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受智力因素,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影响,而且受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时候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还相当直接和明显。我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深深地意识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对非智力因素是这样定义的: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世界观、理想、兴趣、意志、情绪、气质等。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下面我就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谈谈看法。
一、情绪与情感
情感和情绪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学生处于不好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抑制智力活动,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如在讲述“李大钊就义”时,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这将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学生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又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先用缓慢、深沉的语调朗读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一首诗:“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立刻就可以营造出悲壮、凝重的气氛,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受到感染和产生共鸣,满足情感需求,有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素质,达到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理想与世界观
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时期,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与抱负,树立怎样的信念,培养和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一生。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胸怀远大的宏伟抱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教育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用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三、需要与兴趣
需要与兴趣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平时应注意留心历史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如: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等等,号召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并不断将外在的求知欲化作内动力,一步一步地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内在跨越。
四、意志与性格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且是意志和性格的塑造时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方面,意志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事情最后的成败。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科学家锲而不舍、献身科学的事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素材。比如,居里夫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了45个月的刻苦研究,终于从数吨铀沥青矿碴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镭,从而发现了新元素,为科学、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第一次诺贝尔奖。当她和丈夫居里一起在科学道路上努力探索的时候,居里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这沉重的打击,使她悲痛万分。然而她战胜了内心痛苦,努力搞好科学研究,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显示出了她非凡的坚强意志。学生会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认识到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家们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学习他们顽强的意志,这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骨”、“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教育学生,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以便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素质。
五、荣誉与热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与表扬,尤其是中学生。当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赞扬与表彰时,会升腾起无尚的荣誉感与成就感,以后会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学习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列举一些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尽量把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热情激发出来,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为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汉武大帝扫灭匈奴,元代的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等等,这些史实让每个华夏儿女都感到无限荣光,无形之中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勇拼搏的学习激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求知欲、自制力、气质等,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只要从正面积极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调动出来。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在这个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智力因素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对非智力因素是这样定义的: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世界观、理想、兴趣、意志、情绪、气质等。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下面我就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谈谈看法。
一、情绪与情感
情感和情绪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良好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学生处于不好的情绪状态下,就会抑制智力活动,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如在讲述“李大钊就义”时,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这将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学生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又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先用缓慢、深沉的语调朗读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的一首诗:“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立刻就可以营造出悲壮、凝重的气氛,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受到感染和产生共鸣,满足情感需求,有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素质,达到情感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理想与世界观
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时期,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与抱负,树立怎样的信念,培养和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一生。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胸怀远大的宏伟抱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教育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用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进取精神。
三、需要与兴趣
需要与兴趣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平时应注意留心历史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如: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等等,号召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并不断将外在的求知欲化作内动力,一步一步地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内在跨越。
四、意志与性格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且是意志和性格的塑造时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方面,意志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事情最后的成败。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科学家锲而不舍、献身科学的事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素材。比如,居里夫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了45个月的刻苦研究,终于从数吨铀沥青矿碴中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镭,从而发现了新元素,为科学、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第一次诺贝尔奖。当她和丈夫居里一起在科学道路上努力探索的时候,居里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这沉重的打击,使她悲痛万分。然而她战胜了内心痛苦,努力搞好科学研究,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终于在1911年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显示出了她非凡的坚强意志。学生会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认识到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家们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学习他们顽强的意志,这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用“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骨”、“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教育学生,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以便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素质。
五、荣誉与热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与表扬,尤其是中学生。当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赞扬与表彰时,会升腾起无尚的荣誉感与成就感,以后会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学习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列举一些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尽量把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热情激发出来,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为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汉武大帝扫灭匈奴,元代的疆域横跨欧亚大陆,等等,这些史实让每个华夏儿女都感到无限荣光,无形之中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勇拼搏的学习激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求知欲、自制力、气质等,这些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只要从正面积极引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调动出来。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在这个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智力因素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