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老太太”传奇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位普通的北京农村妇女,“拧老太太”是人们送给她的绰号。
  拧,在北京方言中是剛强不屈、特别执著的意思。靠着这股拧劲,她不但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且还把“拧老太太”的绰号做成了北京乃至全国的著名品牌。在平谷,“拧老太太”这个名字无人不知,连她的丈夫、儿女及亲友也亲切地这样称呼她。
  
  身无分文办工厂
  “拧老太太”真名叫张书英。
  张书英出生于1943年,家住平谷县山东庄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4岁才走进学校读了两年半书。1963年,张书英由一名喜欢做梦的农家姑娘,变成了贫寒农家的媳妇。
  张书英永远忘不了上世纪60年代那个寒冷的夜晚,她两个只有4岁、1岁的孩子出疹子,由于连续几天高烧,都“烧”得昏迷不醒,牙关都咬紧了。由于丈夫不在家,她一家家地敲门,最后才借来了几块钱。到镇上买会药,俩孩子咬紧的牙关无法撬开。她只好把药化成水,通过孩子的牙缝一点一点往里滋。
  喂了半宿,俩孩子终于一个有了哼哼声、一个会哭了。张书英喉头猛地发哽,扑倒在床上大哭了起来:“这都是因为穷啊!如果家里有点钱,孩子的病哪能拖到现在……”
  张书英的聪明能干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会理发,能接生,卖过服装,还在一家毛衣厂打过工。但限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她依然解决不了家中的温饱问题。
  1987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44岁的张书英从弟弟那里得到了一条消息:北京石景山炼钢厂发明了一种机器,以废弃的钢渣为主要原料制成各种管道的保温材料。钢厂公开承诺,凡购买此机器者,炼钢厂免费送钢渣。
  张书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她先把生产队的3间空猪圈租过来作场地,又借钱买来炼钢厂的机器,就把“燕兴保温材料厂”的牌子挂了起来。
  小厂子终于投产了。但万万想不到的是,生产了5个多月,投入高达17000元(全是借贷而来),却愣是开不了张。然而,就在家里人坚决要求张书英罢手的时候,她却对两名技术人员下达了继续生产的死命令。之后,她每天早起晚归,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处贴广告、找信息……
  当年11月末,张书英终于迎来了办厂以来的第一位客户。尽管只要了600元的货,却让她信心大增。
  1988年,正当厂子产品严重积压、无力周转之际,北京第二纺织小区看中了她的产品,一下子订了25000元的货。不料,结帐时张书英接过支票就哭了起来,说对方竟然拿张纸条糊弄一个农村老太太。二弟在电话中告诉她,支票和钱一样,她还是不信,非得让二弟拿这张支票买辆车让她看看。
  车是由大儿子开回家的。途中,张书英几次问儿子:“这车真是咱家的了?可别睡一觉之后就没了啊!”
  
  “拧”劲撼动大老板
  1994年,张书英从城建部门领导那儿得知现大多保温板都不规范的信息后,立即高新聘任技术专家自主研制一种名为“石膏聚苯复合保温板”的新型材料。
  但人们认识新产品需要时间,张书英眼看着库压严重却迟迟打不开销路。
  一直到1995年,张书英时经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和北京一家大公司谈妥了一宗业务。但是,当对方老总一行前来实地考察后,当场就将这宗生意给撤销了,理由是:张书英厂子简陋,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煮熟的鸭子突然飞了,张书英两腿一软坐在了地上。
  她哭了一阵,那股子拧劲儿又上来了:“好,你们不是注重外表吗,我立即把我的厂子变个样子给你看看!”张书英从地上爬起来,就直奔镇上的一家砖厂,一口气拉回了7万块砖。然后将旧厂房全部扒掉、重新建造。
  


  仅仅过了4周,张书英又来到北辰公司找那位老总,要她到自己新盖的厂子里看看。经理连连摆手:“去去去,你这小作坊又来干什么?我可不上你的当了。”张书英连忙说:“经理,您别误会,我不是来定货的,我是告诉您,我把厂房和办公室盖好了,想请您再去看看。”经理说:“你别跟我开玩笑了,才一个月,你还能盖出‘花’来?”张书英说:“是没有盖出‘花’,我盖得是办公室、接待室、厂房和院墙。”经理依然不信,说:“不去,你再说也没用!”
  张书英就说:“您不去,我明天还来。”
  经理经不住张书英一连四次软缠硬磨,再次来到她的保温材料厂。经理指着一溜7间崭新的房子说:“您盖的?只用了4周时间?”张书英有些得意地说:“对呀,不行吗?”说着又带他参观车间和她的经理办公室。办公室铺着时尚地板,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桌上还摆放着价值近2万元的电脑。
  经理一行3人在舒适的大沙发上坐了一个小时,张书英已经做好了一大桌农家菜。经理笑呵呵地说:“好家伙,老大姐您真是太能干了!”说完他便指使手下:“把我们给老大姐的合同签了吧。签了我们再吃她的农家饭。”
  临走前,经理让随行的技术专家锯了一些保温管,话也说得直截了当:“我们接的是大工程,是很讲质量的,真怕您的产品出了纰漏啊!我们回去后要对你的产品认真化验。”
  一周后,技术专家亲自登门,说张书英的产品在北京是最好的。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张书英的保温管进入了北京市场,现在北京有五六百家企业在用她的产品。
  
  微妙之处抓商机
  张书英特别注重寻找商机,一旦发现就不轻易放弃。
  1991年,当燕兴保温材料厂的产品供不应求时,她毫不犹豫到河北大城等地求购,很轻易就赚到一笔差价,比自己生产还合算。就在这一年,张书英得到一个信息:现在好多大单位都不使用传统保温材料了,而是使用60年不腐、不变形的直埋管。于是,她便决定生产这种新产品,但一向求稳的丈夫坚决反对。
  在大城购货期间,张书英意外得知大城某地就有生产直埋管的厂子,而他们前往购货单位时恰恰又经过那个厂,就要丈夫和她顺便到那里看一看。丈夫知道她“盘算好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撞到南墙不回头”的拧脾气,在经过那个厂子时故意视而不见。张书英明白过来,就和丈夫抢方向盘,你捞过来、我扳过去,车在路上扭起了秧歌。张书英真急了:“你到底停不停车?再不停我就跳车了!”说着打开车门就要往下跳。丈夫见事已至此,苦笑着说,“拧老婆子,我服你了行不行”,乖乖地调转车头去了那家直埋管厂。
  参观之后,张书英在这个厂学习了半个月,就到北京科学院等单位请专家,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把直埋管试验成功了。
  如果说,张书英这次生产“变向”的大动作缘于一条稍纵即逝的信息,那么, 2002年北京燕兴隆饮料有限公司太极胜境分公司的建立,则缘于当地的一段顺口溜:喝了峨眉灵泉水,神清气爽飞毛腿;峨眉泉水喝个饱,百岁老人满街跑。
  张书英把饮料公司建在了峨眉山下,让灵泉水经“绿色”管道直接流入生产车间。此系列饮料以“拧老太太”冠名,很快在北京及全国各地畅销。
  “北京市峨眉山太极胜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则是缘于张书英的一个梦。那是2001年12月末的一个夜晚,张书英梦见一位白衣女子对她说:“张书英,峨眉山不要这么老荒着,你现在已经富裕了,要让它变得最美才是啊!”
  张书英不信迷信,这个梦却猛地勾起了她许多想法:“是呀,峨眉山别看现在很荒凉,只要科学规划、大胆投资,就一定能把它变成人间仙境!”
  就这样,张书英承包了峨眉山万余亩山地,投资1000多万元,重建了1942年被日寇烧毁的兴隆观,建造了生态性现代度假村,并把杂乱无序的山林、植被开辟整合成了具有观赏、经济双重价值的植物园。
  
  


  德信为天见人品
  张书英的“诚信”和“义气”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她经常对自己的员工讲:“经商如同做人。与人交往一定要实实在在,别耍心眼,先把自己的心亮出来,一开始让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心;要处处多为对方着想,永不算计对方,永远把对方当朋友看待。自己做得正、做得好,自然就会有好人缘。”
  1995年12月,北京电子彩管工地工程进入扫尾阶段,由于供货量小,其他供货商见没有利润可图,纷纷撤走。那时恰逢年底,工地急需直埋保温管,厂方领导试探着向张书英求援。当时张书英库里无存货,为了不耽误对方工期,她冒着大雪连夜跟车跑到640里以外的河北省大成县组织货源。第二天,当张书英准时将货物送到了工地时,对方领导感动得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随后,张书英一连为这家单位送了78趟货,保障了正常施工。对方为此为她送了一面“重德守信、雪中送炭”的锦旗。
  张书英在创业上有拧劲,在坚守做人原则上有拧劲,在商德的坚持和发扬光大中也有一股令人敬佩的拧劲。
  上世纪80年代末,南方普降暴雨,洪水泛滥成灾。当时,张书英因开发新产品负债累累,几乎天天都有债主上门追讨,可当她从电视上看到灾民们风餐露宿的画面时,就不顾自己的难处,硬着头皮四处借贷,不留姓名地向南方灾区捐赠了6000斤面粉和100床棉被,成为平谷区第一位自发捐款的人。
  张书英富裕之后更加不忘反哺社会,短短几年时间既向社会捐助了1000多万元。
  转眼20个春秋过去。张书英硬是拼着一股拧劲,让当年那个只有2名工人的小作坊发展为拥有10家子公司、拥有3800名职工、年产值达1.2亿元的集团公司。其中,她的新型墙体材料公司在北京300多家同行企业中稳坐头把交椅。
  张书英先后荣获“中国经济女性杰出贡献人物”“爱国企业家”等200多项荣誉,还光荣地参加了首届世界华裔妇女大会。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我觉得这个精神就是人做事时所需要的那股子拧劲。只要一拧到底,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一拧到底,该开花的就一定会开花,该结果的就一定会结果。”谈起自己的成功,张书英这样说。
其他文献
论坛时间:2007年12月21日-22日  论坛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喜来登长城饭店  主办单位: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  CCTV《赢在中国》   承办单位: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领袖研究院   协办单位:搜狐财经 经济观察报    学习型中国 北京思八达集团   联合运营:《中关村》杂志  论坛主持:杨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贺贝奇(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卫汉青(《中关村》杂
期刊
在一个破旧的车库中创建出国际性巨型网络公司,杨致远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闪电跨越和角色的精彩转换;面对着IBM、时代在线等资本大鳄向初生的雅虎张开血喷大口,杨致远曾表现出了一个创业元老的英勇和矜持。而如今,当雅虎已经光芒不再并且遭遇微软帝国数百亿资本重兵的疯狂包抄与收剿时,今年刚好40岁的杨致远恐怕又面临着艰难的方向性选择。    世纪网络第一人  当杨致远10岁时随着母亲从台湾移居到美国时,这一个只会
期刊
在北京,乃至全国,“大雄珠宝”可谓遐迩闻名。它货真价实,信誉为天,待客至诚,老少无欺,口碑极佳。  “大雄珠宝”的老板名叫王兰。她是2003年北京第一位进入“非典”定点医院的志愿者,以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在“非典”一线工作了33天,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她独家赞助西南山区建起爱心小学;她经常捐巨资支持公益事业、救助弱势群体;2004年6月,她荣膺第43号火炬手传承奥林匹克圣火……  她在一个不是很大的领
期刊
有句话说:“大河无水小河干。”这话恐怕不对。世界上每一条大河的水,都是小河流去的。应该是“小河无水大河干”。这原本是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观念,就很难看到细滴涓流对大河澎湃的决定意义。凡人小事决定着世界的滋润。  千古国史多载国之大事,后才有小说言市井之事。这小说就被目为“小”。何也?譬如某个天刚蒙蒙放亮的清晨,某个卖豆浆者推车出门,忽听见小巷中有一扇门吱呀一响,有个男子从某寡妇家中溜
期刊
近年,一些知名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总监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十分纳闷:为什么公司在中国经过精挑细选招聘而来的大学生,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竟然流失了近90%?为此,这些企业不得不年年花大力气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对应80后员工的频繁跳槽。事实上,在许多本土企业,这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  在许多人看来,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是带着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缺乏合作性、自尊心强的“标签”走进职场的。由于
期刊
最近看到大前研一的一个访谈录,他在讨论中国的现状的时候向中国人提出了一些警醒,值得我们关切。   当访问者问他如何看待中国的现状时,他的回答非常有趣:“这就好像世界小姐,5年后她也许不那么漂亮了。所以当她漂亮时,该努力做点事,比如拿个MBA学位。中国遇到的挑战也差不多,因为中国现在就是世界小姐心态,谁都围着它转,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都来中国投资、找机会。所以虽然中国现状很好,但很难说5年后不会
期刊
时间:2007年9月5日  地点: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宴会厅  主办单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  承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电银通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直播:新浪网 搜狐网 腾讯网 天极网  支持媒体:《中关村》杂志  整理:程桔华(《中关村》杂志记者)  摄影:刘继文 白也(《中关村》杂志记者)      论坛综述:  第十届中关村发展论坛旨在为高
期刊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儒学一旦成为“显学”,“读书求仕”则成为学子的信条,皓首穷经也就成了“敲门砖”。于是,“官本位”——以官职高低为尺度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诸如,重视“官阶”,官大一级压死人。羡慕“官府”,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好打“官腔”,废话连篇如出一辙。梦寐“官位”,为“儒林外史”添故事。“官僚”麇集,且形成“主义”,
期刊
我的伯父田汉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同时也是我国影剧革新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一代文化巨匠、戏剧大师。今年,是他老人家诞生110周年暨逝世40周年。虽然伯父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离开我们已40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伯父、奶奶等亲人在北京共同生活的情景,伯父对我们的教诲、关心和期盼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那么令人难忘啊!往事历
期刊
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机器人就是强国的象征。不过,在过去很多年时间里,这种高科技产品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遥远的,给人的感觉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机器人何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直是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深切期盼。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世界机器人的“祖先”,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滞,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尤其迅猛,而且目前已经有民营企业涉入机器人研制领域,机器人市场化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