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5h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我国多省市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及两者融合方面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引入社会组织和民间资金、推进联合党建、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党政联席协调、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发挥纪检与巡察作用、建立领导干部下沉下访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特定群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党建信息优势、一人担任多个角色以机动灵活地服务群众、探究党员“末位淘汰”和党员干部召回制度、创新开展组织生活等十三项建议供参考,以充分利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切实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和管理的实效与水平。
  关键词:基层党建;基层治理;高校管理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两项工作相结合,发挥好党组织基层最坚实的力量和战斗堡垒作用。就高校而言,二级党组织一般是根据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设立的,这使得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管理工作紧密相连。如果基层党建工作不涉及基层治理与管理,基层治理与管理也不影响基层党组织工作,那么两者看似互不干涉,但实际上是二者之间未能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或者说,此时的党建工作已经脱离工作实际,基层党组织建设未能以服务群众为导向,未达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工作要求,基层治理工作也未得到党建工作的有力支持。因此,如何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两项工作有机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高校应着力探究的一个实践课题。
  一、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
  (一)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并为其提供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是党各项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所在,其拥有强大的组织与宣传能力,能够动员领导干部及普通党员在服务群众、为民办事方面群策群力,从而为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就高校而言,二级党组织的党委成员、支委成员一般都囊括了本院系、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党员同志也均是德行、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较优秀的教职工,因此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有助于调动业务骨干、管理精英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开展学院、部门管理工作,为基层管理提供人员保障、组织保障。
  (二)基层治理深化基层党建,并为群众路线提供实践方案
  基层治理是各项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所在,其工作目的是帮助人民群众化解具体矛盾、解决疑难问题,而矛盾与问题的解决正是我党深入群众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例证,是党员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的躬行务实,因此能够起到深化基层党建的作用。
  就高校而言,本院系、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稳扎稳打,群众满意度高,自然积极拥护党的良好形象和权威,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支持并主動配合二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格局,全方位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二、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对高校相关工作的启示
  充分利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耦合关系与融合实践经验,是跳出党建抓党建的关键,也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搭建了理想平台。结合高校具体相关工作,就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实效、创建基层治理与管理新格局问题,在实践探索方面的启示与建议如下:
  (一)引入社会组织和民间资金,提升教育类公共产品质量
  温州社区重建与社区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政策鼓励民间资金生产公共产品、参与产品提质竞争,继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教育行业与单位使用,这是一个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效果的有力举措。[1]因此,领导高校发展的党委应建立与校外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机制,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外部资金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联合党建,整合资源、发挥集中优势
  根据撤街道扩社区、强化社区服务的“铜陵模式”,[2]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高校可尝试打破“单位党建”、“部门党建”固定模式,在各部门、院系之间视情况建立联合党组织。特别是高校的机关职能部门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余个,如果按照《党章》规定正式党员3人以上即可成立党支部,那么机关党委将面临工作重复、任务繁杂散乱等问题,而党员人数较少、工作职能相关相近的部门之间建立联合党组织这种对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新探索,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财务处与审计处、学工部与团委等可尝试成立联合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建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增进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沟通交流。
  此外,二级党委之间、支部之间亦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具体形式包括就课程思政等问题共同组织学习研讨和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开展过“政治生日”活动、共同开展贫困户帮扶以及离退休同志慰问工作、共同成立党员突击队协助完成疫情期间学生食宿管理工作等,聚心聚力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学校与街道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共驻共建,共享发展福利
  北京市疏解非核心功能中“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模式给高校以学校可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的启发。[3]
  就高校来说,共驻共建活动的具体方式包括:(1)开展志愿活动与服务。学校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等空暇时间参与小区环境卫生清理活动,以入户宣讲和讲座等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消防安全、运动健康知识等,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进行科学健身指导、种养殖技术指导等,强化党员的担当与服务意识。(2)特殊时期全职下沉社区、驻点服务。如疫情期间安排党员全职下沉到社区进行全天候执勤测温登记,确保责任范围内不出现因管理漏洞导致疫情传染,让群众看到党员在关键时刻挺在前面、困难面前临危不惧的担当与奉献精神,给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群众满意度。(3)支部之间共驻共建、经验共享。多家驻区单位开展区域共建联席会议,交流党建与社区治理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对学校党建与教学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充分利用其所辖范围内成员的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就业机会等,充分发挥共驻共建所带来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党政联席解决职能交叉、职责不清问题
  农村基层治理中常遇到基层组织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党政不分、政经不分等现象,[4]由此,高校党建与管理两项工作之间或者说党政之间应注意协调统筹,可通过党政联席会议促进沟通协调,避免出现“大书记小院长”或“大院长小书记”的权力行使偏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五)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发挥巡察监督作用
  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设立村议事会或理事会的方式起到了监督村两委工作的效果;[5]超大城市专项治理中,设置纪检监察工作组有效将党的纪律优势落实到监督执纪实际行动中来,进而转变成专项治理的的坚实保障;[6]纪检干部下沉与巡察制结合的工作部署,使得以党建促脱贫工作有了权力监督制衡,保障了权力以正确的方式高效而透明地发挥应有作用。[7]结合高校党建与管理各项工作,在学校设立巡察办、纪检监察工作部门、各党支部设立纪检委员的基础上,各二级学院党委可设置纪委书记以监督权力运行情况,具体工作包括参与监督所在学院党委或支委会议中“三重一大”事项的重要决策、进入物资采购决策小组等,在物资采购、引进师资、困难党员认定、优秀党员认定与公示等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敏锐洞察,受理来信来访、控告申诉并做客观调查给出初步意见,带头遵纪守法、遵规守纪,带动全体教职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六)建立领导干部下沉机制,变上访为下访,防微杜渐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重要一环,[8]高校可建立校领导联系二级单位的工作机制,要求学校及二级单位领导设立固定日期下沉到教学管理一线开展调研或现场办公,到基层了解教职工、学生的所思所忧所急,解答疑问、汇总问题,化解基层矛盾、分析提供解决方案,减少上访问题和次数,落实好“到群众中去”为民排忧解难;同时,领导干部要用好谈心谈话机制,点对点全面深入地了解所联系基层的真实情况。
  (七)党建带群团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显示,工会、共青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不容小觑,[9]这些群团组织分别代表了工会会员、教职工、共青团员、女性等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相应群体中拥有较高威信。高校应用好教代会、工代会等时机了解提案与建议、汇总基层诉求,提高群团组织参与学校管理程度,释放内生活力。
  (八)优化党建考核机制,调动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完善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基层协商,落实群众的民主监督,浙江舟山等地的基层党建工作实践经验启示我们:一方面,强化群众自我管理,通过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教师行为规范、校风校纪、职业道德及个人品德等多种方式规范和引导教职工,加强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动态管理群团骨干、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等多元主体,汇聚众人力量与智慧,组织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组团式服务”,并优化党建考核机制,建立包括政治荣誉、议事权利、容错纠错、经济帮扶、设置履职尽责红黑榜等内容的关怀与奖惩机制。[10][11][12][13][14]以此,避免传统党建的形式主义问题,突破内卷化弊端,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学校治理与管理各方面工作的积极作用,务实管理好基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九)发挥党建信息优势,利用现代技术解决基层管理问题
  新的交互平台和技术手段是党建的信息优势,为解决北京的城市基层治理问题提供了有效载体。[15]对高校来说,党建的信息技术优势毋庸置疑,如何把这种优势变成真正能够为师生谋得实惠、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实用资源,是当代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通过学校及二级网站、官方“两微一端”、贴吧、短视频平台等宣传学校工作,同时在网页醒目位置设置意见征集、问卷调查、问询电话与邮箱,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意见与诉求反映渠道设置,还可安排二级党组织联系基层,通过党员参与课堂监督、宿舍检查以及二级单位之间相互督导等方式了解基层管理的动态情况,实现网上网下的“虚实结合”。
  (十)一人担任多个角色,服务群众有新招
  浙江金华以“红色网格”为基础,推进基层党建融入社会治理,根据不同人员的特长安排其担当任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红色网格员等角色,各司其职、协同做好所负责网格内的群众服务,管理好责任网格。[16]高校的基层党建与基层管理已经以二级单位为基础,设置形式近似网格化,党政等人员配备基本齐全,但是党委委员、支部委员以及普通党员在完成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等本职固定工作外,仍可深入所在二级单位这个“红色网格”中,例如每人联系5-8名群众实现精细化服务,通過担任纠纷化解员、民情联络员、安全巡查员等“红色网格员”角色更好地为民服务,以此增加党员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并让党员的正能量与积极作用影响到更多人。
  (十一)探究党员“末位淘汰”和党员干部召回制度
  超出容错纠错机制的范围,但是不够党纪国法校规处分的党员及干部,可视情况对其实施“末位淘汰”或召回。“末位淘汰”制度是对普通党员未积极履行义务、服务群众的惩戒,召回制度则是对组织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是对党员干部的“回炉”和再历练。[17]
  (十二)充分发挥特定群体作用,多元化意见表达渠道
  充分利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工代会代表、教代会代表等特定资源,使二级单位的意见建议能够如实汇总到学校层面、学校甚至区县的提案与建议能够如实汇总到上一级组织,使得基层管理的问题通过合适渠道及时反应,呈现提案逐级上交、疑问个个有回音、问题件件得落实的良好局面。
  (十三)探索基层党建新形式,创新开展组织生活,积极融入基层管理   高校党建工作部分存在就党建抓党建现象,呈现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党建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脱节。为此,高校应该探索组织生活与活动的创新形式,例如,二级学院可组织党员开展实验室环境质量大提升活动以清理实验场所卫生死角、消除安全隐患,体育部可组织党员开展体育器材器械检修与保养工作,机关职能部门可学习上海浦东沪东街道组织党员开展广泛征集师生“微心愿”活动或其他师生服务,等等。贴合工作实际出发来探索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使得组织生活与活动内容更加贴近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基层党建与基层管理耦合的理想效果。
  三、结语
  高校基层党建推动基层治理与管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是高校基层党建更“接地气”的努力探索,是党建工作取得更好实效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高校管理工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载体。
  高校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主要从“引进来、走出去”和“打铁还需自身硬”两方面着手。如何”引进来、走出去”和引什么进来、推什么出去是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本文从引入社会组织和民间资金、与其它党组织联合共建、引进巡察监督的权力制衡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基层党组织内外部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是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党政联席、领导干部下沉、调动群团组织和特定群体积极性、优化党建考核、发挥党建信息优势、一人担任多个角色、更新党员进出机制、创新开展组织生活等方面进行剖析,以解决管理问题为直接目标,以优化内部建设与治理为长远目标。
  高校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具有多重现实意义。首先,基层党组织将权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职责和力量,切实将权力用在“刀刃”上,提高党员同志的主动作为和主人翁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求真务实、服务群众功能,规范化基层党建、提升党建实效性。其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历练和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作用,同时,也让群众切实体验到党组织的有作有为。再次,高校基层治理是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基层治理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导向,基层管理贯穿各项工作,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线,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最后,基层治理可以为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市场治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优化治理格局、规范管理社会生活、打造多元民主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十九大关于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项继权,李增元.经社分开、城乡一体与社区融合——温州的社区重建与社会管理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6):1-9.
  [2][8][9][10]李德.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创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運行机制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05):90-99+189-190.
  [3][6][15]李永海.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超大城市治理——以党建引领北京疏解提升工作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8(05):160-166.
  [4][5]张晓山.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展望[J].求索,2016(07):4-11.
  [7]孙兆霞.以党建促脱贫:一项政治社会学视角的中国减贫经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5):24-32.
  [11][16][17]向春玲.“红色网格”: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107-113.
  [12]徐明强,许汉泽.新耦合治理: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双重推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82-89.
  [13]武三中.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中的基层党建问题研究[J].探求,2015(06):84-90.
  [14]吴锦良.构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舟山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30(01):5-12.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陶慧敏,天津农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教育基地三条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全国情况同中有异的是,民族地区的法治思维教育的效果还相对滞后。这主要反映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理念面临分离,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面临分离,以及具体实践中的知与行面临分离等诸多问题。面对困境,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应以自身教育范式的转向来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思路,从增强权利意识向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关键少数”,其发展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还较为淡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责任意识不明、思想理论学习不深、组织活动主动性不高和行为模范作用不突出。因此,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中,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高校党组织可将政治意识的培养融合其青春本色,理论学习融合树人目标,组织生活融合模式创新,党性实践融合学生本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中,高校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Z学院为例,在分析学习型党支部与学风建设联系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习型党支部与学风建设的作用,提出规划学习型党支部的管理机制、完善学习型党支部的学习机制、发挥先进党员的表率作用和推进学习型党支部特色化建设等相应的改进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党支部;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方法  高校
期刊
摘 要:微情景设置是教师利用新媒体营造或创设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微型化、智能化、交互性、开放性的“真实场景”。微情景设置有游戏情景、媒体情景和模拟情景三种设置类型,设置原则包括主体性、真实直观性、知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结构和特点为微情景设置的应用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微情景视域中的游戏情景和媒体情景是模拟情景的“另类”呈现。坚持传统情景“守正”
期刊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 “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新举措。因此,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二者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由领导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参与以及评价监管激励所组成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对我国高校来说,“培养什么人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在育人方面发挥积极效用,但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过程中,却存在文化育人理念较为落后、文化建设阵地需要完善、校内各部门协同配合不够、文化氛围营造缺乏整体性、文化载体设计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与利用原有校园文化资源,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系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学的理论说服力和理论感染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与理论修养水平。但是,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教育
期刊
摘 要: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加强共青团领导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手段。高校“紅色育人”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校“红色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必须在教育资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内到外,拓宽高校红色育人新素材,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并加强党委领导、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与不确定性成为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领域,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即称之为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皆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事件背景下,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一次大考验,也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挑战。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警
期刊
摘 要:“幸福课”是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提升学生幸福感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师资不足、课程不系统、渠道单一等问题,通过将幸福课中所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从课程体系、实施方法、评估手段等方面出发构建心理主题班会菜单库,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