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自然行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动主题的教学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必须耦合生活,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以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激发其劳动情感与热情,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进而借助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劳动,升华情感,逐渐形成劳动习惯。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情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3-00-02
  小学德育教材编排了不少劳动教学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一些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爱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1]情感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连接点和动力。只有让学生的情感贯穿教学始终,拨动其心弦,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切实提高其劳动素养。以下,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耦合生活,萌生情感,让学生“愿劳动”
  “干点家务活”是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最后一课,学生经过体验“家人的爱”,发现家人间的相互关怀,到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再到本课学习家务活,旨在鼓励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2]教材的这一内容设计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因素——“责任”的担当自当建立在对“家人的爱”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课前调查,借此唤醒学生对家人爱的记忆,从而“入情”,充分调动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借助“妈妈一天的家务活”调查表,让学生提前在家观察,从记录时间和具体劳动内容两方面,了解妈妈的“家庭生活日常”。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将一项项家务活逐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看到满屏的家务活时,学生们惊诧不已,原来妈妈每天要做这么多家务活,自然感受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
  紧接着,教师抛出话题“妈妈每天都要做那么多事情,她的心里除了我们还是我们。那么,你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呢?”(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们入情入境,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自然产生了想要为妈妈分担家务活的愿望。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向生活学习”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其中的许多环节都是先请学生讲述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我们在劳动主题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已有的劳动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使其在生活的“反刍”中“愿劳动”,为劳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体验活动,丰盈情感,让学生“会劳动”
  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了精彩纷呈的现场体验活动,它是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理性的劳动知识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成长。
  在“干点家务活”一课“学做家务活”环节,教师先请已经会剥蚕豆的孩子做示范,和学生一起学习剥蚕豆的方法;然后,开展小组剥豆大PK游戏,根据剥出的蚕豆数量、垃圾分类整理情况等,一起总结剥豆的方法和技巧,并为优胜小组的组员颁发“家务小能手”徽章。最后,师生一起煮豆,将亲手剥的豆仁洗净放入电饭锅。孩子们高兴地等待美味,而后争相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品尝着劳动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快乐感。
  在劳动主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综合采用游戏、儿歌、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创设充满劳动乐趣的现场体验活动。比如,在学习叠衣服这一环节,教师编写了一首儿歌:小衣服放放好,我来帮你叠叠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点点头,弯弯腰,衣服叠得真正好!师生一起唱着儿歌练习叠衣服。如此,将叠衣服的方法融入儿歌之中,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家务活。这样的劳动技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和生活的乐趣,自然能激发学生“会劳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爱劳动”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让学生“爱劳动”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学生将劳动变成自觉、日常的生活行为时,劳动素养才能真正形成。因此,劳动主题教学必须回到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生活践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真正引领儿童的未来生活。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课后体验活动,让学生践行劳动技能,进一步深化劳动“情感”,让学生自觉形成“爱劳动”的品质。
  通过叠衣、剥豆等家务体验活动学习,学生明白了不仅要干家务活,更要巧干家务活,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课堂结束前,教师播放视频“生活小窍门”,让孩子们了解剥蒜、挤牙膏、洗碗等家务活的小技巧。活泼、直观的演示充满生活乐趣,学生们惊叹于“小窍门”的“巧妙”,顿时产生了尝试验证的愿望。教师趁势下发了“家务劳动实践卡”(图1),让孩子们带回家,每做完一件家务后,请家长打星评价;而后,根据星星的数量,评选出班级中的“巧巧手”。以此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劳动技能,增进劳动情感,从而逐渐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精神支柱,道德行为的力量源泉。在劳动主题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情”入手,以“情”为线,借助调查、游戏、展示等多种形式,让情感体验之花盛开。如此,劳动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靈生根、开花、结果,抵达“情到深处自然行”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蔡汀.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2]鲁洁.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
  (作者单位: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小
  浙江绍兴 31236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学习的目标与教育建议体现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统一。它要求儿童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也要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三者是紧密结合的。  一、形成科学的态度  案例中孩子探究的对象是两只可爱的活生生的兔子,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所谓科学的态度,首先要遵循动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珍爱生命,不可随意拿動物做活体实验。案例中教师同意孩子带各类食物来尝试喂兔子
聚焦重点  江苏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幼儿园 董菊芳  在活动一的踩脚印环节中,教师的提问不够聚焦。“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这个问题是指颜色上的不同还是形状上的差异?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回答,而教师在总结时说:“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试想,小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脚尖、脚跟分别踩出不同的脚印吗?利用脚的不同部位踩脚印来认识脚的组成合适吗?同样,活动二的目标为学习纵跳摸高的技能,巩固跑、双脚并拢向前
在科学领域学习中,鼓励幼儿“做中学”“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这些都没错。不过,在支持幼儿探究的同时,教师要“切准脉”,找到真问题,这样才能够组织幼儿开展合理的探究。  1.不放大问题  案例中,一开始只是个别幼儿围绕兔子“只吃萝卜青菜”还是“可以吃饼干”的问题在争论,前者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后者是幼儿出于自我中心的思考,将兔子拟人化了;在参与讨论的幼儿变多了之后,又增加了“自己曾经喂过什么”和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游戏往往浅尝辄止。案例中的文文就是这样。我们不禁思考:如果满足了文文的愿望,文文能在生活区进行深入的学习吗?还是仍然和在建构区时一样,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呢?一味地满足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就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了吗?在尊重孩子兴趣与自主性的前提下,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发生,又怎样把学习引向深入,让区域活动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并培养其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学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认真解读,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引导幼儿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狐狸与乌鸦》富有哲理,浅显易懂,适合幼儿阅读,有利于拓展、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可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幼儿理解狐狸的狡猾。为了避免幼儿将狐狸和乌鸦贴上标签,误认为“狐狸式
如果是一项普通的创新,那么只要自己坚持正确,大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万一错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在这个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必须支持和鼓励这种精神。可是教育不同,特别是当创新上升到改革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走错了方向,到时不是从头再来,而是耽误了一批学生,事后花几倍努力,甚至都不能弥补。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今天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两种极致式对立:一是一些改革迟迟不动,一些校长,按
目标:  1.提高脚踝及膝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下肢力量,培养协作意识。  2.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物体宽窄、高低位置的感知能力。  环境创设:椅子若干、蓝色平衡凳若干、窄杆2根、宽窄不同的桌子各2~3张。  玩法1 小猴自由练习攀爬行走  的基本功  1.在小椅子上行走,体验身体重心前后交替移动的感受。  2.快速走过平衡凳,提高脚踝和膝关节的灵活性。  3.从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攀爬登上高低不
《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曾刊登过《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多远》的文章,非常发人深省。毫无疑问,教师是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在《人民教育》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以敢讲真话著称的纪实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南上北下求学记》一书中的对话:“好教师是如此稀缺,碰到好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能不能让学生碰到好老师成为大概率事件,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题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间。弦子们很快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开开心心地玩起来。今天欢欢、文文等日个小朋友成为了一家人,他们在娃娃家扮演起各自的角色来。这几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他们一进入娃娃家便开始讨论起角色分工来:有人负责买菜,有人负责打扫卫生,有人负责照顾娃娃,可谓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一心想:他们玩得真不错,一会儿我要请他们来介绍介绍,让其他小朋友也学一学。  
为避免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机会,教师在幼儿没有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的情况下不宜主动介入扮演“法官”,但在幼儿相持不下、主动请求教师介入时,教师应“主持公道”,维护大家认可的既定规则,以便幼儿日后面临类似问题时借鉴。  教师的介入不宜采取强硬的方式,说教也不见得有效。教师可问问、听听双方的说法、想法和办法。如,先请双方陈述事实:“发生什么事了?”“是这样吗?你说说看。”在陈述的过程中,无理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