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益创业作为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需求,而公益创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公益创业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教育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引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在原有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中增加公益创业相关理论,充分利用高校社团活动形成公益文化氛围,对内发掘和培养公益创业导师,对外寻求公益孵化机构合作与支持,搭建有效的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教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
一、引言
公益创业是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產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尝试。我国开始对公益创业的研究则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我们所熟知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创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非常巧妙地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发扬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最早对其进行定义的是美国学者狄斯。他从四个方面界定公益创业,认为其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业;它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是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它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国内关于公益创业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9)提出的,即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益创业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社会性;其组织目标具有社会性,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者满足某一社会需求;其次是市场性;公益创业与过去慈善活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将市场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解决社会问题中来;最后是创新性;公益创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而最后期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变革。
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开辟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新的途径,更代表了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杜银伟在《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中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定义:“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大学生个人或者由其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社会使命以及创业精神的激发下,面向社会需要建立创业组织,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以创新地使用商业运营为手段,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持续性地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几个重要特点,参与主体是大学生及其所组成的创业团队,组织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需求,重点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社会效益。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益创业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国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也非常多,有从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结构,大学生公益创业原则,大学生公益创业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特别突出。
(一)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近些年中国学者有许多从该角度进行了研究,高远(2017),林爱菊(2016),张睿(2015),杨志(2012)等等,比如高远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5个方面的困境:(1)缺少公益创业理性系统学习;(2)融资缺乏;(3)公众认同不足;(4)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完善;(5)缺少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林爱菊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则包括(1)认识:利益相关方对公益创业的接受程度差异;(2)政策:政府和学校均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专项扶持;(3)保障:资金和人均不足以支撑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学者们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的困境主要是从大学生个人、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社会存在接受不足,学校存在教育支持不足,个人存在动机和知识不足。
本人认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接受的过程,但是只要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社会的接受程度不能作为阻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因素;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大学生不断去尝试,创造出一定的成果,或者努力去获得支持,而不是等待着有政策之后才去实践;因此,在这些困境中最重要的应该落脚在学校和大学生身上,目前高校响应国家政策,都相应地引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应的课程,但在内容上还不够,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公益创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
许多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唐亚阳(2011),何健(2009),韦小双(2014),陆莹(2015),房瑞佳(2017),焦昆(2015)等学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比如何健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2)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4)实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师资比较缺乏。唐亚阳教授则从教育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与制度的建立以及教育保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构建体系来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培养。本人认为学者们提出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和所构建的教育体系都非常完善,但是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不同程度来分阶段解决现存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开辟了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了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双创事业蓬勃发展,双创理念深入人心,双创热潮不断涌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的新路径,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广大青年的创业之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根据2015年我国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是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公益创業组织领导者或创始人中,年龄在18~30岁者占受访人群的88%。而高等学校是年轻人的聚居地,是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持力量。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养老问题,环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残疾人问题等等;同时,居民的公共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而政府却面临着资源不足的情况,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合作;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方式方法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公益创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正好符合政府这一愿望,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有着非常有利的机遇。
第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也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或者有机会参与到高校各种公益创业的活动中,感受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创新性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凡。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本人认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引入大学生公益教育迫在眉睫,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尝试,比如清华大学举办“北极光”杯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湖南大学的公益创业模式曾获得“中华慈善奖”,温州大学在省内率先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基地,“恩派”的高校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培育计划,等等。当然,学者们根据现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方法,本人认为目前来说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高校大学生公益教育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原有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中加入公益创业知识
自从国家提出创新创业的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本人所在的院校在本科阶段大学生都必须要接受创新创业概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但是关于公益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少,甚至于没有;因此,在原有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中加入公益创业知识非常有必要,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进而才能有意识地去实践。
(二)大力扶持公益性社团,鼓励校园公益实践,营造校园公益文化
高校中的公益社团是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应该加强这一公益“训练场”的打造,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培育公益理念,明晰社会责任。二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积累社会资本。三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扩展职业选择。
(三)发掘和培养公益创业导师,鼓励教师参与公益创业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还需要有一支在思想上认可,公益创业知识渊博甚至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和公益创业实践的指导。一是通过发掘有意愿和知识结构的老师;二是加强培养,鼓励有意愿的老师参与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四)寻求与公益孵化机构合作,获取资源支持
虽然我国社会领域相比于政府和市场领域发展较为滞后,但近些年社会领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营利性组织,甚至包括很多组织孵化机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恩派”,类似于这样的组织拥有很多包括资金等资源,他们需要等待着拥有好“点子”的组织机构,给予资源并帮助扶持组织的发展。比如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于2010年发起“黑苹果青年”项目,宗旨在于推动青年社会参与这一新的公益理念。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通过“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和“黑苹果青年计划”等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公益创业的平台,除期间的资金支持,更有项目官员提供全程的指导与帮助,让大学生面临较小的创业风险,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本人认为高校可以寻求与更多地公益孵化机构或者非营利性机构的合作,项目合作,师资供给培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 罗雪]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
一、引言
公益创业是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產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尝试。我国开始对公益创业的研究则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我们所熟知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创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非常巧妙地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在了一起,充分发扬了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社会创业、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最早对其进行定义的是美国学者狄斯。他从四个方面界定公益创业,认为其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业;它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是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它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国内关于公益创业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9)提出的,即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益创业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社会性;其组织目标具有社会性,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者满足某一社会需求;其次是市场性;公益创业与过去慈善活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将市场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应用到解决社会问题中来;最后是创新性;公益创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而最后期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变革。
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开辟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新的途径,更代表了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杜银伟在《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中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定义:“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大学生个人或者由其组成的创业团队,在社会使命以及创业精神的激发下,面向社会需要建立创业组织,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以创新地使用商业运营为手段,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持续性地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几个重要特点,参与主体是大学生及其所组成的创业团队,组织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需求,重点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社会效益。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公益创业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国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也非常多,有从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结构,大学生公益创业原则,大学生公益创业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特别突出。
(一)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近些年中国学者有许多从该角度进行了研究,高远(2017),林爱菊(2016),张睿(2015),杨志(2012)等等,比如高远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5个方面的困境:(1)缺少公益创业理性系统学习;(2)融资缺乏;(3)公众认同不足;(4)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完善;(5)缺少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林爱菊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则包括(1)认识:利益相关方对公益创业的接受程度差异;(2)政策:政府和学校均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专项扶持;(3)保障:资金和人均不足以支撑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学者们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的困境主要是从大学生个人、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社会存在接受不足,学校存在教育支持不足,个人存在动机和知识不足。
本人认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接受的过程,但是只要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社会的接受程度不能作为阻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因素;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大学生不断去尝试,创造出一定的成果,或者努力去获得支持,而不是等待着有政策之后才去实践;因此,在这些困境中最重要的应该落脚在学校和大学生身上,目前高校响应国家政策,都相应地引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应的课程,但在内容上还不够,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公益创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
许多学者在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唐亚阳(2011),何健(2009),韦小双(2014),陆莹(2015),房瑞佳(2017),焦昆(2015)等学者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比如何健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2)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4)实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师资比较缺乏。唐亚阳教授则从教育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组织与制度的建立以及教育保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构建体系来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培养。本人认为学者们提出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和所构建的教育体系都非常完善,但是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不同程度来分阶段解决现存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开辟了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了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双创事业蓬勃发展,双创理念深入人心,双创热潮不断涌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的新路径,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广大青年的创业之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根据2015年我国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是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公益创業组织领导者或创始人中,年龄在18~30岁者占受访人群的88%。而高等学校是年轻人的聚居地,是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持力量。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养老问题,环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残疾人问题等等;同时,居民的公共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而政府却面临着资源不足的情况,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合作;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方式方法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公益创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正好符合政府这一愿望,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有着非常有利的机遇。
第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也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或者有机会参与到高校各种公益创业的活动中,感受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创新性的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非凡。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本人认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引入大学生公益教育迫在眉睫,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尝试,比如清华大学举办“北极光”杯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湖南大学的公益创业模式曾获得“中华慈善奖”,温州大学在省内率先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基地,“恩派”的高校公益创业项目进行培育计划,等等。当然,学者们根据现实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方法,本人认为目前来说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高校大学生公益教育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原有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中加入公益创业知识
自从国家提出创新创业的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本人所在的院校在本科阶段大学生都必须要接受创新创业概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但是关于公益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较少,甚至于没有;因此,在原有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中加入公益创业知识非常有必要,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进而才能有意识地去实践。
(二)大力扶持公益性社团,鼓励校园公益实践,营造校园公益文化
高校中的公益社团是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应该加强这一公益“训练场”的打造,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培育公益理念,明晰社会责任。二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积累社会资本。三是要通过鼓励校园公益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扩展职业选择。
(三)发掘和培养公益创业导师,鼓励教师参与公益创业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公益创业教育还需要有一支在思想上认可,公益创业知识渊博甚至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和公益创业实践的指导。一是通过发掘有意愿和知识结构的老师;二是加强培养,鼓励有意愿的老师参与公益创业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四)寻求与公益孵化机构合作,获取资源支持
虽然我国社会领域相比于政府和市场领域发展较为滞后,但近些年社会领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营利性组织,甚至包括很多组织孵化机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恩派”,类似于这样的组织拥有很多包括资金等资源,他们需要等待着拥有好“点子”的组织机构,给予资源并帮助扶持组织的发展。比如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于2010年发起“黑苹果青年”项目,宗旨在于推动青年社会参与这一新的公益理念。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通过“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和“黑苹果青年计划”等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公益创业的平台,除期间的资金支持,更有项目官员提供全程的指导与帮助,让大学生面临较小的创业风险,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本人认为高校可以寻求与更多地公益孵化机构或者非营利性机构的合作,项目合作,师资供给培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 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