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素描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呵护童年与语言的天然关系。
  ●过一种儿童的文学生活。
  ●让语文课堂流动孩子气、飘教文学味、生长冥思力。
  ●练就“童话嘴巴”,打造“故事讲桌”。
  
  
  素描
  
  “我就是一张白纸”,益民在一群小学教师朋友中间微微笑着,轻轻地说。
  早就听看云(薛瑞萍)说过,益民最大的“毛病”就是过分谦虚。一大群人中,他总是静静地聆听,总说自己缺乏规划、缺少自信,只是凭兴趣行动。他又格外好学,短短一年的上海访学期间,不停地在沪上各大名校间窜,选修了多门博硕士课程,兴趣点之广、投入度之高,在我身边的同学中也非常少见。益民还不常言或写,在朋友纷纷开博时,他的文字大多藏得很深,轻易难觅其踪迹。
  好在,他常有新课问世,选择的课文(很多根本不是课文)每每令人吃惊,用小青(张学青老师)的话说是难度系数9.9。不是语文专业的研究者,没法对益民的课堂做深入的评析,但我感觉,他的课堂和他的自我描述一样,是洁白的,是纯净的,是充满了多种可能的一种单纯与美好。
  品味“白纸”这个譬喻,粗看是谦虚,是自认浅薄,细琢磨,我读出了其中的生长性、丰富性。益民从初出茅庐走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体验过大量的酸甜苦辣,远非简单的单纯、单调的“白”。但他的“白纸”心态,往往助益其在新的课题面前迅速归零,回归一种柔软的、富有吸纳力的心灵状态,近乎于老子所言的“复归于婴孩”。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王丽琴)
其他文献
作为“江苏教育一面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斯霞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斯霞还局限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拘泥于“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体认,体系的发掘以及风格的提炼。斯霞是母语教育的一座富矿,将斯霞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升到教学流派的层面上再认识、再梳理、再总结,这是一种应然,当然也是一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运动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人可以做各种运动;在外力的帮助下物体也可以运动。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提问: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分别用手掌的水平移动和用手指画圆圈表示)。  (3)谈
名师工作室是以培养将来的学科领军人物——名师为目标的,其成员的“专业自觉”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抓住“室本教研”这个阵地,采取有效的策略、方式和途径。促进成员尽快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实现“专业自觉”。    一、保障力求全面有效    1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室本教研如火如荼充满活力,工作室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室本教研激励机制,增强成员自
基础教育的原点,就是以课程的教育合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拓展认识视野,初步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近年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以全面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强力推进省市课程基地建设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向着基础教育的原点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全力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效益迈上新台阶  为了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推动全体教师前行,引领全体学校进步”的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应该成为儿童生命的泉眼。  ●要唤醒、激活语文的生命、生命的语文,提升汉语言对学生的生命影响力。  ●语文应该向自然开放,成为窗外的语文,移动的活文,蓝天下的语文。  ●把丰富多彩的嬉游活动纳入童年生活,纳入课程,让儿童学习和运用言语的活动,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活动。    一双明净的眸子,传递着宁静、温和与善良;一抹微笑,散发出生命的馨香。人如其名,她喜欢弯着嘴角盈
近来,“文本细读”成了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借鉴“文本细读”的概念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则在于强调教师在整体认识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如何“细读”?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现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试作解说,求教于诸位专家、同行。  “细读”课文需先“粗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金波参加了论坛,在开幕式上,胡金波副厅长从教学质量观、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化、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等五大方面,对“聚焦教学质量:校长的观念与作为”这一主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聚焦教学质量,作为校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也即是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公平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多元评价观。第二,全面提升课程实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数字的学习和时间的表达,对于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此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因此,怎样做到既扎实教学,又能求新求活,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了我的主要设计目标。    1.整合教学内容。  牛津英语教材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倡导任务型学习,要求语言和功能相结合。本课的主题为时间和数字,因此我在设计时紧扣话题,层层推开。将课文A板块的部分对话,B板块的数字和C板块的句型问答有
作文,困扰着学生,也困惑着老师。抄、搬、仿的现象漫遍学生笔下,甚至出现“一件小事年年写,一个主题写几年”的怪现象。众多原因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存在——学生习作是给老师读的。欲,获得好评;意,赢得分数。  为了克服这种现象,我一直努力改变儿童习作的行走方式,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试看,一篇游记,写给爸爸看,自然相当于汇报;写给同伴看,自然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人看,自然相当于和游人共享景点带来的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