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武都安化镇的驼子湾一度是我永久的梦想。驼子湾牵念我并非它的山水胜景,而是它的怀中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憧憬。我常常为自己数次与之擦肩而过饮恨不已。
2012年8月23日,我应邀与武都区政协委员交流清代朴学大师邢佺山先生的研究成果,意想不到的是,年过八旬的陆开华先生和古稀之年的杜希甫、刘可通等先生也临会指导,他们对佺山先生的崇敬与热爱更坚定了我去驼子湾的信念。
报告会的次日上午,英俊帅气的区政协主席曹永先同志带领我们在蒙蒙薄雾中从美丽的江城武都出发,踏上了朝拜驼子湾的旅途,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韩甦毅先生、武都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孙林利和原主任吕新田同志一道同行。到安化镇大院,党委副书记焦永刚同志已等候多时,这要归功于孙主任良好的人缘。
驼子湾坐落在海拔1840米的山坡干旱地区,焦书记乘坐曹主席的车在前面导路。山路蜿蜒崎岖,经雨水冲刷,坑坑洼洼,车子扭着秧歌爬行。不忍看路外陡峭的深渊,大家只能屏住呼吸,听天由命。一个多小时的胆战心惊之后,终于到达驼子湾。
这是西北远离繁华再也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山村,除了麦场,几乎找不到一块平旷的地方,谁曾想到“陇右人伦领袖”、一代学术大师邢澍(号佺山)曾在这里留有遗韵。农舍依山而建,层递有致。全村100多户,邢氏只有8户,均为佺山后裔。
在村头,车刚停稳,村主任秦军成同志就迎了上来。秦主任敦实、伟岸,言语热情、得体,两指间的香烟轻轻袅动着,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作为农民的朴实和村主任的精明。
秦主任领我们来到邢黑早老人的家院,夫妇年过花甲,得知有人来访,院子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主人说:“早上喜鹊在房头不停地叫,真个来了贵人了。”大家开心而乐。
老两口掀开厅房悬挂的一副中堂,中堂的后面就露出一个小龛来,黑早老人小心翼翼地取出一轴发黄的画卷,在院里徐徐展开,大家齐声惊叹,原来传说的邢佺山先生与夫人画像的真迹就在眼前。画卷没有落款,高约5尺,宽约3尺,由于年代久远,摺损较为严重。据说是佺山先生卧病在床,感觉来日无多时请人绘制的。韩甦毅教授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仔细看后认为,画卷出自民间画工之手。画像上方另附一红纸,上书“三代高曾祖神位”。显然是后人为悼念所续。大家赶紧拍照,生怕错过机会。
黑早老人又找出两个木质的神主牌位,分别是佺山二儿子寿名和四儿子寿朋的。他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有人来搜查,幸亏藏在墙洞中躲过洗劫。2004年10月2日,我在武都城、佺山第八代孙邢果先生家看到过,并抄录了内容,拙著《邢澍诗文校释》附录的《邢佺山先生年表》曾有考述。据《南旋诗草》载,佺山先生有四子:大儿寿恭、二儿寿名、三儿寿恺、四儿寿朋。
二儿寿名(字庭堂)生于嘉庆元年(1796),卒于同治元年(1862),享年67岁。四儿寿朋(字颂三),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光绪元年(1875),享年73岁。寿恭、寿恺生卒不得而知。
寿名牌位书“承祧腆奉祀”,寿朋牌位书“男腆奉祀”。说明老二寿名没有儿子,由老四寿朋之子邢腆承继奉祀。
老人说,老大寿恭定居浙江,三儿寿恺传说在考场自杀。我赶忙接过话头予以否定。2009年,我在编撰《王权先生年谱》时,曾查阅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6,道光二十四年(1844)会试,在考场自杀的是成县举人阎作梁,并非陇南的其他人。
邢黑早老人是邢寿朋的后代,弟兄五人,四人早逝,只剩他一人。黑早老人1941年生,按20年一辈人推算,应是佺山的七代孙。他说邢家祖籍在武都城竹集巷,两水、驼子湾、教场大山沟都有山庄,大山沟的土地称为邢家大地,是邢家坟地。佺山和四子寿朋都葬在两水邢家坟地,驼子湾只有黑早老人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辈人的坟墓。这一信息直接否定了佺山籍贯在驼子湾的说法,我曾一度受友人的劝告,也误以为佺山是驼子湾人,的确没有亲身调查,不可轻易否定已有的认知。
我们渴望得到佺山生平、著述甚或传说的资讯,黑早老人说家里过去有一些书籍,自己不识字,“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烧掉了。我们站在院边的杏树下合影,院外视野开阔,秋收后的土地少了农民的劳作,少了牛马的影踪,在山区的秋意中弥散着丝丝寂寥与凄凉。是的,土地的美丽繁华,来自庄稼的茁壮。
从黑早老人家出来,秦主任又带我们来到符庭应老人家。老人今年83岁,母亲是邢寿朋的后裔。他于1947年在安化完小毕业后,曾以第12名考入武都师范,因家庭贫寒放弃学业,当时校长就是创办者、语言学家李行之(名恭)先生。李公也是佺山的一位崇拜者,当年曾带领学生在清明节到两水墓地祭奠佺山。
符庭应老人身体虚弱,声音细弱。老人一面讲,秦主任一面翻译。他说:邢澍小的时候,被爷爷背着上街转,迎面来了个和尚,邢澍说:“爷爷你看,那个和尚走路脚不沾地。”和尚走过来,摸了一下他的头说:“娃娃好好读书,以后是个进士。”邢澍在京城做私塾先生时,认识了王杰。会试入围,王杰夜访邢澍,告诉他殿试时皇帝点名,声音要洪亮。果然,80岁的乾隆爷说“此人声音洪亮”。
老人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佺山考中举人后曾在京城和亮家里做私塾先生,《和惠畴诗稿序》有记述。乾隆五十五年(1790)会试,佺山名列第18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乾隆钦点为三甲名列第20名(总列第57名)。座师为东阁大学士陕西韩城人王杰,殿试读卷官为著名大贪官和珅。从前后名次来看,佺山并未因声音洪亮得到乾隆的恩典。
我们问及新编《武都县志》记载的戏台对联一事,老人否定对联出自佺山之手,系佺山后代所作。
老人说,每年夏天,佺山都来驼子湾避暑,还曾给龙王庙书写过“余管常调”的匾额。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连同庙院和一棵数百年的大槐树一起被毁掉了。
时近中午,我们告别驼子湾,赶到风景秀丽的米仓山,安化镇的杨镇长早已备好午餐,我们向秦主任敬酒表示感谢。杨镇长和甘肃省文史馆尚建荣主任是师范同学,曾在兰州见过面,和曹主席、杨镇长依依挥别,我们一路笑声赶赴康县。
康县寺台乡吴家斜坡村的举人吴作哲(1723~?)先生是佺山的舅子,其子吴鹏翱(1763~1826)曾在嘉庆年间跟随佺山前后十多年,后返回家乡,编纂《武阶备志》。我们期望能有所收获。
下午到康县,县政协文史委雍主任带路来到深藏在剪子河坝庵房山深处的吴家斜坡,茂密的森林怀抱着十几户人家的小山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里曾走出去吴作哲、吴鹏翱两位举人,绿色和寂静、孤独构成了小山村的全部主题,即使一声鸡鸣都会让人感到无比欣怡。
我们来到吴鹏翱先生的一个后代家,主人大约30岁,他十分谨慎地从二层木屋的隐秘处拿出了保存完好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朝廷颁发给云南禄劝县知县吴作哲的一封汉文、满文诏书,还有一部清代蒲起龙所撰的雍正二年(1724)刊刻的姑苏版《读杜心解》。主人说家藏的书籍、字画在“文化大革命”时烧掉了。
没有找到任何和佺山先生有关的资料、传说,多少有些遗憾。
夕阳西下,无尽的绿色轻扬着无尽的生机,清澈的溪流是流淌的欢歌,送别我们渐行渐远。沿路的村庄布满2008年地震灾后重建的民居,青砖粉墙,映在绿色里格外明眼。真个是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
2012年8月23日,我应邀与武都区政协委员交流清代朴学大师邢佺山先生的研究成果,意想不到的是,年过八旬的陆开华先生和古稀之年的杜希甫、刘可通等先生也临会指导,他们对佺山先生的崇敬与热爱更坚定了我去驼子湾的信念。
报告会的次日上午,英俊帅气的区政协主席曹永先同志带领我们在蒙蒙薄雾中从美丽的江城武都出发,踏上了朝拜驼子湾的旅途,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韩甦毅先生、武都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孙林利和原主任吕新田同志一道同行。到安化镇大院,党委副书记焦永刚同志已等候多时,这要归功于孙主任良好的人缘。
驼子湾坐落在海拔1840米的山坡干旱地区,焦书记乘坐曹主席的车在前面导路。山路蜿蜒崎岖,经雨水冲刷,坑坑洼洼,车子扭着秧歌爬行。不忍看路外陡峭的深渊,大家只能屏住呼吸,听天由命。一个多小时的胆战心惊之后,终于到达驼子湾。
这是西北远离繁华再也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山村,除了麦场,几乎找不到一块平旷的地方,谁曾想到“陇右人伦领袖”、一代学术大师邢澍(号佺山)曾在这里留有遗韵。农舍依山而建,层递有致。全村100多户,邢氏只有8户,均为佺山后裔。
在村头,车刚停稳,村主任秦军成同志就迎了上来。秦主任敦实、伟岸,言语热情、得体,两指间的香烟轻轻袅动着,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作为农民的朴实和村主任的精明。
秦主任领我们来到邢黑早老人的家院,夫妇年过花甲,得知有人来访,院子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主人说:“早上喜鹊在房头不停地叫,真个来了贵人了。”大家开心而乐。
老两口掀开厅房悬挂的一副中堂,中堂的后面就露出一个小龛来,黑早老人小心翼翼地取出一轴发黄的画卷,在院里徐徐展开,大家齐声惊叹,原来传说的邢佺山先生与夫人画像的真迹就在眼前。画卷没有落款,高约5尺,宽约3尺,由于年代久远,摺损较为严重。据说是佺山先生卧病在床,感觉来日无多时请人绘制的。韩甦毅教授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他仔细看后认为,画卷出自民间画工之手。画像上方另附一红纸,上书“三代高曾祖神位”。显然是后人为悼念所续。大家赶紧拍照,生怕错过机会。
黑早老人又找出两个木质的神主牌位,分别是佺山二儿子寿名和四儿子寿朋的。他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有人来搜查,幸亏藏在墙洞中躲过洗劫。2004年10月2日,我在武都城、佺山第八代孙邢果先生家看到过,并抄录了内容,拙著《邢澍诗文校释》附录的《邢佺山先生年表》曾有考述。据《南旋诗草》载,佺山先生有四子:大儿寿恭、二儿寿名、三儿寿恺、四儿寿朋。
二儿寿名(字庭堂)生于嘉庆元年(1796),卒于同治元年(1862),享年67岁。四儿寿朋(字颂三),生于嘉庆八年(1803),卒于光绪元年(1875),享年73岁。寿恭、寿恺生卒不得而知。
寿名牌位书“承祧腆奉祀”,寿朋牌位书“男腆奉祀”。说明老二寿名没有儿子,由老四寿朋之子邢腆承继奉祀。
老人说,老大寿恭定居浙江,三儿寿恺传说在考场自杀。我赶忙接过话头予以否定。2009年,我在编撰《王权先生年谱》时,曾查阅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6,道光二十四年(1844)会试,在考场自杀的是成县举人阎作梁,并非陇南的其他人。
邢黑早老人是邢寿朋的后代,弟兄五人,四人早逝,只剩他一人。黑早老人1941年生,按20年一辈人推算,应是佺山的七代孙。他说邢家祖籍在武都城竹集巷,两水、驼子湾、教场大山沟都有山庄,大山沟的土地称为邢家大地,是邢家坟地。佺山和四子寿朋都葬在两水邢家坟地,驼子湾只有黑早老人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辈人的坟墓。这一信息直接否定了佺山籍贯在驼子湾的说法,我曾一度受友人的劝告,也误以为佺山是驼子湾人,的确没有亲身调查,不可轻易否定已有的认知。
我们渴望得到佺山生平、著述甚或传说的资讯,黑早老人说家里过去有一些书籍,自己不识字,“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烧掉了。我们站在院边的杏树下合影,院外视野开阔,秋收后的土地少了农民的劳作,少了牛马的影踪,在山区的秋意中弥散着丝丝寂寥与凄凉。是的,土地的美丽繁华,来自庄稼的茁壮。
从黑早老人家出来,秦主任又带我们来到符庭应老人家。老人今年83岁,母亲是邢寿朋的后裔。他于1947年在安化完小毕业后,曾以第12名考入武都师范,因家庭贫寒放弃学业,当时校长就是创办者、语言学家李行之(名恭)先生。李公也是佺山的一位崇拜者,当年曾带领学生在清明节到两水墓地祭奠佺山。
符庭应老人身体虚弱,声音细弱。老人一面讲,秦主任一面翻译。他说:邢澍小的时候,被爷爷背着上街转,迎面来了个和尚,邢澍说:“爷爷你看,那个和尚走路脚不沾地。”和尚走过来,摸了一下他的头说:“娃娃好好读书,以后是个进士。”邢澍在京城做私塾先生时,认识了王杰。会试入围,王杰夜访邢澍,告诉他殿试时皇帝点名,声音要洪亮。果然,80岁的乾隆爷说“此人声音洪亮”。
老人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佺山考中举人后曾在京城和亮家里做私塾先生,《和惠畴诗稿序》有记述。乾隆五十五年(1790)会试,佺山名列第18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乾隆钦点为三甲名列第20名(总列第57名)。座师为东阁大学士陕西韩城人王杰,殿试读卷官为著名大贪官和珅。从前后名次来看,佺山并未因声音洪亮得到乾隆的恩典。
我们问及新编《武都县志》记载的戏台对联一事,老人否定对联出自佺山之手,系佺山后代所作。
老人说,每年夏天,佺山都来驼子湾避暑,还曾给龙王庙书写过“余管常调”的匾额。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连同庙院和一棵数百年的大槐树一起被毁掉了。
时近中午,我们告别驼子湾,赶到风景秀丽的米仓山,安化镇的杨镇长早已备好午餐,我们向秦主任敬酒表示感谢。杨镇长和甘肃省文史馆尚建荣主任是师范同学,曾在兰州见过面,和曹主席、杨镇长依依挥别,我们一路笑声赶赴康县。
康县寺台乡吴家斜坡村的举人吴作哲(1723~?)先生是佺山的舅子,其子吴鹏翱(1763~1826)曾在嘉庆年间跟随佺山前后十多年,后返回家乡,编纂《武阶备志》。我们期望能有所收获。
下午到康县,县政协文史委雍主任带路来到深藏在剪子河坝庵房山深处的吴家斜坡,茂密的森林怀抱着十几户人家的小山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里曾走出去吴作哲、吴鹏翱两位举人,绿色和寂静、孤独构成了小山村的全部主题,即使一声鸡鸣都会让人感到无比欣怡。
我们来到吴鹏翱先生的一个后代家,主人大约30岁,他十分谨慎地从二层木屋的隐秘处拿出了保存完好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朝廷颁发给云南禄劝县知县吴作哲的一封汉文、满文诏书,还有一部清代蒲起龙所撰的雍正二年(1724)刊刻的姑苏版《读杜心解》。主人说家藏的书籍、字画在“文化大革命”时烧掉了。
没有找到任何和佺山先生有关的资料、传说,多少有些遗憾。
夕阳西下,无尽的绿色轻扬着无尽的生机,清澈的溪流是流淌的欢歌,送别我们渐行渐远。沿路的村庄布满2008年地震灾后重建的民居,青砖粉墙,映在绿色里格外明眼。真个是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