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缘何而起?
我接了这样两个班:学生上课时有的在看风景,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发呆,有的在傻笑,还有几个不遵守纪律而大声说话。我可谓举步维艰,几周下来,上课进度就与同年级的老师相去甚远。学生的作业就更不用说了,像旱地里插秧,成活率很低,实在是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经过调查,学生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因一再受到无情的逼压而兴趣黯然。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又该怎么办呢?
单单是做个有心人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虽然每批一本作业本,我都会在本子上写满我的鼓励、我的表扬、我的希望;每当上课我都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捕捉可以表扬的地方,但这只能让他们接受我,而没法让他们喜欢上科学。
单单是花时间分析作业似乎也不能解决问题。虽然批完作业后,我总是作耐心的讲解,但是他们仍然不一定懂,因为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只考一二十分。试问,面对这样的群体,你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只有一味地逼压他们多做练习来提高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成绩吗?我一度苦恼,一句名言给了我信心: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也进一步明白,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更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地激励,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每天都要有新鲜的刺激。我在这两个班继续践行我实践了4年多的“引导分析比赛法”,并且增添了一条让他们感兴趣的“曲线”。
在开展作业分析比赛之前我把35位同学分成了7组,根据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班级前七名定为组长,第八到第十四名的定为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进行双向选择,再由剩下的按成绩分成三档,每一档的组员自主选择组长,5人一组完成分组,目的是让每一组的实力相当,为后面的比赛做好准备。“引导分析比赛法”是这样操作的:每次有两个环节,首先进行小组分析作业比赛,其次进行“互问互答”挑战比赛,根据表现分别加若干分。另外,实行周周清,每周梳理学生错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作业检测,算出小组平均分,再加上比赛得分即为小组得分,并用坐标的形式画出来,每次的成绩便形成变化的曲线,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激励小组竞争,让比赛持续到课外,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要按“引导分析比赛”的作业分析课模式上课?如果单从比赛来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但有些学生往往不太愿意与同学分享,也不乐意帮助人。有一次,一个组的一位成员得全班最低分,组长觉得她影响了小组成绩,批评她,说:“你怎么这么差,就因为你我们组平均分最后了,你也够差的,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的。”这时老师的处理就非常重要。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地把这类学生调到合适的组去。比如我这次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组,不管哪位学生去这个组,那位学生的成绩就上升。于是我把这位同学调到那个组,仔细观察后发现:那个组的组长课前课后都在讲题,而且每周检测都交待:“某某,你给我们这组争气,怎么也要考及格。”那次的考试某某很认真,考了71分,组长马上表扬了他:“你真不错,还真争气,没有拉我们的后腿。”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要做的,现在竟然有人帮忙了,而且角色互换后感觉更好,同龄人的帮助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
按“引导分析比赛”的作业分析课模式上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作业分析更加有层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果。一个班级一般以成绩居中者多,老师的作业分析一般是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听了,而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又太难了,还是听不懂。因此,每节作业分析课,第一个环节,先安排小组讨论分析,解决组内存在的问题,寻找别组可能存在的问题,每节课大约要10分钟,有时问题多会花上20分钟甚至30分钟,由组长和副组长先组织讨论、校对答案,并尽可能地解答组员的问题,当他们有争议时可以举手来问老师,这时,小范围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更有效果了。而且小组分析后,我只要选择性地讲评,效果明显提高。我还趁组长给组员分析的时间或课前进行个别辅导,辅导后让学生在分析时体验成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第二环节是小组“互问互答”挑战赛,每组分析的顺序每次固定,一组同学分析问题后,可以让其他组向他们提问,刚开始学生会提不出问题,这时由我来提问,提问按照要分析的思路进行,一步一步分解分析,等问题问完时,同学们对这道题的理解也差不多了。这样坚持,我提问几次后,学生就慢慢地学会问问题了。学生开始问问题时没有尺度,常问课堂以外的内容,随着一次次的规范,课堂提问越来越有价值,而且家长反映学生回家会自主地做大量的练习,寻找好的问题;课后组长会与组员进行交流,目的是提高本组成员的分析能力。譬如,上完电路探秘的第六节后对滑动变阻器、电压测量、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进行了一次作业分析,在提问时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如:已知电流表的指针总偏转角度是120度,测量时指针指在了96度,我用的是大量程进行测量,请问这时的读数是多少?再如: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串联接在电源两端,哪个表会有示数?又如:请讲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四点区别和四点共同点。又如:同一个电压表,选择不同的量程时,指针指在相同的位置,两示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几个问题只是一小部分,但常常放手让他们提问会给你带来惊喜。这几个问题可能是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没有出现过的,而又是他们要掌握的重点,因为要把对方难倒,所以学生千方百计地利用时间做课外的大量练习,以寻找可以问的问题。有时觉得他们问了问题可以减少我布置作业,这样做也能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目标。半个多学期过去了,原本我的两个班要比其他班级进度慢很多,现在我班学生做的练习要比他们多很多,上课的进度也比他们快了,我上课也轻松了很多,备课的时候我不是按自己备的上,而是跟着同学们的思路走。
有时他们问的问题很简单幼稚,把电压电流电阻的符号及单位符号写在黑板上,可很多同学不一定能写出来。我就此发现了判断误区,原以为他们都会,而实际并不一定会,这样就了解了他们目前的掌握情况。
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看书本,如闪电的电压为多少,等等。一个同学问另一组组长:“水中的高压线是什么?”这位组长爱学、爱问,是班级中的学习榜样,问的同学看他一时回答不上来,得意地说:“就知道你不太看书,我是很爱看书的,以后我就专门问书本上的问题。”同学和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这一个月以来,他们也常常问一些书本上我会忽略的一些问题,看书其实也一直是我想强调的,但只讲要看书时没有用的,同学的提问对他们的刺激会更有触动更有效果。
学生通过分享与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越来越愿意分析交流,所以一到讨论时间,同学们就兴奋不已,原先不想学习的同学总会在课堂上不时地表达出这样的情感:“我喜欢科学,老师,我喜欢你。”我也倍感幸福。两个月过去了,迎来了八校联考期中阶段性检测,让我高兴的是我任教的一个班由原来的平均分倒数第一的变成了正数第一。另一个班因为接班时有9人考一二十分,“后腿”太重,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虽然成绩没有进步那么大,但学生学习状态好了很多,也已很喜欢科学了,他们做作业的热情特别浓厚。
这种方法我实践了4年,实践表明:班级平均分很高,低分的同学很少,上一届的同学中80分以下寥寥无几。当然,每天分组分析比赛用分数刺激还需进一步强化,七组中得分高的组员每天予以加分,每天的表现用分数表达,在班级的管理中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配套使用,对分数高的同学我作为学校保送学生的一个参考,作为学生成长手册的等级考核的参考,还作为每年的评优评先的参考,以及学校星级学生评定的参考,等等,这样就更刺激了同学们的竞赛欲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我接了这样两个班:学生上课时有的在看风景,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发呆,有的在傻笑,还有几个不遵守纪律而大声说话。我可谓举步维艰,几周下来,上课进度就与同年级的老师相去甚远。学生的作业就更不用说了,像旱地里插秧,成活率很低,实在是难以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经过调查,学生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因一再受到无情的逼压而兴趣黯然。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又该怎么办呢?
单单是做个有心人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虽然每批一本作业本,我都会在本子上写满我的鼓励、我的表扬、我的希望;每当上课我都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捕捉可以表扬的地方,但这只能让他们接受我,而没法让他们喜欢上科学。
单单是花时间分析作业似乎也不能解决问题。虽然批完作业后,我总是作耐心的讲解,但是他们仍然不一定懂,因为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只考一二十分。试问,面对这样的群体,你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只有一味地逼压他们多做练习来提高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成绩吗?我一度苦恼,一句名言给了我信心: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也进一步明白,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更重要的还是要不断地激励,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每天都要有新鲜的刺激。我在这两个班继续践行我实践了4年多的“引导分析比赛法”,并且增添了一条让他们感兴趣的“曲线”。
在开展作业分析比赛之前我把35位同学分成了7组,根据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班级前七名定为组长,第八到第十四名的定为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进行双向选择,再由剩下的按成绩分成三档,每一档的组员自主选择组长,5人一组完成分组,目的是让每一组的实力相当,为后面的比赛做好准备。“引导分析比赛法”是这样操作的:每次有两个环节,首先进行小组分析作业比赛,其次进行“互问互答”挑战比赛,根据表现分别加若干分。另外,实行周周清,每周梳理学生错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作业检测,算出小组平均分,再加上比赛得分即为小组得分,并用坐标的形式画出来,每次的成绩便形成变化的曲线,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激励小组竞争,让比赛持续到课外,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什么要按“引导分析比赛”的作业分析课模式上课?如果单从比赛来看,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习惯。但有些学生往往不太愿意与同学分享,也不乐意帮助人。有一次,一个组的一位成员得全班最低分,组长觉得她影响了小组成绩,批评她,说:“你怎么这么差,就因为你我们组平均分最后了,你也够差的,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的。”这时老师的处理就非常重要。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地把这类学生调到合适的组去。比如我这次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组,不管哪位学生去这个组,那位学生的成绩就上升。于是我把这位同学调到那个组,仔细观察后发现:那个组的组长课前课后都在讲题,而且每周检测都交待:“某某,你给我们这组争气,怎么也要考及格。”那次的考试某某很认真,考了71分,组长马上表扬了他:“你真不错,还真争气,没有拉我们的后腿。”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要做的,现在竟然有人帮忙了,而且角色互换后感觉更好,同龄人的帮助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
按“引导分析比赛”的作业分析课模式上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学生进行作业分析更加有层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果。一个班级一般以成绩居中者多,老师的作业分析一般是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听了,而对于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又太难了,还是听不懂。因此,每节作业分析课,第一个环节,先安排小组讨论分析,解决组内存在的问题,寻找别组可能存在的问题,每节课大约要10分钟,有时问题多会花上20分钟甚至30分钟,由组长和副组长先组织讨论、校对答案,并尽可能地解答组员的问题,当他们有争议时可以举手来问老师,这时,小范围讲解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更有效果了。而且小组分析后,我只要选择性地讲评,效果明显提高。我还趁组长给组员分析的时间或课前进行个别辅导,辅导后让学生在分析时体验成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第二环节是小组“互问互答”挑战赛,每组分析的顺序每次固定,一组同学分析问题后,可以让其他组向他们提问,刚开始学生会提不出问题,这时由我来提问,提问按照要分析的思路进行,一步一步分解分析,等问题问完时,同学们对这道题的理解也差不多了。这样坚持,我提问几次后,学生就慢慢地学会问问题了。学生开始问问题时没有尺度,常问课堂以外的内容,随着一次次的规范,课堂提问越来越有价值,而且家长反映学生回家会自主地做大量的练习,寻找好的问题;课后组长会与组员进行交流,目的是提高本组成员的分析能力。譬如,上完电路探秘的第六节后对滑动变阻器、电压测量、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进行了一次作业分析,在提问时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如:已知电流表的指针总偏转角度是120度,测量时指针指在了96度,我用的是大量程进行测量,请问这时的读数是多少?再如: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串联接在电源两端,哪个表会有示数?又如:请讲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四点区别和四点共同点。又如:同一个电压表,选择不同的量程时,指针指在相同的位置,两示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几个问题只是一小部分,但常常放手让他们提问会给你带来惊喜。这几个问题可能是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没有出现过的,而又是他们要掌握的重点,因为要把对方难倒,所以学生千方百计地利用时间做课外的大量练习,以寻找可以问的问题。有时觉得他们问了问题可以减少我布置作业,这样做也能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目标。半个多学期过去了,原本我的两个班要比其他班级进度慢很多,现在我班学生做的练习要比他们多很多,上课的进度也比他们快了,我上课也轻松了很多,备课的时候我不是按自己备的上,而是跟着同学们的思路走。
有时他们问的问题很简单幼稚,把电压电流电阻的符号及单位符号写在黑板上,可很多同学不一定能写出来。我就此发现了判断误区,原以为他们都会,而实际并不一定会,这样就了解了他们目前的掌握情况。
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看书本,如闪电的电压为多少,等等。一个同学问另一组组长:“水中的高压线是什么?”这位组长爱学、爱问,是班级中的学习榜样,问的同学看他一时回答不上来,得意地说:“就知道你不太看书,我是很爱看书的,以后我就专门问书本上的问题。”同学和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这一个月以来,他们也常常问一些书本上我会忽略的一些问题,看书其实也一直是我想强调的,但只讲要看书时没有用的,同学的提问对他们的刺激会更有触动更有效果。
学生通过分享与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越来越愿意分析交流,所以一到讨论时间,同学们就兴奋不已,原先不想学习的同学总会在课堂上不时地表达出这样的情感:“我喜欢科学,老师,我喜欢你。”我也倍感幸福。两个月过去了,迎来了八校联考期中阶段性检测,让我高兴的是我任教的一个班由原来的平均分倒数第一的变成了正数第一。另一个班因为接班时有9人考一二十分,“后腿”太重,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虽然成绩没有进步那么大,但学生学习状态好了很多,也已很喜欢科学了,他们做作业的热情特别浓厚。
这种方法我实践了4年,实践表明:班级平均分很高,低分的同学很少,上一届的同学中80分以下寥寥无几。当然,每天分组分析比赛用分数刺激还需进一步强化,七组中得分高的组员每天予以加分,每天的表现用分数表达,在班级的管理中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配套使用,对分数高的同学我作为学校保送学生的一个参考,作为学生成长手册的等级考核的参考,还作为每年的评优评先的参考,以及学校星级学生评定的参考,等等,这样就更刺激了同学们的竞赛欲望,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