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意象的多元化解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都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文化中心和1600多年的帝王之都,从东周起,它历经了东汉、曹魏、西晋等九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圣地,也是一个名利渊薮的繁华之地,士人多聚集于此。于是,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洛阳”意象,它既与“长安”一样,代表着繁华与辉煌;又与“金陵”一样,代表着萧条与感伤。但它还代表着文人作家在各自时代的隐忍却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们对名利的计较与取舍。
   关键词:洛阳;意象;闲适;繁华;怀旧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从东周起,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隋炀帝以后)、唐(武后)、后梁、后唐,先后有九个朝代都建都于此,故有“九朝名都”之称。这里有神秘的文化元典,河图洛书的政治理想使该地域成为政治文化圣地;这里有丰富的古迹名胜,独乐园、上阳宫、白马寺等吸引了无数士人学者留下探访的足迹;这里有染遍角落的魏紫姚黄,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熏得文人骚客莫不飘飘欲醉了。于是,他们挥舞起手中的笔,一篇篇的诗词歌赋就这样应运而生,而洛阳,就是他们笔下共同的主角。这一座古城,仿佛在一瞬之间具有了强烈的生命力,它有时是热闹的,有时是寂寥的,有时是闲适的,诗人们给了它不同的色彩,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的洛阳,在这里,我把它们统归为“洛阳”意象。
   何为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固有的范畴,是诗歌意境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其本质特征无疑体现着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即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有机融合。”作为政治文化名城,洛阳的地理形胜与历史经历具有的客观性是构成意象的基本要素,而诗人们寄予其中并使之诗化的主观情感与韵味则是意象的灵魂。意象是依附在词语之上的,但是“洛阳”这一地理名词并不仅仅具有一种简单固定的主客体对应关系,它的意象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我把它归为以下三类。
   一、“洛阳”意象:繁华昌荣的代名词
   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拥有位于“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交通四通八达——“天中洛阳道”;山水秀丽,气候适宜——“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河流交接,舟船便利——“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东汉末年仲长统也描绘洛阳的情形为“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珍络宝华,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由此可见,洛阳帝都,全国的中心,繁盛的顶点。大批大批的诗文细致的描绘了洛阳城中建筑的豪华,闹市的喧嚣,花簇的绚烂,“洛阳”这一地理名词在这里就被赋予了繁华昌荣的主观愿望。现兹举数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汉家伊洛九重城,洛阳宫观与天齐。凤楼龙阙倚清光,帝宅层甍垂凤翼。
   ——唐·张籍
   《洛阳行》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宋·欧阳修《少年游》
   巍峨的城楼,庄严肃穆,精致的雕刻,金碧辉煌,不管白天还是黑夜,繁华的街道上,总是那么热闹,车马川流不息,行人络绎不绝,若遇到节日,那城中更是喧嚣,魏紫姚黄的牡丹开得妖娆艳丽,比花还娇美的丽人也在闹市中缓缓徐行……亮丽明艳的画面充溢着热闹欢快的情绪。
   这里的洛阳,不仅是繁华昌荣的同义词,更是表达了一种文人仕士对国力强盛的骄傲感、自豪感,“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对跻身到政治中心、权利中心的向往之情,“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苏颋《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于邺《过洛阳城》)。因此,洛阳在诗文中就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
   二、“洛阳”意象:古代作家的感伤情怀
   在中国六大古都中,洛阳是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和帝王最多,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洛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政治中心,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治乱、政治风云变幻、人间喜怒悲欢均来自于此。所以,司马光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李格非云“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陆游说“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古都洛阳哪怕是一草一木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引起士子文人们深深地历史兴亡、沧海桑田之叹,而感伤是古都具有的一个较普遍的意象,就如同金陵(今南京)、长安(今西安)一样。
   文人对洛阳的感伤情怀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古都遗址,昔日繁华不再而感到失落与凄凉;二是面对战争后城市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的惨象的沉痛感慨。殊途同归,到最后诗人们把这两种感伤都上升到对历史、国家兴亡的悲叹与感怀。比如: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
   ——唐·杜牧《金谷怀古》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魏·曹植《送应氏》
   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除以上所举之外,还有北宋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南宋朱敦儒的《雨中花》,金代庞铸的《洛阳怀古》,元代杨果的《洛阳怀古》,明代王廷相的《洛中》,清初王铎的《哀洛阳》等等。
   昔日繁华不再,取代的是冷清的街道,衰败的建筑,偶有行人穿过也是行色匆匆,战后的洛城更是满目苍夷,华美的宫室被焚毁,残垣散落一地,千里之内都无人烟,良田都已衰草凄凄了·……这是怎样一副凄凉衰败的画面啊。也难怪诗人们要感慨: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金·元好问《临江仙》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唐·王建《北邙行》
   洛阳作为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国都,全国的政治权利中心,那是何等的荣光与强盛,大量的精美的建筑在此落成,如上阳宫、金谷园、白马寺、独乐园、雁塔等等,它们就是洛阳繁盛的见证!但是,事过情迁,历史沉浮,当洛阳随着后唐的灭亡而风光不再时,这些数经风雨、历经变迁、面目已非的九朝遗迹便成为诗人们寄托深重感叹的最佳对象。它们成为由洛阳为中心意象统摄的一批子属意象,表达出作家的悲哀与感伤。
   春半上阳花满楼,太平天子昔巡游。千门虽对嵩山在,一笑还随洛水流。深锁笙歌巢燕听,遥瞻金碧路人愁。翠华却自登仙去,肠断宫娥望不休。
   ——唐·罗邺《上阳宫》
   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飖入青天。晋武平吴恣欢燕,馀风靡靡朝廷变。嗣世衰微谁肯忧,二十四友日日空追游。追游讵可足,共惜年华促。祸端一发埋恨长,百草无情春自绿。
   ——唐·韦应物《金谷园歌》
   三、“洛阳”意象:隐居文人的闲适生活
   洛阳虽然曾作为九个朝代的都城,但随着南唐后主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悲叹,它也最终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黯然凋零。而洛阳特别是在中晚唐和宋时,成为了闲职隐居,不问世事的闲适之地,而隐居在这里的文人们便成了闲适诗人,其中作为代表的当属中晚唐的白居易与宋朝的司马光了。
   唐朝除了武皇在洛阳建都外,其他皇帝都是把长安作为国都,所以,在唐朝时,洛阳大多数时候是处在陪都的位置。唐朝廷在洛阳特设了一套与中央相似的常制性的行政机构,即留守和分司。但在安史之乱后,由尚书省六部尚书充任的东都留守成为了朝廷安置失势者的官位,是一个优容、养老、位尊、职闲的官职。留守、分司官员多为罢免失意或退闲人员,这种闲适不是一般意义的悠闲,而是经历了官场风波之后的闲适,所以,诗作中表现出的逍遥与适意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底蕴。于是,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形成了以白居易为中心,诸留守、分司、致仕官员等相互酬唱的,以老人与闲官为主体的闲适诗人群。而白居易在居洛期间提出了“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的“中隐”观点,对当时中唐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在入世与出世进退自如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特别是宋人的出入进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司马光。在以白居易为首的闲适诗人群,他们主要以游赏山水、宴集饮酒、临行送别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白居易和刘禹锡唱和最多。现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
   年颜老少与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聋。放醉卧为春日伴,趁欢行入少年丛。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闻道洛城人尽怪,呼为刘白二狂翁。
   ——唐·白居易《赠梦得》
   高名大位能兼有,恣意遨游是特恩。二室烟霞成步障,三川风物是家园。晨窥苑树韶光动,晚度河桥春思繁。弦管常调客常满,但逢花处即开樽。
   —— 唐· 刘禹锡《酬乐天请裴令公开春嘉宴》
   这些闲适诗人遵循着“中隐”的原则,既享受着世俗生活的好处,避免了小隐的冷落与清贫,还避免了朝隐的政治凶险,也没有与朝廷仕途握手言别,看似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实际上,在诗人们的价值观的天平上,个人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社会价值,从传统的为臣忠君走向爱重自我。
   北宋熙宁时期的司马光在围绕变法而展开的新旧党争中,急流勇退,赋闲洛阳,在洛阳尊贤坊买了一个园子作为自己的新居,取名“独乐园”。“独乐园”对于司马光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园林的名字,更是代表了他的政治立场和对名利的取舍。
   司马光之所以把他的园子取名为“独乐园”,正是与孟子提出的著名的“众乐乐”思想相对,恰恰反映了他在现实政治中的失意,从而使其无法实现众乐理想的精神折光,也体现出一种消极反抗的姿态,表达出他不变的政治立场。而“独乐园”也成为一个政治文化象征。《独乐园七题》反映了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现摘取两首: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读书堂》
   吾爱陶渊明,拂衣遂长往。手辞梁主命,犧牛惮金鞅。爱君心岂忘,居山神可养。轻举向千龄,高风犹尚想。
  ——《见山台》
   洛阳,1600多年的帝王之都。上下五千年间,有着无数风流人物在这里描绘出大量雄伟壮丽的画卷,有着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谱写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它的历史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缩影,它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奇花异草都为后人留下了太多值得永久追忆和值得回味的东西。而洛阳作为一个“意象”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多元画面,正是它的魅力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M].人民出版社,2009.
   [2]张秀平,王乃庄主编.影响中国的100种文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吴小平(1979-),男,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密尔认为,在一个大众民主化的时代,对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的最大威胁不再是专制时代的政治权威,而是大众社会中的社会权威。这种社会性的专制比以往的政治专制更可怕,也更难以克服。因此,为了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密尔主张划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界线。既要防止社会权威的过多干涉,又要防止在大众民主的旗帜下对自由的滥用。    关键字:密尔;自由主义;个人自由; 社会
期刊
摘要: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普通女人的爱恨情仇与勾心斗角,呈现出女性内心的苍凉与冷酷。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女性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一层一层剖析给世人看,给我们展示了女性心理阴暗的一面,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思想及其心理的毒害。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心理特征    三十年代是心理分析小说获得较大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传统口碑传播在互联网络的世界里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网络口碑传播异军突起。网络口碑传播在广告策划和商品营销中都有所运用,并且一旦运用得到,对于广告和商品营销的成功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本文浅显涉及了网络口碑传播的两个方面,并且分析了在当前消费环境下,网络口碑传播的广告效应。   关键字:广告;网络口碑传播;特征;模式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会给信息传播带来
期刊
我的目标是:每个学生都有“当班”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和体验。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班主任建立班集体,培养小干部的育人模式也在积极跟进,师生的角色在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真可谓是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尤其是体验学习的小花正在校园里静静绽放,花开有声……   “今天我当班”,这是流行在我班的一句话。   “当班”,“班”指的是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为了迅速地建立起新的班集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运用及重要性,从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以及大学生三个方面说明了其影响因素,并得出了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影响因素;策略   当今社会,空间意义在不断地缩小,而时间却愈发地显得重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
期刊
新闻采访,从狭义上说是指记者为完成一项具体的报道任务而从事的采访活动;而广义上则包括记者日常工作中参加会议、跑机关了解情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与积累资料、商讨与研究一些问题等等。研究“隐性采访”,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采访,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狭义的新闻采访。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诸多方法中的一种,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之自
期刊
摘要:弗莱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几位思想家和理论家之一,他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他的《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更是将文学批评纳入到人类科学的领域之中;他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门科学,是系统的理论,是可以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提并论的,也正是由于弗莱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学批评最终在人类的艺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地用原型理论去重读文学经典和解释文化现象,单就“原型”一词
期刊
摘要:在当今世界中,世界上的国际竞争最终都会成为人才竞争,然而,每个国家培养人才的中心都是大学校园,所以,人们一直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是大学教育改革问题,特别是伴随着不断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白热化这一个趋势,大学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要求其必须要将其终极的价值发挥出来,将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淡化,然而,在当前已经将评价导向扭曲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学教育深层次改革一直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情况,本文中,笔者就对
期刊
学海泛舟,永无止境。从咿呀学语到蹒跚走路,从天真懵懂到担当责任。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如果说父母的恩德是一份用一生都报答不尽的感激,那么老师给予我的是另一份受用终生而不能忘怀的恩惠。时光辗转,如今我也成为那个曾经一直认为神圣队伍中的一员。除了一份欣喜,感悟更多的是责任。怀着对工作的热情与坚定,我经历着努力与付出;感动于收获和喜悦。在平凡的岗位中耕耘着、快乐着。   一、用高尚的师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期刊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湟水谷地中,一度曾是我国地方割据政权南凉、唃厮啰的都城。作为我省历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它不但是河湟文化的摇篮,也是有关青海的史籍中记载内容最多的地方。这里有铜石并用时期齐家文化的沈那遗址;有表现北魏佛教壁画艺术的北山洞窟;这里有多种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历史,更有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