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引导学生“学、思、行”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索,才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思辨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本文抛砖引玉,值得同仁们继续探讨。
【关键词】 生活实际;教学重点;对话引领;评价机制;思辨能力
无论是苏教版,还是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在目前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科的思辨能力当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所谓思辨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和发现观点冲突的能力;二是比较质疑和甄别的能力;三是理解和综合的能力;四是反思和修正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思辨兴趣
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三大特点,首先立足于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珍惜时间、自我认知、胸怀梦想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其次,通过图文并茂的描述介绍了诚信爱国、遵纪守法、责任担当等热门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创设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以下同)《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时,先开门见山地提问:“请你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并谈谈如何纠正类似不公平现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学习小组立即进入思辨状态,他们畅所欲言,纷纷列举了考试制度、医疗保险、高考就业、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等不公平现象;然后,通过各学习小组之间集思广益的辩论与交流,最终归纳出三个结论:一是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基本上体现了公平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一样的条件往往不能享受相同的就业和福利待遇;二是有些中小学老师没有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喜欢优秀生,鄙视“学困生”;三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深层次掌握上述知识要点,笔者针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了点评与点拨,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了别具一格的观点,从而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辨空间,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瞄准教学重点,提升思辨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辨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思辨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新的知识点及其辩证性原理。所谓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攻克的堡垒,务必要教师在备课时缜密思考和深入挖掘,以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例如:部分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罗列的基本知识点,就结合每一框内容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查询答案;同时,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背诵声音,最后默写时几乎人人过关。但是,学生理解的只是表面性的东西,至于生命的内涵、外延和意义就不知道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笔者在执教《生命的思考》一课时,针对第二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围绕“人活着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等思辨性问题进行思索,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争辩,普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三、问题对话引领,锻炼思辨能力
学生的思辨能力都是在具体的对话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无论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还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无论是子女与父母的对话,还是妻子与丈夫的对话;无论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还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都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取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问题对话引领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统一调控下,引导学生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进行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思维辩论,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执教《享受学习》(七年级上册)一课的导入时,就直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紧紧围绕“学习活动是乐大于苦,还是苦大于乐?”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许多学生情绪高涨,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谈笑风生,积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步提升。
四、优化评价机制,巩固思辨成果
反馈与评价是“三段四模块”中的压轴戏,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构建发展性评价情境,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正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在充分了解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教师对学生思辨力的评价,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审察、展示激励和反思总结,一般采取如下途径:一是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二是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相结合;三是激励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相结合;四是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相结合。当然,评价模式是变幻莫测的,只要灵活应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我们只有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引导学生从“学、思、行”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索,才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思辨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活实际;教学重点;对话引领;评价机制;思辨能力
无论是苏教版,还是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在目前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科的思辨能力当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所谓思辨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和发现观点冲突的能力;二是比较质疑和甄别的能力;三是理解和综合的能力;四是反思和修正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思辨兴趣
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三大特点,首先立足于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珍惜时间、自我认知、胸怀梦想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其次,通过图文并茂的描述介绍了诚信爱国、遵纪守法、责任担当等热门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创设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以下同)《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时,先开门见山地提问:“请你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并谈谈如何纠正类似不公平现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学习小组立即进入思辨状态,他们畅所欲言,纷纷列举了考试制度、医疗保险、高考就业、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等不公平现象;然后,通过各学习小组之间集思广益的辩论与交流,最终归纳出三个结论:一是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基本上体现了公平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一样的条件往往不能享受相同的就业和福利待遇;二是有些中小学老师没有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喜欢优秀生,鄙视“学困生”;三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深层次掌握上述知识要点,笔者针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了点评与点拨,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了别具一格的观点,从而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辨空间,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瞄准教学重点,提升思辨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辨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思辨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新的知识点及其辩证性原理。所谓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攻克的堡垒,务必要教师在备课时缜密思考和深入挖掘,以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例如:部分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罗列的基本知识点,就结合每一框内容提出了若干个小问题,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查询答案;同时,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背诵声音,最后默写时几乎人人过关。但是,学生理解的只是表面性的东西,至于生命的内涵、外延和意义就不知道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笔者在执教《生命的思考》一课时,针对第二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围绕“人活着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等思辨性问题进行思索,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与争辩,普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三、问题对话引领,锻炼思辨能力
学生的思辨能力都是在具体的对话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无论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还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无论是子女与父母的对话,还是妻子与丈夫的对话;无论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还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都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取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问题对话引领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统一调控下,引导学生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进行讨论,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思维辩论,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执教《享受学习》(七年级上册)一课的导入时,就直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紧紧围绕“学习活动是乐大于苦,还是苦大于乐?”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许多学生情绪高涨,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谈笑风生,积极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步提升。
四、优化评价机制,巩固思辨成果
反馈与评价是“三段四模块”中的压轴戏,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构建发展性评价情境,逐步形成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正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在充分了解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教师对学生思辨力的评价,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审察、展示激励和反思总结,一般采取如下途径:一是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二是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相结合;三是激励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相结合;四是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相结合。当然,评价模式是变幻莫测的,只要灵活应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我们只有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引导学生从“学、思、行”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索,才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思辨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