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类托寓 言能尽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xy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树与细草》篇幅短小,然而却是“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优秀小品。文中抓住寄生树依附其他树木的特点和细草扎根泥土之中的特点,“触类而长之”,刻画出了妄自尊大,骄傲无知,自我吹嘘者的悲剧性格,揭露了这种“社会相”及其必然失败的结局,歌颂了细草的优秀品格。这种描写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启人思索。
  作家的深刻见解藏在对寄生树和细草的特点的描写中。寄生树依附古木,站立不住,但它并未认识到,反而洋洋得意,自视甚高,鄙薄细草的“矮小”。这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虚空和估价自己的真实,反而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其他人之上,并以此自娱的精神病态,是十分可悲的。寄生树竟然傲视一切,不知世上羞耻为何物,把自己打扮成“大自然中的天骄”。它依赖大树,吸取大树的养料,不劳而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然自夸“神不亏而精不劳”。它能够不顾一切地往自己脸上贴金,自拉自唱:“高瞻乎宇宙,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寄生树的灭亡是必然的。
  果然,一场雷雨就轻易地把古木连同寄生树劈倒了。寄生树接着便是枯死,接着便是被送进瓦窑的炉膛里,这是它最好的归宿。作者对寄生树这种悲剧性格的批判和讽刺是幽默的,深刻的,揶揄之情溢于言表。
  相比之下,细草的风格是高尚的,灵魂是纯洁的,胸怀是宽阔的。细草虽然根系不深,花叶不茂,然而俯贴大地,踏踏实实。细草并不因为寄生树傲视它而生气,相反,寄生树倒掉时,细草为它哀哭,追悼它,直到寄生树被烧成灰烬,仍然如此。这是细草对寄生树的怀念,对无情的雷雨屠戮寄生树的抗议。作家对细草的这种性格是赞颂的。
  《寄生树与细草》依类托寓,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形象化的描写之中,含蓄亲切。这篇小品状寄生树的狂妄自傲,大言耸听,如闻其声,赋细草内向的情操美,娓娓动人,热情洋溢。全篇前半部分如急管繁弦,后半部分如缓歌曼舞,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伯仲。一篇只有四百字的短文能够写得这样有理趣,有情韵,是不容易的。
  
其他文献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他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
期刊
作文课上,常有些同学紧锁眉头,唉声叹气地抱怨:“没什么可写呀!”其实,并不是真的没什么可写,而是不善于发现生活,体味生活,描绘生活。作为老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反思,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一、走进生活,改变写作观念    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只
期刊
记得有一篇文章写一位垂钓的老者,每天到河边悠闲地钓鱼。但每次所获甚少,有人问他,老人神情气爽地说:“钓胜于鱼。”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钓胜于鱼”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法的创新,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吗?我在从教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验到:   首先,新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善于探索的时期。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建议:“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写作必须先占有大量的材料,这是写作的前提。那么,在占有了一定的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选材呢?我们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而当前,不少
期刊
一、提出问题    (一)当前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目前,我国吸毒者已达50多万人,其中青少年竟占80%以上,大部分还是在校学生;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生暴力
期刊
摘 要: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改的推行产生了许多关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论述。笔者着重阐述爱心感化、情趣激发、主体参与和课堂创新初中语文四大教学策略,希望对研究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所帮助。  关键词:爱心感化激发兴趣主体参与课堂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体,坚持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是在我们初
期刊
《小珊迪》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它描写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的悲惨故事,颂扬了他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由于作品时代离学生甚远,学生不易体悟字里行间流露的辛酸苦难,也很难理解小珊迪难能可贵的心灵美德,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文理解教材真谛并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真情参与”才是成功之道。    一、矛盾引路,全程察情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4月初,天气渐热,临近中考,全面复习也使学习显得枯燥起来。尤其是进入文言文复习环节更是如此。语言习惯距离学生较远,复习手段比较单一,以致上午第一课这样的黄金课在复习《寓言两则》时,竟有伏案小憩者,有呆若木鸡者,有神侃胡侃者,甚至有旁若无人地复习其他学科者,不一而状。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即使有小组合作,也就是互相巩固和检测文言字词及句子解释。为什么文言文复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说是“前”言,因为这篇文字的位置处于前言部分,故曰“前”言;说是“后”语,因为这是本刊的最后一期,故曰“后”语。  本刊2003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作为本刊的责任编辑,我也随着刊物的出版度过了我人生的七个年头。任何一个刊物的出版,都需要借助很多力量,是大家的力量,尤其是读者和作者的力量,加之我们的努力,才使得刊物顺利出版到今天。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编辑部全体成员特向我们的读者及作者朋友表示
期刊
读龙应台的散文《目送》,感觉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温柔婉转如泣如诉的气息,仿佛微风轻轻拂过麦田。那份凄清与渴望,那份忧伤和美丽,让人悲喜交集。  作者以蒙太奇的方式勾勒出岁月中触动自己心灵的生活场景,从牵着儿子小小的手,深情款款的亲情,到儿子长大后渐行渐远的背影,从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到火葬场的炉门前最后一次目送,处处是让人沉吟的人生情景,处处是深邃的亲情滋味,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作者在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