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人不得不过紧日子
但这次英伦之行,更重要的还是要透过这30年间,看看昔日的大不列颠帝国起了怎样的变化,看看它能否挣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那个曾以大不列颠闻名于世的国家》(The country formerly knownas Great Britain)一书的作者伊恩·杰克(Ian Jack)最近在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中提到,他30年前报道查尔斯与戴安娜婚礼时,英国还有25万名矿工,还制造船舶,还生产钢铁、汽车,还是个贸易顺差的国家。而30年后,这—切都已成为过去。而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又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金融和经济实力,英国人不得不过紧日子了。
当然,在今天的英国和伦敦,还可以看到不少昔日辉煌的遗迹,但其中许多却要靠着外国资本来维持。比如,英国的巧克力厂已经归属瑞典和美国的老板,收购英国钢铁企业的不是孟买老板就是曼谷老板;伦敦的自来水公司属于德国资本,而供电公司则属于法国资本……
再补充一个例子。这次英国王室大婚,媒体纷纷猜测新人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登场。对新娘凯特的说法五花八门,而对新郎威廉的服装倒没有多大分歧一GIEVES&HAWKES定制的礼服和套装。这家店铺位于伦敦著名的“定制西服一条街”萨维尔路顶头上,门牌号就是NO.1。在这些男士服装和饰品店中,只有它获得过3张英国王室御用裁缝授权证书。30年前查尔斯王子结婚时穿的那套军服,当然还有其他王室成员的许许多多套服装,都出自它的裁缝师傅手中。不过,老曹去年秋天在那里采访拍摄时获知,这家店铺的东家已经换成香港人了。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资本国际化乃大势所趋,英国资本在别的国度里也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而咱们的大批留学生挤满了飞往伦敦的客机,又显示出英国的另一种吸引力。困境中的英国也在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最感兴趣之处。
4月27日早上7点多,我们出了伦敦希斯罗机场。打出租车去市中心酒店,一路上与早早上班的伦敦人同行,骑自行车的好像比半年前更多了。打开酒店房间的老窗子,吸一口伦敦早上的空气,感觉不错。还有,酒店房间可以免费上网,网速很好,与上次住的酒店大不相同,又是好事一桩。
安检比半年前还宽松
伦敦好像分成了很不一样的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白金汉宫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沿线,气氛热闹非常,道路两侧挂上了大大小小的米字旗。我们抵达时,王室大婚已进入倒计时,我们正好遇上运输流动厕所的大卡车车队,颇为壮观。
路边已经开始有人安营扎寨,为观看29日上午的盛典占据最好的位置。他们大多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也有来自英国其他地方的;年岁高,女性多于男性。有对老头老太分别来自加、澳,自称是朋友,共用一个帐篷,上面挂着两国国旗,里面有睡袋、床垫、荣气炉、咖啡壶、干粮等,在那里过起小日子来了。有个老太说她这次是第七次观看皇家大典,婚丧喜事都不放过,上一次是老王太后的葬礼。她可算是铁杆王室迷吧。
这两天伦敦警方当然很紧张,但希斯罗机场对入境者的安检不仅没有加强,反而比半年前还要宽松。市内没有任何提前封道的做法,那会得罪老百姓,赶跑游客。29日婚事沿途的酒店并未对旅客进出做特别的安检,当局更不可能(或者不敢)要求道路两旁的大楼不许开窗,不许呆人。
所以,只要离开与王室大婚相关的那块区域,伦敦的其他地方就和平常一样,几乎感觉不到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们来到唐人街,四处望去,只有两三家餐馆的橱窗上贴了威廉王子与凯特小姐的画像,还有一家挂出了英国国旗。29日当天,唐人街一切如常,不会按照政府规定放假一天,商店餐馆也不会停业。
那里的华人如果有时间,或许会去街头观看,有对来自沈阳的中年夫妻在那里开中医馆,就打算前往。但其他人十有八九都说要打工做生意,走不开,看看电视转播算了。不过,很多人都期待这场王室大婚能够刺激英国经济,因为这两年大家日子越来越准过了。
有人抗议吗?老曹在伦敦只看到一起。27日傍晚,在市中心区域的特拉法加广场的东北角,有几位妇女身穿黑衣,挂着牌子站在一座纪念一次大战中某场战事死难者的雕像前,抗议英国和北约轰炸利比亚,呼吁民众向首相卡梅伦提交抗议信。只是路过的行人很少把目光投向她们。她们每周会来一次,也就是说婚礼大典时她们不会去凑热闹。
他们有个共同的大家长
威廉王子与凯特小姐成婚了,朋友问老曹:忙完整个过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有没有深受感动的时候?有那么一刻。
当这对新人和王室成员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来前往白金汉宫后,沿途夹道观看欢呼的民众在林阴大道(MALL)上汇成洪流,跟在后面前行。当他们经过我们那个电视媒体直播点(BRITISH ACADEMY)前面,一度停了下来。警方开始整理队伍,最前面是一排骑警,接着是一道黑色制服的警员人墙,他们都面向王宫方向,背对民众。过了几分钟,在骑警引领,人群的洪流开始向前移动,不紧不慢,气氛热烈而有序。
在沿途音乐的伴奏下,队伍中传出熟悉的歌声,男女老少都在唱。这歌声有一种冲击力量,是欢乐的祝福,是传统的再现,也是人心的凝聚。这或许又可以回答那几天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英国王室有何存在价值?老曹的现场感受是:女王和她全家让生活在英国和十多个英联邦国家的民众感到自己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长。当女王的马车车队在我们面前经过时,街旁民众欢呼声再次达到高潮,而女王也实在很高兴。
队伍接近白金汉宫了,前面的警察人墙训练有素地分成左右两边,带着众人绕过道路当中的圆形雕塑,贴近王宫大门,等待新人在阳台上出现、,当凯特与威廉牵着手走出来时,看到下面几十万人汇集的场面,她惊呼了一声:“WOW!”
现场人山人海,跟在后面的人群实际上看不清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举动,但他们从四周的喊声和欢呼声,仍然可以清楚地知道威廉吻了凯特,又吻了一下。而老曹那时候一边做直播,一边只能通过电视直播信号了解现场情况,而我们收看的那家电视台显然对第二次亲吻没有料到,错过了镜头。所以,还是已故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得对,如果你拍得不够好,只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做新闻现场直播也是如此。
也有朋友问老曹,这两天有什么意外?有,那就是没遇上一次安检,与咱们这儿办大事很不一样,与年初印度处处被安检的经历更大不相同。
林阴大道上的舞步
提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美国击毙本·拉登的行动早几天实施,或者恰好就在威廉王子成婚的前夜,这场婚礼会不会变得戒备森严、处处 设防?看来也不会。因为5月2日,也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打死本·拉登当天,电视里从早到晚全是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伦敦街头却见不到任何提高警戒的迹象。
这一天,我们搭乘了多条地铁线路,去了人群熙攘的牛津街、特拉法加广场和欧洲最大的购物广场Westfield,处处一切如常,连一个警察都没见过。
伦敦警方可真沉得住气!要知道,2005年7月7日早上上班繁忙时段,刚刚获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伦敦就遭到一次严重的恐怖袭击,地铁的“国王十字”等站和公交巴士连环发生至少7起爆炸案,造成52人死亡,伤者逾百。而就在我们抵达伦敦的前两天。维基解密就称伦敦北郊有个清真寺,是“基地”组织的据点。又有传言说,本·拉登的支持者已在欧洲某地秘密放置了一颗核弹,一旦本·拉登被杀,他们就会引爆……
威廉王子大婚前几天,各国媒体又不断报道恐怖分子可能发动袭击的消息,有些颇为言之凿凿。另外,伦敦20多万人上街示威,抗议政府大减福利开支,最后还有人跑到闹市打砸抢掠。但我们27日早上到了伦敦希斯罗机场,却见不到任何风声鹤唳的景象,行李出口都无人检查。
按照咱们的安保概念,伦敦的一些做法很不可思议。首先,到离开之前,我们在伦敦的几天里面没受过一次安检。4月29日早上进入电视直播点,也只核对了一下记者的身份,不设任何安检措施;而从我们所在的阳台上,就可以直接俯视下面林阴大道王家车队经过。
阳台上有几个手持冲锋枪的特警,不断用望远镜监视四方,英国当地的电视同行中,有人还对此侧目而视,颇不领受。大楼后而停着几辆警车,坐在里面待命的男女警官都穿起笔挺的黑色制服,挂起勋章,有金有银。问他们的头头有没有情况,回答是“至今为止一切正常”。英国警方此前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全国各地扣留了50多个可能滋事的嫌疑人——主要是反对君主制的激进分子—一就被一些舆论指责为侵犯人权和言论自由。
更不可思议的事,是4月28日(也就是大婚日子前一日)那天,即将举行盛大婚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仍然按常规对公众开放。门前警察的责任,只是维持交通畅行,让各方来客守序而已。显然,在保护王室安全与保护公民游客进入教堂权利之间,伦敦警方做出了平衡的选择。结果,4月29日整个婚典过程十分顺利,沿途夹道观看的人数达到百万之众,大大超过了预计的60万。
第二天,英国多家报纸刊登了一张某警官在林阴大道当中亮出舞步的照片,那是一位领队警官趔趄了一下,就借势舞动起来,显示出大功告成后的轻忪。
婚纱引出的话题
英伦三岛本来给人印象是天气多雨阴沉,没想到我们在英国一个星期居然晒黑了不少。5月1日那天去了一次剑桥,整天晴空,阳光刺眼。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尾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莫非他那时也是如此太好天气,以至于诗人无云可带走?
4月末的英国,据说是30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好天气不仅帮了英国王室的大忙,让威廉王子和凯特小姐的婚事几近完美,也给所有前来凑热闹的游客许多方便,不致成为落汤鸡。对英国经济来说,大婚加上好天气,再加上接连4天的假期(29日星期五增加一天公众假期,星期一又是法定“银行假”),让这几天的商店销售比去年高出许多。傍晚时分,伦敦闹市的酒吧间和餐馆都人头攒动,生意兴旺得很。
只是过了假期,伦敦的市面却顿时冷清下来。天色未黑,伦敦街头的行人已经稀落许多,酒店为揽客也立即把房租下减三成。英国政府担心,尽管近期制造业有了起色,但公众的消费意愿还是不强,拖累了经济复苏。如果只是算金钱的账,王室大婚或给英国增加1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但抵不上额外多一天公众假期的经济损失。最大的好处,也许是让许多英国人心情好些,对未来乐观一点吧。
说点跟咱们中国人相关的事。5月1目的《星期目泰晤士报》刊登一篇报道,说的是新娘凯特的那套婚纱。婚纱由去年自杀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大弟子莎拉·波顿(Sarah Burton)设计,被媒体视作英国时装业的骄傲。参加缝制的师傅有好多位,当中就有华人。据说他们缝制时每半小时就要洗一次手,用的缝衣针每3小时就要更换,以防针眼过大。
这套举世瞩目的婚纱4月29日11时正式亮相后仅20分钟,中国广东一家婚纱企业就收到来自伦敦的两张婚纱式样草图电邮,半小时后那里就出了样稿,立即裁剪制作样板。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那里会缝制出6套同样风格的婚纱送往英国,以得到销售商的认可。实际上,美国也有厂商在做同样的事,每套婚纱售价约1200英镑。而中国广东那家企业每年出产2万套婚纱,批发价通常在100英镑至400英镑之间。或许,这场大婚会带出,新一轮的婚纱大热吧。
但这次英伦之行,更重要的还是要透过这30年间,看看昔日的大不列颠帝国起了怎样的变化,看看它能否挣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那个曾以大不列颠闻名于世的国家》(The country formerly knownas Great Britain)一书的作者伊恩·杰克(Ian Jack)最近在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中提到,他30年前报道查尔斯与戴安娜婚礼时,英国还有25万名矿工,还制造船舶,还生产钢铁、汽车,还是个贸易顺差的国家。而30年后,这—切都已成为过去。而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又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金融和经济实力,英国人不得不过紧日子了。
当然,在今天的英国和伦敦,还可以看到不少昔日辉煌的遗迹,但其中许多却要靠着外国资本来维持。比如,英国的巧克力厂已经归属瑞典和美国的老板,收购英国钢铁企业的不是孟买老板就是曼谷老板;伦敦的自来水公司属于德国资本,而供电公司则属于法国资本……
再补充一个例子。这次英国王室大婚,媒体纷纷猜测新人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登场。对新娘凯特的说法五花八门,而对新郎威廉的服装倒没有多大分歧一GIEVES&HAWKES定制的礼服和套装。这家店铺位于伦敦著名的“定制西服一条街”萨维尔路顶头上,门牌号就是NO.1。在这些男士服装和饰品店中,只有它获得过3张英国王室御用裁缝授权证书。30年前查尔斯王子结婚时穿的那套军服,当然还有其他王室成员的许许多多套服装,都出自它的裁缝师傅手中。不过,老曹去年秋天在那里采访拍摄时获知,这家店铺的东家已经换成香港人了。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资本国际化乃大势所趋,英国资本在别的国度里也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而咱们的大批留学生挤满了飞往伦敦的客机,又显示出英国的另一种吸引力。困境中的英国也在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最感兴趣之处。
4月27日早上7点多,我们出了伦敦希斯罗机场。打出租车去市中心酒店,一路上与早早上班的伦敦人同行,骑自行车的好像比半年前更多了。打开酒店房间的老窗子,吸一口伦敦早上的空气,感觉不错。还有,酒店房间可以免费上网,网速很好,与上次住的酒店大不相同,又是好事一桩。
安检比半年前还宽松
伦敦好像分成了很不一样的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白金汉宫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沿线,气氛热闹非常,道路两侧挂上了大大小小的米字旗。我们抵达时,王室大婚已进入倒计时,我们正好遇上运输流动厕所的大卡车车队,颇为壮观。
路边已经开始有人安营扎寨,为观看29日上午的盛典占据最好的位置。他们大多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也有来自英国其他地方的;年岁高,女性多于男性。有对老头老太分别来自加、澳,自称是朋友,共用一个帐篷,上面挂着两国国旗,里面有睡袋、床垫、荣气炉、咖啡壶、干粮等,在那里过起小日子来了。有个老太说她这次是第七次观看皇家大典,婚丧喜事都不放过,上一次是老王太后的葬礼。她可算是铁杆王室迷吧。
这两天伦敦警方当然很紧张,但希斯罗机场对入境者的安检不仅没有加强,反而比半年前还要宽松。市内没有任何提前封道的做法,那会得罪老百姓,赶跑游客。29日婚事沿途的酒店并未对旅客进出做特别的安检,当局更不可能(或者不敢)要求道路两旁的大楼不许开窗,不许呆人。
所以,只要离开与王室大婚相关的那块区域,伦敦的其他地方就和平常一样,几乎感觉不到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我们来到唐人街,四处望去,只有两三家餐馆的橱窗上贴了威廉王子与凯特小姐的画像,还有一家挂出了英国国旗。29日当天,唐人街一切如常,不会按照政府规定放假一天,商店餐馆也不会停业。
那里的华人如果有时间,或许会去街头观看,有对来自沈阳的中年夫妻在那里开中医馆,就打算前往。但其他人十有八九都说要打工做生意,走不开,看看电视转播算了。不过,很多人都期待这场王室大婚能够刺激英国经济,因为这两年大家日子越来越准过了。
有人抗议吗?老曹在伦敦只看到一起。27日傍晚,在市中心区域的特拉法加广场的东北角,有几位妇女身穿黑衣,挂着牌子站在一座纪念一次大战中某场战事死难者的雕像前,抗议英国和北约轰炸利比亚,呼吁民众向首相卡梅伦提交抗议信。只是路过的行人很少把目光投向她们。她们每周会来一次,也就是说婚礼大典时她们不会去凑热闹。
他们有个共同的大家长
威廉王子与凯特小姐成婚了,朋友问老曹:忙完整个过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有没有深受感动的时候?有那么一刻。
当这对新人和王室成员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来前往白金汉宫后,沿途夹道观看欢呼的民众在林阴大道(MALL)上汇成洪流,跟在后面前行。当他们经过我们那个电视媒体直播点(BRITISH ACADEMY)前面,一度停了下来。警方开始整理队伍,最前面是一排骑警,接着是一道黑色制服的警员人墙,他们都面向王宫方向,背对民众。过了几分钟,在骑警引领,人群的洪流开始向前移动,不紧不慢,气氛热烈而有序。
在沿途音乐的伴奏下,队伍中传出熟悉的歌声,男女老少都在唱。这歌声有一种冲击力量,是欢乐的祝福,是传统的再现,也是人心的凝聚。这或许又可以回答那几天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英国王室有何存在价值?老曹的现场感受是:女王和她全家让生活在英国和十多个英联邦国家的民众感到自己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长。当女王的马车车队在我们面前经过时,街旁民众欢呼声再次达到高潮,而女王也实在很高兴。
队伍接近白金汉宫了,前面的警察人墙训练有素地分成左右两边,带着众人绕过道路当中的圆形雕塑,贴近王宫大门,等待新人在阳台上出现、,当凯特与威廉牵着手走出来时,看到下面几十万人汇集的场面,她惊呼了一声:“WOW!”
现场人山人海,跟在后面的人群实际上看不清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举动,但他们从四周的喊声和欢呼声,仍然可以清楚地知道威廉吻了凯特,又吻了一下。而老曹那时候一边做直播,一边只能通过电视直播信号了解现场情况,而我们收看的那家电视台显然对第二次亲吻没有料到,错过了镜头。所以,还是已故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得对,如果你拍得不够好,只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做新闻现场直播也是如此。
也有朋友问老曹,这两天有什么意外?有,那就是没遇上一次安检,与咱们这儿办大事很不一样,与年初印度处处被安检的经历更大不相同。
林阴大道上的舞步
提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美国击毙本·拉登的行动早几天实施,或者恰好就在威廉王子成婚的前夜,这场婚礼会不会变得戒备森严、处处 设防?看来也不会。因为5月2日,也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打死本·拉登当天,电视里从早到晚全是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伦敦街头却见不到任何提高警戒的迹象。
这一天,我们搭乘了多条地铁线路,去了人群熙攘的牛津街、特拉法加广场和欧洲最大的购物广场Westfield,处处一切如常,连一个警察都没见过。
伦敦警方可真沉得住气!要知道,2005年7月7日早上上班繁忙时段,刚刚获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伦敦就遭到一次严重的恐怖袭击,地铁的“国王十字”等站和公交巴士连环发生至少7起爆炸案,造成52人死亡,伤者逾百。而就在我们抵达伦敦的前两天。维基解密就称伦敦北郊有个清真寺,是“基地”组织的据点。又有传言说,本·拉登的支持者已在欧洲某地秘密放置了一颗核弹,一旦本·拉登被杀,他们就会引爆……
威廉王子大婚前几天,各国媒体又不断报道恐怖分子可能发动袭击的消息,有些颇为言之凿凿。另外,伦敦20多万人上街示威,抗议政府大减福利开支,最后还有人跑到闹市打砸抢掠。但我们27日早上到了伦敦希斯罗机场,却见不到任何风声鹤唳的景象,行李出口都无人检查。
按照咱们的安保概念,伦敦的一些做法很不可思议。首先,到离开之前,我们在伦敦的几天里面没受过一次安检。4月29日早上进入电视直播点,也只核对了一下记者的身份,不设任何安检措施;而从我们所在的阳台上,就可以直接俯视下面林阴大道王家车队经过。
阳台上有几个手持冲锋枪的特警,不断用望远镜监视四方,英国当地的电视同行中,有人还对此侧目而视,颇不领受。大楼后而停着几辆警车,坐在里面待命的男女警官都穿起笔挺的黑色制服,挂起勋章,有金有银。问他们的头头有没有情况,回答是“至今为止一切正常”。英国警方此前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全国各地扣留了50多个可能滋事的嫌疑人——主要是反对君主制的激进分子—一就被一些舆论指责为侵犯人权和言论自由。
更不可思议的事,是4月28日(也就是大婚日子前一日)那天,即将举行盛大婚典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仍然按常规对公众开放。门前警察的责任,只是维持交通畅行,让各方来客守序而已。显然,在保护王室安全与保护公民游客进入教堂权利之间,伦敦警方做出了平衡的选择。结果,4月29日整个婚典过程十分顺利,沿途夹道观看的人数达到百万之众,大大超过了预计的60万。
第二天,英国多家报纸刊登了一张某警官在林阴大道当中亮出舞步的照片,那是一位领队警官趔趄了一下,就借势舞动起来,显示出大功告成后的轻忪。
婚纱引出的话题
英伦三岛本来给人印象是天气多雨阴沉,没想到我们在英国一个星期居然晒黑了不少。5月1日那天去了一次剑桥,整天晴空,阳光刺眼。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尾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莫非他那时也是如此太好天气,以至于诗人无云可带走?
4月末的英国,据说是30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好天气不仅帮了英国王室的大忙,让威廉王子和凯特小姐的婚事几近完美,也给所有前来凑热闹的游客许多方便,不致成为落汤鸡。对英国经济来说,大婚加上好天气,再加上接连4天的假期(29日星期五增加一天公众假期,星期一又是法定“银行假”),让这几天的商店销售比去年高出许多。傍晚时分,伦敦闹市的酒吧间和餐馆都人头攒动,生意兴旺得很。
只是过了假期,伦敦的市面却顿时冷清下来。天色未黑,伦敦街头的行人已经稀落许多,酒店为揽客也立即把房租下减三成。英国政府担心,尽管近期制造业有了起色,但公众的消费意愿还是不强,拖累了经济复苏。如果只是算金钱的账,王室大婚或给英国增加10亿英镑的旅游收入,但抵不上额外多一天公众假期的经济损失。最大的好处,也许是让许多英国人心情好些,对未来乐观一点吧。
说点跟咱们中国人相关的事。5月1目的《星期目泰晤士报》刊登一篇报道,说的是新娘凯特的那套婚纱。婚纱由去年自杀的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大弟子莎拉·波顿(Sarah Burton)设计,被媒体视作英国时装业的骄傲。参加缝制的师傅有好多位,当中就有华人。据说他们缝制时每半小时就要洗一次手,用的缝衣针每3小时就要更换,以防针眼过大。
这套举世瞩目的婚纱4月29日11时正式亮相后仅20分钟,中国广东一家婚纱企业就收到来自伦敦的两张婚纱式样草图电邮,半小时后那里就出了样稿,立即裁剪制作样板。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那里会缝制出6套同样风格的婚纱送往英国,以得到销售商的认可。实际上,美国也有厂商在做同样的事,每套婚纱售价约1200英镑。而中国广东那家企业每年出产2万套婚纱,批发价通常在100英镑至400英镑之间。或许,这场大婚会带出,新一轮的婚纱大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