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元亮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收藏家,只是个搞篆刻、写书法的印人和书家。
他的家,有些凌乱。桌上、几案旁,这里堆着—摞书法作品,那里码着—排寿山或鸡血石。他的那些书家工具、篆刻器物随意地摆放着,满橱满墙的书籍和紫砂壶们挤挤挨挨。你—抬眼,目光便与国画大师的作品相撞。—俯身,便可能和—块汉砖相遇。
和前辈比起来,1960年代生的施元亮在篆亥艺术领域,只能算个后生,但他的艺术口碑和实力,却小觑不得。刘旦宅、黄永玉。王岳北等书画艺术家都曾“御用”他的印章,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对他的刀法赞赏有加。台湾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江兆申还特托刘旦宅向施元亮定制了几方常用印章。
尽管施元亮自己觉得和“收藏家”挂不上钩,但圈内圈外的人,总愿意把他和收藏联系起来。除了因为他从事的艺术领域与收藏界情缘难分,更在于施元亮手中有多位响当当的艺术家的画作。其中,和他交住甚密的多位画家,比如刘旦宅、黄永玉、陈佩秋等大师的画作,价格不菲,一画难求。他手中数量不菲的书画及篆刻作品,均是大师们的真迹。在近几年书画拍卖价格行情飙升,国画大师们的作品以每平方尺几万元、十几万元、几百万元价格的行情狂飙。所以,在常人眼里,施元亮就是个深藏不露的藏家。
投师名门,终生获益
施元亮是一代治印巨擘陈巨来晚年的关门弟子,也是印学大师方去疾最信赖的学生之一。施元亮陪伴方去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17年,是方去疾临终前唯一陪伴榻前的爱徒。
关于陈巨来,其在印界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早年,陈巨来拜浙东篆刻名家赵叔孺治印,是赵氏门下的大弟子。青年时代起,他混迹于上海书画界,为张大干、溥心畲、张伯驹等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刻印,名传海内外。
施元亮拜陈巨来为师是在1980年。那时候,陈巨来已75岁高龄,经过岁月的洗礼,兴致上少了狷狂雅皮,多了温润敦厚。但这时的他,早已了无收徒之兴,一来体力不支,无法持刀握款刻个像样的字;二来,左眼视力已几乎为零。但是,圈内朋友几番举荐,他碍于情面,让施元亮拿几方刻好的章看看,这一看,竟点头应允了。
得知陈老答应收徒之事后,这个还不到20岁的小伙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自己孩提时代开始的梦想似乎已渐行渐近。施元亮六七岁时便喜欢守着刻字摊看匠人刻字,常常因此忘了回家吃饭。后来自己用面团、橡皮泥、木块捣鼓,再后来里弄出的黑板报、大字报,他的“版画”派了很大用场。为了学好篆刻,他还学书法、水粉、水墨画,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缝纫机厂,他每月的工资是22元,但他每月总要匀出钱,去朵云轩买了印材、宣纸等,不分白天黑夜每天练习、琢磨,还和一帮年纪差不多的同好经常切磋。那时,朵云轩一方3×4cm见方的普通印章,价格0.26元。宣纸是0.38元一张,这笔“学费”占了他月收入的大半。
选了一个礼拜天,施元亮上门了。拜师礼是2只老母鸡,外加长跪礼。那天,老师陈巨来原本消瘦的脸显得很舒展,两只大大的招风耳看上去有几分威严。“师傅”叫出口后,施元亮恭恭敬敬地掏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过目。陈老没说什么,拿出一对早巳准备好的印章,说:“这是给你们两人的”(当时施元亮和另一位好友同时拜师),施元亮接过,惊喜地发现,这方寿山印章,边款正是陈先生亲自刻印的,尽管只有两字,但运刀如笔,很是古朴雅正。此前,陈老先生已经多年封刀,能用自己刻的边款印章当作对学生的回礼,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想到。
师生相认,陈巨来将按师门规矩,给施元亮排了辈分,取名“元亮”,另一名门生则唤“元进”,和陈老先生的外孙“元可”同属“元字辈”。陈老先生“元字辈”门生一共就他们三人,这三人也是陈老先生生前收下的最后三位学生。
这以后,施元亮隔三差五就去“偷师”,除了琢磨老师的作品,还总是拿着自己的习作,让老师指点-从喜欢篆刻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觉得篆刻只是一门实用工艺,他喜欢的是那份意境和造型上的雅、趣、志,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美。有时候,陈老先生会掂着放大镜,告诉他,这个字,如果在转弯的时候刀法再柔一些,会更自然;那个点,如果能和下部的斜势呼应,就会显得圆润……更多的时候,老先生会让学生多读古书,背书法,通五经,兴头上,还用他那高亢的音调问:“小鬼头,最近看了啥书啊……”艺术之韵,常常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从老师只言片语的点拨中,渐渐悟出了些门道。
从1980年拜师,到1984年正月陈老离世,可说是施元亮篆刻艺术的入门期,之前他虽热衷刻印,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工艺”上。他从老师那里,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高深,篆刻艺术和一个人的学识、书法功底、社会实践、生活磨砺、个人品性无不相关。要想领略篆刻艺术风采,必须“印外求印”、“印从书出”。
在恩师陈巨来离世不久的1984年10月,因缘巧合,施元亮又结识印学大师方去疾,投身其门下。
在这之后的17年,施元亮随方去疾“学到了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在倒可场合,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施元亮总是溢于言表:“方老师治学严谨,对我要求很严,每一次审阅篆刻习作,都会提出一些用字不对或刀法、章法上的改进建议。”和陈巨来先生一样,方去疾也非常强调读书,并说:“读书多了,积理则富、气质自雅,功到自然成。”他告诉施元亮,单纯的刻印是不能提高篆刻创作水平的,必须专心致志于书法的研究和临习。
1990年以后,由于长期治印造成的颈椎、腰椎肥大,方去疾手部麻痹乏力。为了能继续从事篆刻艺术创作,他决定手术治疗。不料事与愿违,手术之后,他无法站立,无法拿起篆刻刀,后来连毛笔也拿不起来了。这时候,施元亮依然每周坚持两三次去老师家探望,陪着先生读书、研习各时代的字体、碑帖、古印,也顺便分担些生活上的事。这位印学大师因长期被病魔困扰,有时精神状态很差,但只要有学生向他请教,寡言的他会言之滔滔地告诉学生,哪几本典籍中,从哪位名家的哪方印章中,借鉴哪种篆法、刀法,可解决哪类创作难题。他十分强调篆刻以篆为主,没有篆书的风格就没有篆刻面貌。
在方去疾的循循善诱下,凭着勤奋努力,施元亮的书法和刀法日臻成熟。有一次,施元亮忐忑地拿出自己的书法习作呈给老师,这个习作取法东周楚简帛文,笔力浑厚,庄中含秀,施元亮经过反复酝酿梅巴,才书写而成。一向严谨的方去疾看了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无心插柳柳成阴
施元亮收藏恩师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件作品都凝结着特殊的情感。他从方去疾那里获得的第—件藏品是篆体书法“求索”。1985年,随方去疾学习已一年的施元亮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他想让老师给他题几个字,以激励自己的求索之心。方去痍欣然研墨展纸,挥 笔写下了“求索”两字。以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激励他。
施元亮几乎没有主动从市场上购买的藏品,唯一一件和恩师方去疾有关。那是2003年,恩师去世已两年,那天,施元亮到老师生前和自己常去的朵云轩转悠,一方青田印章静静地躺在柜台中,施元亮凑过去,眼睛一下瞪大了:这是老师的手迹!一看标价,不高,5500元,他毫不犹豫地拿下了。斯人已逝,攥着手中的印章,他觉得这是恩师在冥冥之中和他再次神交。
在施元亮书房的门头,挂着一幅清奇娟雅的扇而书法,这是方去疾青年时代的作品,在方去疾的作品中,这类形制的书画作品比较少见,这件作品是施元亮从朋友处“换”来的。他去朋友的茶坊小聚,发现了这幅作品,遂跟朋友讲定,数日后,必拿自己的篆刻作品物物交换。现在,治印疲劳之时,“略略松懈,一抬眼,看到这幅画,感觉就像老师在注视自己”。
因为老师的关系,施元亮从1980年代开始,就有缘与诸多书画界大师相识,书画固的雅士们,常常聚首,也常常互通有无。施元亮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大师知悉、相中,这些眼光“狠毒”的书画大师,看中的是施元亮篆印章法中,既窥得见陈巨来老先生的雅静秀润之风,又含方去疾所追求的典正爽利,放而能收之韵。大家最欣赏的,是这位“小字辈”的后生敦厚谦和,做事踏实认真的态度。哪位大师相中他的印章,唤他刻一方,他都会仔细问了画家书家的书画内容,风格意向,大小尺寸,再选配相应的材料,用心构思创作,大胆突破创新,刻出的印章,加盖在成品上,无不与书画作品相得益彰。难怪黄永玉在细观了施元亮专为他的作品刻的印章后,跷起大拇指:“刻得多好啊,大度耐看,我非常喜欢!”作为回赠,画家书法家们总是专门作了画,写了书法送给施元亮。在施元亮书房进门的一侧,有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品,几朵玉兰盛放,右手枝头,蹲一只俊俏的鸟儿。画面温婉清丽,用印布局谐正闲雅,这是刘旦宅为赠施元亮专门画的小品。
“每幅作品都是我的藏品,更是一份特殊的物品,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是我人生经历的见证,不仅有物质上的意义,更有精神上的意义。”
施元亮说,在他眼里,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把藏品视同生命,把收藏当成精神的依托,绝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进行商业炒作,或转手转卖。
施元亮印章收藏秘笈
1、看刻面。
刻面是书法在石上的再现,是篆刻艺术的灵魂。篆刻艺术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它的文字、篆法、章法、刀法。这也是篆刻家最显功力之处。
2、是否为开派人物作品。篆刻印章与书画同理,一些在篆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开派人物和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篆刻作品,其价值要远高于其他篆刻家的作品。
3、看印文的内容。内容直接影响其价值和市场行情。西泠2006年秋拍中,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潇湘画楼”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印不仅因其刻制精美,品相较大且完整,同时也承栽了方介堪与张大千之间的友谊,所以才创造了百万元的天价。
4、是否为印家的代表作。刻制的精美程度对印章价值影响很大,篆刻家作品集中有所著录的篆刻作品,属于作者的代表作,其价值高于其他作品。
5、材质与印钮。近年各类名贵印材资源稀少,其价格也不断攀升。特别是田黄、鸡血等名贵印石,更是如日中天。印钮雕工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印材刻面“双美合一”的印章是上佳之选。
6、名家用印人文价值高。在历届拍卖中,曾有多次名家用印专题,如潘伯鹰、溥儒殷梓湘、任政、程十发等书画家用印以及月湘云等藏书家用印等,其人文附加值更高。
他的家,有些凌乱。桌上、几案旁,这里堆着—摞书法作品,那里码着—排寿山或鸡血石。他的那些书家工具、篆刻器物随意地摆放着,满橱满墙的书籍和紫砂壶们挤挤挨挨。你—抬眼,目光便与国画大师的作品相撞。—俯身,便可能和—块汉砖相遇。
和前辈比起来,1960年代生的施元亮在篆亥艺术领域,只能算个后生,但他的艺术口碑和实力,却小觑不得。刘旦宅、黄永玉。王岳北等书画艺术家都曾“御用”他的印章,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对他的刀法赞赏有加。台湾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江兆申还特托刘旦宅向施元亮定制了几方常用印章。
尽管施元亮自己觉得和“收藏家”挂不上钩,但圈内圈外的人,总愿意把他和收藏联系起来。除了因为他从事的艺术领域与收藏界情缘难分,更在于施元亮手中有多位响当当的艺术家的画作。其中,和他交住甚密的多位画家,比如刘旦宅、黄永玉、陈佩秋等大师的画作,价格不菲,一画难求。他手中数量不菲的书画及篆刻作品,均是大师们的真迹。在近几年书画拍卖价格行情飙升,国画大师们的作品以每平方尺几万元、十几万元、几百万元价格的行情狂飙。所以,在常人眼里,施元亮就是个深藏不露的藏家。
投师名门,终生获益
施元亮是一代治印巨擘陈巨来晚年的关门弟子,也是印学大师方去疾最信赖的学生之一。施元亮陪伴方去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17年,是方去疾临终前唯一陪伴榻前的爱徒。
关于陈巨来,其在印界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早年,陈巨来拜浙东篆刻名家赵叔孺治印,是赵氏门下的大弟子。青年时代起,他混迹于上海书画界,为张大干、溥心畲、张伯驹等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刻印,名传海内外。
施元亮拜陈巨来为师是在1980年。那时候,陈巨来已75岁高龄,经过岁月的洗礼,兴致上少了狷狂雅皮,多了温润敦厚。但这时的他,早已了无收徒之兴,一来体力不支,无法持刀握款刻个像样的字;二来,左眼视力已几乎为零。但是,圈内朋友几番举荐,他碍于情面,让施元亮拿几方刻好的章看看,这一看,竟点头应允了。
得知陈老答应收徒之事后,这个还不到20岁的小伙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自己孩提时代开始的梦想似乎已渐行渐近。施元亮六七岁时便喜欢守着刻字摊看匠人刻字,常常因此忘了回家吃饭。后来自己用面团、橡皮泥、木块捣鼓,再后来里弄出的黑板报、大字报,他的“版画”派了很大用场。为了学好篆刻,他还学书法、水粉、水墨画,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缝纫机厂,他每月的工资是22元,但他每月总要匀出钱,去朵云轩买了印材、宣纸等,不分白天黑夜每天练习、琢磨,还和一帮年纪差不多的同好经常切磋。那时,朵云轩一方3×4cm见方的普通印章,价格0.26元。宣纸是0.38元一张,这笔“学费”占了他月收入的大半。
选了一个礼拜天,施元亮上门了。拜师礼是2只老母鸡,外加长跪礼。那天,老师陈巨来原本消瘦的脸显得很舒展,两只大大的招风耳看上去有几分威严。“师傅”叫出口后,施元亮恭恭敬敬地掏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过目。陈老没说什么,拿出一对早巳准备好的印章,说:“这是给你们两人的”(当时施元亮和另一位好友同时拜师),施元亮接过,惊喜地发现,这方寿山印章,边款正是陈先生亲自刻印的,尽管只有两字,但运刀如笔,很是古朴雅正。此前,陈老先生已经多年封刀,能用自己刻的边款印章当作对学生的回礼,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想到。
师生相认,陈巨来将按师门规矩,给施元亮排了辈分,取名“元亮”,另一名门生则唤“元进”,和陈老先生的外孙“元可”同属“元字辈”。陈老先生“元字辈”门生一共就他们三人,这三人也是陈老先生生前收下的最后三位学生。
这以后,施元亮隔三差五就去“偷师”,除了琢磨老师的作品,还总是拿着自己的习作,让老师指点-从喜欢篆刻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觉得篆刻只是一门实用工艺,他喜欢的是那份意境和造型上的雅、趣、志,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美。有时候,陈老先生会掂着放大镜,告诉他,这个字,如果在转弯的时候刀法再柔一些,会更自然;那个点,如果能和下部的斜势呼应,就会显得圆润……更多的时候,老先生会让学生多读古书,背书法,通五经,兴头上,还用他那高亢的音调问:“小鬼头,最近看了啥书啊……”艺术之韵,常常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从老师只言片语的点拨中,渐渐悟出了些门道。
从1980年拜师,到1984年正月陈老离世,可说是施元亮篆刻艺术的入门期,之前他虽热衷刻印,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工艺”上。他从老师那里,领悟到了篆刻艺术的高深,篆刻艺术和一个人的学识、书法功底、社会实践、生活磨砺、个人品性无不相关。要想领略篆刻艺术风采,必须“印外求印”、“印从书出”。
在恩师陈巨来离世不久的1984年10月,因缘巧合,施元亮又结识印学大师方去疾,投身其门下。
在这之后的17年,施元亮随方去疾“学到了一辈子受用的东西”,在倒可场合,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施元亮总是溢于言表:“方老师治学严谨,对我要求很严,每一次审阅篆刻习作,都会提出一些用字不对或刀法、章法上的改进建议。”和陈巨来先生一样,方去疾也非常强调读书,并说:“读书多了,积理则富、气质自雅,功到自然成。”他告诉施元亮,单纯的刻印是不能提高篆刻创作水平的,必须专心致志于书法的研究和临习。
1990年以后,由于长期治印造成的颈椎、腰椎肥大,方去疾手部麻痹乏力。为了能继续从事篆刻艺术创作,他决定手术治疗。不料事与愿违,手术之后,他无法站立,无法拿起篆刻刀,后来连毛笔也拿不起来了。这时候,施元亮依然每周坚持两三次去老师家探望,陪着先生读书、研习各时代的字体、碑帖、古印,也顺便分担些生活上的事。这位印学大师因长期被病魔困扰,有时精神状态很差,但只要有学生向他请教,寡言的他会言之滔滔地告诉学生,哪几本典籍中,从哪位名家的哪方印章中,借鉴哪种篆法、刀法,可解决哪类创作难题。他十分强调篆刻以篆为主,没有篆书的风格就没有篆刻面貌。
在方去疾的循循善诱下,凭着勤奋努力,施元亮的书法和刀法日臻成熟。有一次,施元亮忐忑地拿出自己的书法习作呈给老师,这个习作取法东周楚简帛文,笔力浑厚,庄中含秀,施元亮经过反复酝酿梅巴,才书写而成。一向严谨的方去疾看了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无心插柳柳成阴
施元亮收藏恩师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件作品都凝结着特殊的情感。他从方去疾那里获得的第—件藏品是篆体书法“求索”。1985年,随方去疾学习已一年的施元亮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他想让老师给他题几个字,以激励自己的求索之心。方去痍欣然研墨展纸,挥 笔写下了“求索”两字。以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激励他。
施元亮几乎没有主动从市场上购买的藏品,唯一一件和恩师方去疾有关。那是2003年,恩师去世已两年,那天,施元亮到老师生前和自己常去的朵云轩转悠,一方青田印章静静地躺在柜台中,施元亮凑过去,眼睛一下瞪大了:这是老师的手迹!一看标价,不高,5500元,他毫不犹豫地拿下了。斯人已逝,攥着手中的印章,他觉得这是恩师在冥冥之中和他再次神交。
在施元亮书房的门头,挂着一幅清奇娟雅的扇而书法,这是方去疾青年时代的作品,在方去疾的作品中,这类形制的书画作品比较少见,这件作品是施元亮从朋友处“换”来的。他去朋友的茶坊小聚,发现了这幅作品,遂跟朋友讲定,数日后,必拿自己的篆刻作品物物交换。现在,治印疲劳之时,“略略松懈,一抬眼,看到这幅画,感觉就像老师在注视自己”。
因为老师的关系,施元亮从1980年代开始,就有缘与诸多书画界大师相识,书画固的雅士们,常常聚首,也常常互通有无。施元亮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大师知悉、相中,这些眼光“狠毒”的书画大师,看中的是施元亮篆印章法中,既窥得见陈巨来老先生的雅静秀润之风,又含方去疾所追求的典正爽利,放而能收之韵。大家最欣赏的,是这位“小字辈”的后生敦厚谦和,做事踏实认真的态度。哪位大师相中他的印章,唤他刻一方,他都会仔细问了画家书家的书画内容,风格意向,大小尺寸,再选配相应的材料,用心构思创作,大胆突破创新,刻出的印章,加盖在成品上,无不与书画作品相得益彰。难怪黄永玉在细观了施元亮专为他的作品刻的印章后,跷起大拇指:“刻得多好啊,大度耐看,我非常喜欢!”作为回赠,画家书法家们总是专门作了画,写了书法送给施元亮。在施元亮书房进门的一侧,有一幅一尺见方的小品,几朵玉兰盛放,右手枝头,蹲一只俊俏的鸟儿。画面温婉清丽,用印布局谐正闲雅,这是刘旦宅为赠施元亮专门画的小品。
“每幅作品都是我的藏品,更是一份特殊的物品,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是我人生经历的见证,不仅有物质上的意义,更有精神上的意义。”
施元亮说,在他眼里,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把藏品视同生命,把收藏当成精神的依托,绝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进行商业炒作,或转手转卖。
施元亮印章收藏秘笈
1、看刻面。
刻面是书法在石上的再现,是篆刻艺术的灵魂。篆刻艺术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它的文字、篆法、章法、刀法。这也是篆刻家最显功力之处。
2、是否为开派人物作品。篆刻印章与书画同理,一些在篆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开派人物和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篆刻作品,其价值要远高于其他篆刻家的作品。
3、看印文的内容。内容直接影响其价值和市场行情。西泠2006年秋拍中,方介堪刻张大千象牙用印“潇湘画楼”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印不仅因其刻制精美,品相较大且完整,同时也承栽了方介堪与张大千之间的友谊,所以才创造了百万元的天价。
4、是否为印家的代表作。刻制的精美程度对印章价值影响很大,篆刻家作品集中有所著录的篆刻作品,属于作者的代表作,其价值高于其他作品。
5、材质与印钮。近年各类名贵印材资源稀少,其价格也不断攀升。特别是田黄、鸡血等名贵印石,更是如日中天。印钮雕工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印材刻面“双美合一”的印章是上佳之选。
6、名家用印人文价值高。在历届拍卖中,曾有多次名家用印专题,如潘伯鹰、溥儒殷梓湘、任政、程十发等书画家用印以及月湘云等藏书家用印等,其人文附加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