去相关招聘单位就业。可见,总体而言,至少经济管理类的广东高校2007届毕业生还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这一点与该高校2007届毕业生数量为2700多人,而用人单位主动到该校招聘毕业生所提供的岗位超过4000个的情况基本相似。
  具体的。接受调查学生之所以“有单位希望本人去工作,而本人不愿意去”,按被选择的原因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对该单位提供的薪酬不满意(19%)、对该单位所在的地理位置不满意(14%)、对该单位提供的职位不满意(13%)、对该单位所属的行业不满意(12%)、对该单位的企业文化不认同(6%)以及其它不便说明的原因(6%)。可见,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和职位状况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最为重视的三大因素。
  
  (五)工作搜寻的成本集中在500~1000元
  为寻找就业岗位,花费的成本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3000元和3000元以上的,在接受调查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45%、16%、9.5%、3%和2%。如表2所示,所花费的成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服装置办费、食宿费、人情费、通讯费、交通费和简历制作费等。可见,高校毕业生为工作搜寻所花费的成本总体上是合理的、理性的。当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成本之所以相对较低,与所调查的高校地处广州。为毕业生工作寻找节省了交通和食宿等费用有关。
  
  (六)接受调查学生的工作起薪集中在1000~2000元/月
  对于就业后每月的起薪,接受调查学生的回答是:9.7%为1000元以下,27.5%为1000~1200元,24%为1200~1500元,24%为1500~2000元,913%为2000~2500元,4.5%为2500元以上。可见,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高校毕业生对工作起薪的预期也趋向理性了。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就业能力是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概念。对就业能力的解释也多种多样。但究其本质,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就业机会和岗位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保持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的能力。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评价
  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都有其考虑,影响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因素非常多,专业、知识、技能、家庭、社会关系甚至个人的长相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在具体的选人中究竟是哪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可以简单加以判定的。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影响个人就业能力的因素(如表3所示)主要有:
  1、专业好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因素。所谓“人怕人错行”,39.2%的接受调查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好”是其成功就业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当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特别与其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发展态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获取以市场渠道为主,求职者的技能和专业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适配,才能实现成功就业。比如,根据“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评估报告”,2007年上半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需求与上年相比增长率最高的四个行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07.8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4.78%)、金融业(80.65%)、教育(64.52%)。如果说前两位主要体现了广东近几年经济发展升级要求的话, 那么金融业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则与2006年以来股市高涨带来的证券、银行及投资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有关。
  
  2、更多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好对就业成功的影响程度高于性格好。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21.1%的学生把“学习成绩好”认定为影响就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只有4.6%的学生把“性格好”认定为影响就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可见,在市场就业条件下,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认为真实的本领和专业技能才是就业成功的法宝。这一点,对于激励在校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
  
  3、组织协调能力被认为是影响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协调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与求职者接触和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往往是一个职位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求职者来面试,求职者必须在瞬间展示个人的魅力,才能吸引招聘单位的注意,由此,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4、文艺、体育等特长乃至长相等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影响力有限。其中12.4%的人认为“是否有人推荐”是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只有3.1%的人认为“外形长得好”是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各有1.5%的人选择了“有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和“生源地优势”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可见,在高校毕业生看来,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还是求职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有利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各类活动评价
  结合上述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分析,接受调查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各类活动对其成功就业具有正面效应的主要如下(见表4):
  1、专业课的学习被认为是最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活动。31.4%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对其就业的成功最具正面效应。也就是说,对于专业课教学在高校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还是得到了最多高校毕业生的承认,值得肯定。可见,通过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的检验,目前高校的专业课设置和教学总体还是符合学生就业要求的。
  


  2、担任学生干部被认为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与重视组织协调_能力对就业成功的影响一致,25.4%接受调查的毕业生把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认定为对其就业成功最具影响的因素,在他们看来,担任学生干部,提升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可见,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书生,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
  3、认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最具正面效应的比例最低。但是,在对“从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学生就业的角度,你对学校有什么建议”问题的回答时,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强化第二课堂活动”(9.4%)和“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22.4%)。可见,在不少学生看来,不是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就业能力提升没有积极作用,而是目前高校开展的不少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少第二课堂活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或者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永远只是少部分学生,甚至有的学生把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称之为“精英学生的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还远远没有在一般学生中普及。
  
  三、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呢?根据其选择的频度,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在学生培养中进行改进的项目从高到低依次为:“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22.4%)、“提升老师讲课质量”(15.6%)、“调整专业课设置”(14.7%)、“调整专业(方向)设置”(12.7%)、“调整公共基础课设置”(11.3%)、“强化第二课堂活动”(9.4%)、“强化教学管理”(8.8%)和“严格学生管理”(5.1%)。
  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笔者多年高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从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流动的能力并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在高等教育中,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求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专业业务处理能力等。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正如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M·弗里德曼所说:不应该把货币数量论作为一种理论上的范例,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框架。由此,一方面,要弥补以往重视“拓展知识”忽视“素质提高”的缺陷,把专业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另一方面,要将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参与,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升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学到更多的有利于其就业和发展要求的专业知识。
  


  
  (二)完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改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完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设置。教育主管部门要适时发布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趋势的信息,引导各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指导广大考生做好专业选择。
  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专业教学指导会确定的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去向的特点,认真研究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形成有本校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结合起来
  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化职能的同时,通过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增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发掘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培养的职能。
  首先,要把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计划,开展一些与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改变以往第二课堂活动就是唱歌跳舞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各院(系)和广大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单纯由团委、学生工作部门活跃校园气氛、调节学生大学生活的状况。
  其次,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要通过优化,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精”和“专”,最大限度避免校园里每天都是“莺歌燕舞”、大部分学生却置身事外的现象发生。
  
  (四)校企联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般地方性院校的目标定位大多数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迅速增长,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成为许多高校的难题,不少企事业单位也不愿意承担接受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任务。要走出这一困境。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校企联合,走校企战略联盟的道路。
  首先,高校必须发挥人力资本丰富的优势。通过科研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为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稳定的联系,形成双方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在这些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
  其次,要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建立一套激励企事业单位接受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制。一方面,对于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来说,要将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作为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加以明确,作为考察企事业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把各企事业单位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指导高校毕业生或见习期员工的情况作为其职称考核的重要指标。
  但是,更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上下齐心,全体动员,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以科技服务为先导,吸引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到校企合作的队伍中,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术职业的接班人,是高校学术队伍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研究者不得不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问题。本研究围绕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绩效这一问题展开,主要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的现状,并对影响学术产出绩效的因素如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工作年限、院校声望、学科、最高学历、职称等)、机构因素(机构特征如组织支持等)进行了深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并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导致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致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若干差异,而高校对此承担着主要责任。本文分析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需求;差异;建
期刊
摘 要:文章系统分析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生招生类型与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育现状,探讨导学关系,汲取国外优秀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从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建立研究生分类与淘汰制度标准、强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可供我国相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卡尔加里大学;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促进科技转化和进步,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着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的选择。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兴的大学类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还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科技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很多高校将创业型大学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途径,国内很多高校也积极响应,并树立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国内外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走
期刊
摘 要:本文从BTEC(HND)教育评估标准评估证据特点评估过程实施及质量监控机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英国BTEC(HND)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并就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国BTEC(HND);评估;质量监控    一引言    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BTEC
期刊
摘要:学分制是由美国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哈佛大学创立。百余年来,经过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学分制日臻成熟,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国际共识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分析哈佛大学学分制的源与流,学分制在美国创立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看出其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借其经验,对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哈佛大学;历史轨迹    美国《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的作者之一埃克伦德,
期刊
摘 要:教学是大学教师的重要学术工作。国外学者认为,大学教学应由教学范式变为求知范式,由教师中心的教学变为学生中心的教学,教师教学成长就是他们从关注自己、关注教学内容、关注教学方法或策略上升为关注学生、关注促进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以及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与成长。据此,我们应该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成长,树立正确的大学教学观,正确理解并成功实现大学教师的教学成长。  关键词:教学成长;教学观;大学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在新时代里转型发展,将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社会价值。一校多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特色空间建设方兴未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空间建设的缘由、现状趋势以及注意的事项。需要从总分馆视角统一统筹规划,配合校区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一体协同发展,注重空间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总分馆视角下通过一校三馆顶层设计,做好功能定位,根据三个校区的办学特
期刊
摘要: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BTEC教育模式”为载体,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实践与探索为平台,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核心,以推进文科类专业“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期刊
摘 要: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生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EGP)教学转向了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为了应对这样的转变,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17学年起展开了EGP+ESP混合授课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改革以来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并针对师生双方的问卷调查对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