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作业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通过作业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一、从千篇一律到自由民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学生个性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作业。如:针对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去阅读、采访、参观等,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积累,为他更好地进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写作兴趣的同学,你就不能这样布置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总之,教师要灵活地、以人为本地布置学生需要的作业,并且让学生在每次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
  二、由封闭走向开放。现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性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造生成的新知识为基础,让师生带着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探究新知识,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的方式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作业要根据大语文的观念,加强课外和校外作业的布置,同时也要注意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布置一些交叉性作业,另外可以利用影视文化、人文景观、时政要闻等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业形式可以是写读后感、随想录、演讲、讨论等。
  三、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合作学习,也就是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略,不仅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根据新课程的生成性,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作题”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完成这些语文作业时,就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都必须相互支持、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作业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对作业内容的认识和动手能力。
  四、语文作业评价将由知识结果的评价转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会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形成性评价。
  五、由复习型作业向创造性作业转化。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题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作业必将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作业的综合性,鼓励教师在语文作业的布置方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的作业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样安排学生作业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面对新课程,语文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的提升、创造过程。语文作业做到以上几个转化,定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而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狠抓德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我校一直重视德育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原则,以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
【摘 要】 教师应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由教师权威意识向教学平等参与者意识转变;由学科的个体化向学科的合作化转变;由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  【关键词】 课程 教师 角色 环境 转换    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深化,传统的课程环境与新的课程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撞、磨合与转化,传统的课程环境日益失去了它在教育舞台中的主导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行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使知识简洁易懂,使学生思维活跃,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堂和教学的内容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求真务实,而教学方式作为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更是不容忽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某些政治知识与数学结合,绘制简明的示意图,归纳系统的资料表,对于加深理解、增强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举例说明。    一、 集合法  对专用术语的内涵
“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弹琴,既要有琴,还要用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会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教学乐章。革新师生关系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说明激发学生兴趣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所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
新学期开始,自己从高三老教材走进高一新教材,明显感受到新旧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研究社会所必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和认
一次,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发威,一开始就拼命地刮,寒风凛冽刺骨,然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却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如沐春风,于是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比赛结果是南风获胜。北风固然凶猛,结果却事与愿违;南风虽徐徐,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初看这则寓言,我只是喜欢,并未深究
初中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之间,他们既有好奇、向上、不甘落后的一面,又有调皮、好动、我行我素的一面。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呆板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会使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情趣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一、优化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学生有了语感,运用英语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让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现在的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是否尽量向地道的语言思维靠拢,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
作为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表达题”,2007年又添新葩,全国Ⅱ卷和江苏卷不约而同地首次将“开场白”引入考卷,让人耳目一新。开场白是指文艺演出、演讲或晚会活动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往往简洁、新颖、活泼。如何根据特定的场合、目的、情境等适时变换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机智地进行语言表达,得体地完成学习、公关、交际任务,在各种交际现场显得至关重要。      [高考链接]   (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2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