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为造就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学校培养、家庭教育、社会熏陶应有机结合,三方施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是掀起当前教育改革创新新格局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家校社会合力;传统文化素养;互联网文化平台
1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对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文化传播网络,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加深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洗礼;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加入中华优秀文化人文内容为主的教材,让学生可以在学校里领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的自信,感悟文化的深埋的感情。
家庭教育中应当集人文教育、规则教育、民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表率教育为一体,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传承经典,言传身教践行文化内涵。
社会教育应加强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电子游戏等传播中华经典文化教案,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当今社会青少年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智慧总结,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优秀风俗、各种思想、各类精神观念形态的齐聚。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交叉穿梭在中国五千年人文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再后上升到精神层面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自然科学等。一个民族不可能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自己的新文化,一个人也不可能脱离自身成长的文化土壤来完善自我。正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青少年热爱生活的表现,是青少年摆正三观的表现,是青少年践行经典文化的表现。
3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在青少年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3.1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以举办主题活动的形式,提高孩子传统文化素养。
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文明的青少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从少年抓起,年少强则中国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三方合力,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围绕学校特色课、家庭辅导课、社会网络课推行青少年人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与时俱进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开设比如书画班、国学班等主题活动或传统文化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潜移默化地积极引导青少年在传统文化课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将传统文化学习的“船舵”转交给孩子让其促进自我发展。
传统文化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舞台上多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掌控,青少年只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观看,被动的感悟,孩子们实际获得的教育意义不大。现代化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应该将传统文化学习的“船舵”转交给孩子,让其在自我学习、直观感悟、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促进自我发展让青少年们主动学习和熟读背诵《论语》、《道德经》、《易经》、《金刚经》等经典,以学习到人生智慧;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典文化传承活动的举办过程,在策划和组织中学习老祖宗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华。
3.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以互联网资源为传播平台,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成长之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借助互联网这样便捷的平台,先从家长、教师自己成长开始,最终通过社会媒体的传播陪着青少年一起成长,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以“家校合作,社会辅助”为重要举措,形成了“家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优化、体系整合”的文化传播运行思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平台。以互联网资源为传播平台,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成长之路,家长们可以引领孩子享受“私人订制”式的家庭教育,让青少年不仅可以线上免费咨询传统文化或听大师讲课,享受面对面交流待遇,还可以线下参加文化沙龙、传统智慧公益讲座等活动;学校则可以根据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做餐”,对学生进行有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和教育;当地教育局或者社会媒体应利用“互联网+”,打造了“传统文化微课”,以直播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束语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视角下传统化素养内涵的养成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加强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各有侧重,协同互助,共筑合力。具体讲,学校培养应侧重文化知识建构,家庭教育应侧重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社会熏陶应侧重以网络媒体进行文化价值引导,唯此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教育、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需家校合作,社会并举才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艳霞.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教育势在必行——由一些校园现象引发的思考[J]. 神州,2011(26):82-82.
[2]沈亚芬.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27-27.
[3]蒋红珊.形成三方合力,造就“四有”人才--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4(01).
[4]陈平生.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构建——农村高中德育教育新途径初探[J].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2009(09):61-62.
[5]张玉玲,贺建芹.齐鲁文化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4-102.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四初级中学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23100
【关键词】家校社会合力;传统文化素养;互联网文化平台
1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对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文化传播网络,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加深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洗礼;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加入中华优秀文化人文内容为主的教材,让学生可以在学校里领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的自信,感悟文化的深埋的感情。
家庭教育中应当集人文教育、规则教育、民主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表率教育为一体,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传承经典,言传身教践行文化内涵。
社会教育应加强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电子游戏等传播中华经典文化教案,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当今社会青少年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智慧总结,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优秀风俗、各种思想、各类精神观念形态的齐聚。中华传统文化可谓交叉穿梭在中国五千年人文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六艺,再后上升到精神层面而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自然科学等。一个民族不可能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自己的新文化,一个人也不可能脱离自身成长的文化土壤来完善自我。正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青少年热爱生活的表现,是青少年摆正三观的表现,是青少年践行经典文化的表现。
3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在青少年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3.1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以举办主题活动的形式,提高孩子传统文化素养。
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文明的青少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从少年抓起,年少强则中国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三方合力,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工作重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围绕学校特色课、家庭辅导课、社会网络课推行青少年人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与时俱进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开设比如书画班、国学班等主题活动或传统文化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潜移默化地积极引导青少年在传统文化课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将传统文化学习的“船舵”转交给孩子让其促进自我发展。
传统文化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舞台上多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掌控,青少年只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观看,被动的感悟,孩子们实际获得的教育意义不大。现代化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应该将传统文化学习的“船舵”转交给孩子,让其在自我学习、直观感悟、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中促进自我发展让青少年们主动学习和熟读背诵《论语》、《道德经》、《易经》、《金刚经》等经典,以学习到人生智慧;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典文化传承活动的举办过程,在策划和组织中学习老祖宗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华。
3.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以互联网资源为传播平台,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成长之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借助互联网这样便捷的平台,先从家长、教师自己成长开始,最终通过社会媒体的传播陪着青少年一起成长,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以“家校合作,社会辅助”为重要举措,形成了“家校主导、多方参与、资源优化、体系整合”的文化传播运行思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平台。以互联网资源为传播平台,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成长之路,家长们可以引领孩子享受“私人订制”式的家庭教育,让青少年不仅可以线上免费咨询传统文化或听大师讲课,享受面对面交流待遇,还可以线下参加文化沙龙、传统智慧公益讲座等活动;学校则可以根据青少年的文化需求“做餐”,对学生进行有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和教育;当地教育局或者社会媒体应利用“互联网+”,打造了“传统文化微课”,以直播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束语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视角下传统化素养内涵的养成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加强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各有侧重,协同互助,共筑合力。具体讲,学校培养应侧重文化知识建构,家庭教育应侧重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社会熏陶应侧重以网络媒体进行文化价值引导,唯此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教育、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需家校合作,社会并举才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李艳霞.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教育势在必行——由一些校园现象引发的思考[J]. 神州,2011(26):82-82.
[2]沈亚芬.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结合的教育网络[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27-27.
[3]蒋红珊.形成三方合力,造就“四有”人才--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4(01).
[4]陈平生.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构建——农村高中德育教育新途径初探[J].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2009(09):61-62.
[5]张玉玲,贺建芹.齐鲁文化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4-102.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四初级中学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