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效提高初三历史总复习质量的探讨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三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复习巩固为主。针对初中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层次,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立足历史学科的具体内容,构建完善的总复习策略和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學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验证,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复习阶段,知识重难点已经不会有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在初三总复习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问题点,加以强化提升。
  关键词:初三历史;总复习;教学策略
  一、前言
  历史复习与新课教学的侧重点大不相同。在新课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然而,在历史总复习阶段,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讲授。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需要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只有历史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在初中历史复习阶段,要从理论和方法进行探究,关注学生的发展层次,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唯物史观、史学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和培养。教师要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入手,探索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认知习惯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制定复习任务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历史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是,在初中历史知识体系中,各个板块的知识点比较庞杂,学生学的越多,越容易将各个板块的知识点混淆。到了初三阶段,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没有明确的方向。这就导致历史总复习的效率低下。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情,让学生深入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复习方案,明确历史复习的方向和任务。
  例如,在指导学生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个版块的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梳理这个板块的知识点,尤其是这部分内容的重难点更要理清楚。之后,引导学生制定复习任务,如这个板块的复习需要重视哪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哪些历史事件,在考试中会遇到哪些相关的问题?通过设置复习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复习任务。这一个板块要关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民族政策的解读”,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就要多关注这两个知识点。
  三、全面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不能将各个板块的知识点割裂开来。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将各个历史事件有机融合起来,并且将各个知识点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喜欢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孤立起来,这说明学生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复习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复习历史时,教师要全面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对初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合,将各个看似没有关系的历史知识点联接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整体发展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构建完善的历史思维,找到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关联。如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成果,将其与文艺复兴、资本主义革命等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明白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历史复习中有更加清晰的脉络。这对于提升历史总复习的质量具有跨越式的提升。
  四、组建历史复习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三历史总复习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意义。在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特点各异,发展层次的差异性也比较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对于此类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安排2-3个历史学科素养比较高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历史学科基础扎实的学生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让小组的成员进行专题复习,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内容,最后进行复习探究总结,形成文字报告,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就能够集思广益,同时也能节省复习的时间,提升复习效率。
  例如,在指导学生复习中国近代史开端(主要是1840-1911年这段历史)这个版块的内容时,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将历史学科素养比较高的学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的复习,第一个小组负责两次鸦片战争的复习总结,第二个小组负责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复习,第三个小组负责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的复习,第四个小组负责整理各个历史标志性事件的发展时序。
  五、小结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总复习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拓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三总复习指导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将各个版块的知识点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这也是提升历史总复习效果的良方妙药。
  参考文献:
  [1]高武城. 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水平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孙之意. 运用创新思维培养与科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历史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了美育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标指引下,美育被列入到了教育的方针之中,从此,美术教育在教育界中逐渐受到了重视,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本文提出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些具体方法,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质量 提高  艺术教育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逐渐受到重视,改变了过去严重忽视的教学现状。 在具体的艺术教育和教学中,艺术教师应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水平。但教学经验又提醒我们,课堂时间仅有四十分钟,若课堂时间都用在实验探究中,教学目标可能难以完成, 最终难免又落下个教学低效的结果。所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必须予以改变。基于以上物理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探究提前至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在学习新课之前完成实验探究内容,课堂上对课前实验探究内容进行展示,
期刊
摘要:地理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程,相较于小学语数外主科学习以外,初中的学习更为丰富,因此对于初中地理学习出发点和要求加深,以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教学方法;解决措施  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枯燥,缺乏创新意识  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单一,依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制,被动的学习地
期刊
摘要:在立德树人该教育根本任务的引导下,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加以培养。综合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有关内容,其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这四个维度。其中,政治认同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该维度的素养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培养对策  1.比较分析,增强认同  众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进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发展。尤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其叙述水平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主要是为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若想提高小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此,本文主要围绕学生语言表达能
期刊
摘要:结合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对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了解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通过该模式的创建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三个部分来具体探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议论文情境支架引导  一、创建情境  (一)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作文兴趣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个人的写作基础,开展有效的写作训练。写作前,应尽量打消学生内心的情绪障碍,引导学生巧妙地借鉴写作
期刊
摘要:在全国推广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学科的教学也应该顺应大潮流。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心思,适当的顺从学生的意愿,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严謹的思考中领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初中数学的素质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素质教育;方式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作为国语课堂,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上联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高尚情操,下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模式单一,注重应试知识的培养,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改以来,语文学科教学模式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更多关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在知识的传播。语文作为一门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每一段话,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并且每一次的品读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包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合理运用生动史料,激发史料实证兴趣;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提高史料实证能力;指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历史分析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普通高中历
期刊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让“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鲜活”起来,魅力四射呢?  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