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教育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在理念上教学方式有所优化。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问题,分别为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认识不清;历史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彰显,并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优化策略;教学心得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在理念上教学方式有所优化。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和思考,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优化谈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认识不清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方面,这在新课标中有具体表达。基本理念方面课标中也做了明确阐述,概括而言,主要分为育人为本、普及历史常识、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四个方面。然而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少历史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墨守成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记住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大多数历史教学活动基本上也就成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教学方式上也就陷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灌输”性弊端中难以自拔。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做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所谓的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平时教学中则多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既是体现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基本的优化途径。
二、历史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关调研显示,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吃力、辛苦,学生则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堂以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激情减退,出现职业倦怠的倾向,以至于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威信,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逐渐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前面我们已指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多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减弱课堂的灌输色彩,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所谓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则为一个包含范围颇广的话题,大致来说,结合历史学科课堂的特点,有如下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或手段可以采用:抢答、辩论、列表对比、思维导图、设问阅读、分组讨论、小组比赛、讲历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方式,总之,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说、多做、多思考,使學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仅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和“动”起来。达到了这种效果,也就使得课堂有效性产生质的飞跃。
三、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彰显
历史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其相互之间是有着纵横联系的,所谓纵向,是按时间维度,横向则是按空间维度。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纵向联系,都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纵向的宏观视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与素养的锻炼和发展,特别是时空观念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即有赖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在平时落实得是否到位。如学习列宁和十月革命时,笔者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联系,既复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区分了中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差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总之,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并形成一些初步感悟就很好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中外对比通常是学生难以想到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而在彰显知识纵横联系时,思维导图往往有着重要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思维的工具,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多,内容多且零散,这样的特征更使思维导入的价值得到凸显。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问题,分别为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认识不清;历史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彰显,并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在平时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以期优化教学,提升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仁秀.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 教育界,2015,000(010):62-62.
[2]成伟.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00(029):79-7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优化策略;教学心得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亦应与时俱进,在理念上教学方式有所优化。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和思考,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优化谈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认识不清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方面,这在新课标中有具体表达。基本理念方面课标中也做了明确阐述,概括而言,主要分为育人为本、普及历史常识、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及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四个方面。然而纵观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少历史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墨守成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记住教材上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大多数历史教学活动基本上也就成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教学方式上也就陷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灌输”性弊端中难以自拔。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做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所谓的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平时教学中则多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既是体现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基本的优化途径。
二、历史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关调研显示,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吃力、辛苦,学生则听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堂以灌输色彩浓厚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僵化,“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激情减退,出现职业倦怠的倾向,以至于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威信,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逐渐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前面我们已指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多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减弱课堂的灌输色彩,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所谓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则为一个包含范围颇广的话题,大致来说,结合历史学科课堂的特点,有如下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或手段可以采用:抢答、辩论、列表对比、思维导图、设问阅读、分组讨论、小组比赛、讲历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方式,总之,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说、多做、多思考,使學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仅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和“动”起来。达到了这种效果,也就使得课堂有效性产生质的飞跃。
三、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彰显
历史知识点不是单独存在的,其相互之间是有着纵横联系的,所谓纵向,是按时间维度,横向则是按空间维度。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纵向联系,都有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纵向的宏观视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与素养的锻炼和发展,特别是时空观念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即有赖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在平时落实得是否到位。如学习列宁和十月革命时,笔者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联系,既复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区分了中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差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总之,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并形成一些初步感悟就很好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中外对比通常是学生难以想到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而在彰显知识纵横联系时,思维导图往往有着重要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思维的工具,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特别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多,内容多且零散,这样的特征更使思维导入的价值得到凸显。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问题,分别为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认识不清;历史教学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历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彰显,并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在平时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以期优化教学,提升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仁秀.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J]. 教育界,2015,000(010):62-62.
[2]成伟.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00(029):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