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学习规律,还要有效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潜心解析文本内容,还应充分关注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积极探索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相沟通的策略和路径。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建构起新的认知,让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之中,与文本中的人物、景物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学习和文本内容之中,主动建构起积极的认知情感。
【关键词】自主建构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60-01
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这里的自主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自主,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内容的重难点确定的,但应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建构,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而是学生通過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感受、感悟、理解、体验和特定背景下的心理加工,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呢?
策略一: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相链接
(1)拓展文本资源,将文本与孩子的认识结合起来。 任何一个文本的内容都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要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就必须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包括文本内容的年代、社会环境、文本中涉及事物以及作者自身的情况等。在教学中,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两个过程:一,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可以通过上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搜索,也可以阅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二,教师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适度有效的补充。教师备课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即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又是为了弥补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前收集到资料,而且学生对于材料的甄别能力不一。比如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课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但在动物界中,除了这3种动物,其他动物的尾巴也各有妙用。课前可以发动学生到网上、图书馆、自己的课外书上去查一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上课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讲述一些动物形念各异的尾巴:鲸的尾巴能推动其前进;飞鼠的尾巴是方向盘;鳄鱼的尾巴能当武器等,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知识面也更丰富了。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续编课文:小壁虎又问哪些动物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一拓展让学生将收集的课外知识得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动物尾巴作用的认知,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表达能力。
(2)借助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进而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是总的来说,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因为具有这样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教学媒体来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①运用教学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课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消除了与文本之间的隔膜,从而更积极地、更有效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图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②利用实物演示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走进课文深入,体悟课文意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二:促进阅读构建的沟通策略
(1)情境创生。这里所说的情境,是人为优化的促使儿童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一般来说,有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它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的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能主动进入语文阅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让他们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语言渲染策略。这种策略是指教师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模拟、夸张、生动地表述,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出作者与教师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产生与教师、文本共通的情感反应。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明晰、富于感情:语调谦逊温和,抑扬顿挫;速度上缓急有致;风格上刚柔相济,或庄或谐,如拉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些语言激发起的美感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或浮想联翩、驰骋想象……表现出“感人的力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世界的距离。
(3)诵读感悟策略。通过对文本有感情的朗诵、朗读,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一篇文章学生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就表明他们的情感已经融入文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多读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接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讲述。
(4)演示操作策略。演示,就是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模仿、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做中学、做中体会、做中感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演示操作策略能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暗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身临其境巾体验与陶冶情感。
(5)合作交流策略。合作交流是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来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策略。通过交流,可以让一些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美]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关键词】自主建构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60-01
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这里的自主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自主,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文本内容的重难点确定的,但应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建构,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而是学生通過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感受、感悟、理解、体验和特定背景下的心理加工,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那么究竟如何进行自主建构的阅读教学呢?
策略一: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相链接
(1)拓展文本资源,将文本与孩子的认识结合起来。 任何一个文本的内容都诞生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要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就必须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包括文本内容的年代、社会环境、文本中涉及事物以及作者自身的情况等。在教学中,学生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两个过程:一,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可以通过上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搜索,也可以阅读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二,教师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进行适度有效的补充。教师备课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即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又是为了弥补学生查找资料的不足。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前收集到资料,而且学生对于材料的甄别能力不一。比如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课文,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但在动物界中,除了这3种动物,其他动物的尾巴也各有妙用。课前可以发动学生到网上、图书馆、自己的课外书上去查一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用处。上课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讲述一些动物形念各异的尾巴:鲸的尾巴能推动其前进;飞鼠的尾巴是方向盘;鳄鱼的尾巴能当武器等,孩子们的视野一下子被拓宽了,知识面也更丰富了。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续编课文:小壁虎又问哪些动物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一拓展让学生将收集的课外知识得以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动物尾巴作用的认知,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表达能力。
(2)借助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进而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是总的来说,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因为具有这样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教学媒体来缩小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①运用教学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课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消除了与文本之间的隔膜,从而更积极地、更有效地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图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②利用实物演示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走进课文深入,体悟课文意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二:促进阅读构建的沟通策略
(1)情境创生。这里所说的情境,是人为优化的促使儿童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一般来说,有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它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的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能主动进入语文阅读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让他们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2)语言渲染策略。这种策略是指教师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模拟、夸张、生动地表述,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出作者与教师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产生与教师、文本共通的情感反应。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明晰、富于感情:语调谦逊温和,抑扬顿挫;速度上缓急有致;风格上刚柔相济,或庄或谐,如拉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些语言激发起的美感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或浮想联翩、驰骋想象……表现出“感人的力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世界的距离。
(3)诵读感悟策略。通过对文本有感情的朗诵、朗读,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一篇文章学生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就表明他们的情感已经融入文本。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多读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接语言,揣摩语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避免枯燥的讲述。
(4)演示操作策略。演示,就是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练习、模仿、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做中学、做中体会、做中感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演示操作策略能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暗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身临其境巾体验与陶冶情感。
(5)合作交流策略。合作交流是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来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策略。通过交流,可以让一些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美]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