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法国是极具中西方文化代表性的国家,本文从两国的教育发展进程出发,对比中法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探究其主導地位的表现和形成的历史缘由,及其对当今中西方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和思考。
人类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之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未产生正式的学校教育体系。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苏美尔文明中出现了人类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与法国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其进程中,很容易注意到两个主导因素的身影: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它们的主导地位是如何体现又如何形成的?这两种主导思想对当今东西方教育模式及思想有怎样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法教育主导思想的体现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在中法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有所体现。
在法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世俗化与宗教的斗争一直贯穿其始终。天主教势力在中世纪欧洲文明与教育中占统治地位。为传播教义,教士们渗透到教会学校的每个角落,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精神统治者,神学与天主教教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查理大帝创立了真正意义的学校,在其统治期间,学校教育逐渐发展,出现了世俗性质的学校,但教会学校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十六世纪路德派新教和加尔文教在法国的传播,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对十七至十八世纪法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胡格诺派和冉森派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最大。即便如此,耶酥会仍占垄断地位。法国大革命期间,出台了20多项教育法案,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施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世俗化和科学化等。但由于各派掌权时间短暂,任何一个教育方案在教育实践中都未实施。1799年拿破仑创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教育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1801年,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教务专约”,承认天主教在法国的合法地位,同时要求天主教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在此期间,虽各类学校迅猛发展,可是神学和基督教教义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逐渐沦为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直至1880年,《费里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宣告了宗教垄断地位在教育体系的终结,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制度在夏、商、周时期产生了正式教育的萌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造,逐步发展为以 “仁”、“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孔子一生未得重用,其政治思想未得真正实施,但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成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统治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实施的“废黜百家”、“焚书坑儒”,却从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汉代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被普及。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其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尊孔、祀孔蔚然成风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角落;兴太学强化儒家思想灌输,并将儒家思想具体化成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学习儒家经典,阐释儒经精蕴既是各级学校的中心任务。两宋时期是学校教育的改革时期,各种新思想学派涌现,呈现出儒学占主干地位,佛、道兼容的局面。此时期,以儒学伦理为基本,结合道家独立自主意识和佛教相对精致的思辨哲学,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将儒家思想推向了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文化的渗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传统教育内容与制度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教育的方针变革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存或维护中国古老精神文明(传统儒家经史之学)的前提下,学习或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西文、西艺、西政)。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中仍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其主导地位形成的原因
基督教与儒家思想成为法国和中国教育主导思想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密切相关。社会的和平稳定促进教育发展,同样,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进步。教育制度始终是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最为有力的精神工具。
1.在法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基督教与世俗化的斗争史。一方面,人民希望教育体制能冲破宗教的束缚,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将宗教教义驱逐出课堂,而教授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统治者不断宣扬原罪、赎罪、容忍和君权神授的天主教义:人们只有一生信仰基督,服从被神授予权力的君主,罪孽才得以救赎,死后才可升入天堂。企图利用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控制人民思想以巩固其统治。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相互依存也是基督教思想始终占据教育思想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时期最庞大的国际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掌控大片土地,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在历史上,教皇和皇帝权力日增,彼此都有推动之功。皇帝一直是教皇地位的捍卫者,在保护教皇属地方面尤其举足轻重。教皇也借着为皇帝戴上皇冠、赐予罗马皇帝封号,使得皇帝的权威更增。
2.在中国。孔子一生为人民所敬仰爱戴,去世后,儒家思想被其弟子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中国教育主导思想,并得到了绝大部分统治者的认可与推崇。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也与其思想的倡导内容紧密相关。儒家思想核心为“礼”与“仁”。儒家的“礼治”,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提倡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惩罚。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不论“礼”还是“仁”,都倡导人民要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其思想符合统治阶层的需要,这也是其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
三、不同主导思想的影响
纵观历史,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对两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不同角色。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欧洲文明。欧洲的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运河的水闸,皆是从中国传来。然而,世界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却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现代的标记,如代议政体和人权观念,也是发轫于欧洲。纠其原因,与长期以来欧洲与中国不同的教育主导思想有关。
在中国,以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支持着君权统治,权力极其明确地集中在皇帝手里。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无论是个人修为或待人处世,中国人莫不以它为根本。统治者不管有无合理性都得熟读四书五经,而人民只有通过儒家经典考试才能当上国家官员。反观欧洲,权力一直被分散。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一直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教会是基督教社会精英文化的掌控者。教会与国家之间总是关系紧绷,教会想控制国政,但国王虽肩负护卫基督信仰的义务,却不认为自己应该对教会唯命是从。教皇和皇帝之间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导致权力分散,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而尊崇“礼教”的中国人,虽然聪明,纵有奇思妙想,却从不脱轨失控,基本上不曾给社会造成纷扰。对比之下,由于从未有一个单一强权的掌控,欧洲社会的开放源远流长。它多元的历史遗产因此能被充分发掘、延伸;希腊的数学观念在科学革命时期得到实现,从而建立起科技创新的一个新基础,最终导致近代欧洲的腾飞。
四、总结与思考
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对法国和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起初,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基督教和儒家思想越来越难以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要。若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味强行向民众灌输已逐渐不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法国统治者适时调整教育思想,秉承开放原则,在教育中引入新科学,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发展与强大。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固守着传统儒家思想,不思变革,固步自封,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衰落。此般对比,对当今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适时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能适应其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鸣九.法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范静(1983-),女,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讲师。)
人类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之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未产生正式的学校教育体系。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苏美尔文明中出现了人类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与法国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在其进程中,很容易注意到两个主导因素的身影: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它们的主导地位是如何体现又如何形成的?这两种主导思想对当今东西方教育模式及思想有怎样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法教育主导思想的体现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在中法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有所体现。
在法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世俗化与宗教的斗争一直贯穿其始终。天主教势力在中世纪欧洲文明与教育中占统治地位。为传播教义,教士们渗透到教会学校的每个角落,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精神统治者,神学与天主教教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查理大帝创立了真正意义的学校,在其统治期间,学校教育逐渐发展,出现了世俗性质的学校,但教会学校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十六世纪路德派新教和加尔文教在法国的传播,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对十七至十八世纪法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胡格诺派和冉森派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最大。即便如此,耶酥会仍占垄断地位。法国大革命期间,出台了20多项教育法案,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施普及教育;实现教育的世俗化和科学化等。但由于各派掌权时间短暂,任何一个教育方案在教育实践中都未实施。1799年拿破仑创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教育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1801年,拿破仑与罗马教皇签订“教务专约”,承认天主教在法国的合法地位,同时要求天主教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在此期间,虽各类学校迅猛发展,可是神学和基督教教义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逐渐沦为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直至1880年,《费里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宣告了宗教垄断地位在教育体系的终结,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制度在夏、商、周时期产生了正式教育的萌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造,逐步发展为以 “仁”、“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孔子一生未得重用,其政治思想未得真正实施,但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成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统治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实施的“废黜百家”、“焚书坑儒”,却从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汉代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被普及。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其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尊孔、祀孔蔚然成风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角落;兴太学强化儒家思想灌输,并将儒家思想具体化成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学习儒家经典,阐释儒经精蕴既是各级学校的中心任务。两宋时期是学校教育的改革时期,各种新思想学派涌现,呈现出儒学占主干地位,佛、道兼容的局面。此时期,以儒学伦理为基本,结合道家独立自主意识和佛教相对精致的思辨哲学,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将儒家思想推向了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文化的渗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传统教育内容与制度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教育的方针变革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存或维护中国古老精神文明(传统儒家经史之学)的前提下,学习或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西文、西艺、西政)。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中仍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其主导地位形成的原因
基督教与儒家思想成为法国和中国教育主导思想与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密切相关。社会的和平稳定促进教育发展,同样,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进步。教育制度始终是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最为有力的精神工具。
1.在法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基督教与世俗化的斗争史。一方面,人民希望教育体制能冲破宗教的束缚,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将宗教教义驱逐出课堂,而教授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统治者不断宣扬原罪、赎罪、容忍和君权神授的天主教义:人们只有一生信仰基督,服从被神授予权力的君主,罪孽才得以救赎,死后才可升入天堂。企图利用天主教教义的传播控制人民思想以巩固其统治。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相互依存也是基督教思想始终占据教育思想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时期最庞大的国际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掌控大片土地,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在历史上,教皇和皇帝权力日增,彼此都有推动之功。皇帝一直是教皇地位的捍卫者,在保护教皇属地方面尤其举足轻重。教皇也借着为皇帝戴上皇冠、赐予罗马皇帝封号,使得皇帝的权威更增。
2.在中国。孔子一生为人民所敬仰爱戴,去世后,儒家思想被其弟子不断发展和丰富,成为中国教育主导思想,并得到了绝大部分统治者的认可与推崇。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也与其思想的倡导内容紧密相关。儒家思想核心为“礼”与“仁”。儒家的“礼治”,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提倡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惩罚。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不论“礼”还是“仁”,都倡导人民要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其思想符合统治阶层的需要,这也是其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
三、不同主导思想的影响
纵观历史,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对两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不同角色。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文明一直领先于欧洲文明。欧洲的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针和运河的水闸,皆是从中国传来。然而,世界上第一波稳健的经济发展却首度发生在欧洲,工业革命继之而起。而其他代表现代的标记,如代议政体和人权观念,也是发轫于欧洲。纠其原因,与长期以来欧洲与中国不同的教育主导思想有关。
在中国,以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支持着君权统治,权力极其明确地集中在皇帝手里。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无论是个人修为或待人处世,中国人莫不以它为根本。统治者不管有无合理性都得熟读四书五经,而人民只有通过儒家经典考试才能当上国家官员。反观欧洲,权力一直被分散。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一直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教会是基督教社会精英文化的掌控者。教会与国家之间总是关系紧绷,教会想控制国政,但国王虽肩负护卫基督信仰的义务,却不认为自己应该对教会唯命是从。教皇和皇帝之间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导致权力分散,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而尊崇“礼教”的中国人,虽然聪明,纵有奇思妙想,却从不脱轨失控,基本上不曾给社会造成纷扰。对比之下,由于从未有一个单一强权的掌控,欧洲社会的开放源远流长。它多元的历史遗产因此能被充分发掘、延伸;希腊的数学观念在科学革命时期得到实现,从而建立起科技创新的一个新基础,最终导致近代欧洲的腾飞。
四、总结与思考
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对法国和中国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起初,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基督教和儒家思想越来越难以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要。若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味强行向民众灌输已逐渐不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法国统治者适时调整教育思想,秉承开放原则,在教育中引入新科学,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发展与强大。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固守着传统儒家思想,不思变革,固步自封,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衰落。此般对比,对当今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适时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能适应其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鸣九.法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范静(1983-),女,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