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是小学生获得科学真知的来源。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科学探究流于形式,成了少数人的表演,甚至出现了探究的结果由老师给出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学生全员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
一、激发兴趣,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驱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1.提问激趣法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云的观测》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过云吗?”学生一起回答:“看过!”我又问:“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不到位,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同学们,天上的云是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的一页,我们阅读它,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说要仔细观察天上的云朵获得相关的知识。
2.实物展现激趣法
当千言万语苍白无力时,直观的实物能够直接冲击着学生的视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当我拿出事先发好的一小盆绿豆芽,并对学生说是老师自己发的,他们惊呆了。当我说,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发出这样好的绿豆芽时,教室里沸腾了,他们一下子兴致高涨。
3.多媒体激趣法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的应用越发普及。一些多媒体能够再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我播放了一段微观世界中的细菌,看完了问他们:“你们平时看到过细菌吗?”学生都说没有,我趁势又问:“那视频上怎么能够看到呢?”学生都说是靠显微镜。这时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都跃跃欲试。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在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因为所有的推测都要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中的一系列数据就能找到有关的规律、结果。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准备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联系。
1.常规准备
第一,实验的器材书上都已一一标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准备好就行,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学《蚯蚓的选择》和《改变生态瓶》时,我让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品,最难准备的就是蚯蚓和小鱼了。在上课之前,我先调查了一下学生准备的情况,根据带来的实验材料调整分组,学生高兴地完成了实验,不会因准备不足导致有的小组无法实验。第二,要科学地根据实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他们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2.应变准备
科学实验的器材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有的实验会因条件改变无法完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地创造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直到完成。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所有的实验都要求在阳光下进行,一旦没有太阳,就不能做有关影子的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会受到打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准备一个白炽灯当做太阳,这样学生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实验。
三、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陶行知说:“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的问题有关。在学校学习,甚至于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则灰心丧气、成绩差?我认为,关键在于学习是否得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杠杆》时,我先展示在实际生活中与杠杆有关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一根铁棒为什么能撬起一块大石头?为什么有的工具使用时会觉得省力,而有的会觉得费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杠杆的概念后猜想:杠杆是否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想时我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各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过程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各小组相互交流,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四、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的项目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有的因实验器材场地的限制无法独立实验,所以很多时候是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探究的。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合作学习中采用的较多的组织形式。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呢?如何避免小组中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忙到结束,有的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呢?这就要求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以及个人的责任。老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考虑成员之间的搭配,即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以及适当的男女比例搭配好。这样既方便灵活,又节约时间,还可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达到生生互补。老师要选好组长(组长可以轮流做或按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定),明确组长的责任,组织好小组讨论,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分工等,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促使各组成员树立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运行的核心所在。否则,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在布置了学习任务后,老师要让学生明确本组的任务,围绕任务,做好有效分工:谁负责记录,谁负责观察,谁负责实验,等等,使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
一、激发兴趣,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驱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1.提问激趣法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云的观测》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过云吗?”学生一起回答:“看过!”我又问:“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不到位,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同学们,天上的云是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的一页,我们阅读它,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说要仔细观察天上的云朵获得相关的知识。
2.实物展现激趣法
当千言万语苍白无力时,直观的实物能够直接冲击着学生的视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当我拿出事先发好的一小盆绿豆芽,并对学生说是老师自己发的,他们惊呆了。当我说,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发出这样好的绿豆芽时,教室里沸腾了,他们一下子兴致高涨。
3.多媒体激趣法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的应用越发普及。一些多媒体能够再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我播放了一段微观世界中的细菌,看完了问他们:“你们平时看到过细菌吗?”学生都说没有,我趁势又问:“那视频上怎么能够看到呢?”学生都说是靠显微镜。这时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都跃跃欲试。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在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因为所有的推测都要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中的一系列数据就能找到有关的规律、结果。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准备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联系。
1.常规准备
第一,实验的器材书上都已一一标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准备好就行,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学《蚯蚓的选择》和《改变生态瓶》时,我让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品,最难准备的就是蚯蚓和小鱼了。在上课之前,我先调查了一下学生准备的情况,根据带来的实验材料调整分组,学生高兴地完成了实验,不会因准备不足导致有的小组无法实验。第二,要科学地根据实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他们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2.应变准备
科学实验的器材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有的实验会因条件改变无法完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地创造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直到完成。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所有的实验都要求在阳光下进行,一旦没有太阳,就不能做有关影子的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会受到打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准备一个白炽灯当做太阳,这样学生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实验。
三、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陶行知说:“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的问题有关。在学校学习,甚至于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则灰心丧气、成绩差?我认为,关键在于学习是否得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杠杆》时,我先展示在实际生活中与杠杆有关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一根铁棒为什么能撬起一块大石头?为什么有的工具使用时会觉得省力,而有的会觉得费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杠杆的概念后猜想:杠杆是否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想时我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各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过程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各小组相互交流,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四、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的项目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有的因实验器材场地的限制无法独立实验,所以很多时候是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探究的。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合作学习中采用的较多的组织形式。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呢?如何避免小组中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忙到结束,有的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呢?这就要求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以及个人的责任。老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意考虑成员之间的搭配,即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以及适当的男女比例搭配好。这样既方便灵活,又节约时间,还可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达到生生互补。老师要选好组长(组长可以轮流做或按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定),明确组长的责任,组织好小组讨论,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分工等,明确共同任务及个人的责任。促使各组成员树立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运行的核心所在。否则,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在布置了学习任务后,老师要让学生明确本组的任务,围绕任务,做好有效分工:谁负责记录,谁负责观察,谁负责实验,等等,使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