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孵化器’锁定初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因为他们最需要一系列的支持,包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
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六国饭店里,近日搬来了一个新组织——北京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它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建立,委托北京恩派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主要服务内容是:对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前期孵化、能力建设、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
2010年12月30日,孵化中心正式揭牌,内设社会组织孵化区、社会组织公益成果展示区、社会组织咨询服务区等,使用面积600平方米。“孵化器”的概念,是美国人乔曼库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生企业,它试图创造一些条件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和企业家。
“但是在中国,‘孵化器’的功能却又有了更深远的含义,它为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安上了一双翅膀。”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谈起操持孵化中心的初衷,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中国公民。例如农民工子弟刚被人们关注时,王维娜就带着外企的志愿者到北京周边对农民工子弟进行援助。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这些农民工子弟包围着北京城市,如果这个群体发展得不健全,就会威胁到北京整体的和谐发展。
“我们经常看见,两个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孩子,往往都是大的在喂小的,上厕所也是大孩子帮助小孩子提裤子。看到这些景象,你很难不被触动,为了帮助这样的群体健康发展,我们想到成立一个新公民社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成长环境。”工作人员说。
既然要成立一个社区,就需要大量的人员去维护社区的工作,而究竟谁去做这项工作呢?员工?企业?还是政府?于是恩派发现,在中国有一批草根公益组织,他们愿意去做这项工作,这些草根组织充满活力,志愿者奉献出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但问题又接踵而来,这些民间的草根公益组织尽管不缺乏做事的热情,但是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工作人员说,往往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在一起自发做一些公益,仅凭兴趣很难从一而终,并且中国的草根组织一直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是注册难与合法性的问题;第二是获取资金难。
如何让这些组织长久走下去,又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呢?于是,一种支持性组织孕育而生,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和培养这些草根公益组织。
“孵化器就是这样的支持性公益组织。”北京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项目总监王维娜告诉记者,恩派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后,将孵化器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初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因为初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最需要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的支持。她说孵化器的作用,首先是帮助他们解决硬件问题,比如提供场地和日常办公设备等;其次草根组织还需要一个团队,团队要具有组织性,需要有内部的章程以及治理结构,提供能力建设就是从软实力上提升这些组织的发展空间;其三就是“抱团取暖”,不同草根组织能够在一起工作,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前进总比孤军作战要好。
初期,草根公益组织在孵化中心也要面临着“孵蛋”一样的考验。首先孵化中心将面向全社会发放招募公益组织的信息,然后公益组织通过报名向孵化中心添加其项目内容,最后中心要对每个公益组织的项目进行审核,与每支团队进行接触。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要筛选出那些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以及可操作性的项目,同时要求项目配备一位能够全职负责的创始人。最后,孵化中心会选择最优秀的6~10家“入壳”,一旦“入壳”就会接受孵化中心工作坊式的日常服务,以及对其项目的定期指导。
王维娜说,孵化中心还会告诉草根组织遇到困难如何解决;针对运营模式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举办讲座教授草根组织、公益组织该如何与政府合作,与受益人群的关系怎么样才能健康化;以及提供公益项目管理、策划、品牌建立等一系列的能力培训。
一年半后,孵化中心会对“入壳”的草根公益组织进行成长评估,其中包括场地的使用面积、战略规划、筹资能力、商业模式的成熟度和诚信度等。王维娜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出壳”后的草根公益组织都能够独立运营。
例如“出壳”后的瓷娃娃关怀协会,目前已经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群体,还在福彩基金设有专门的账户。“在‘出壳’后一年半内,孵化中心还有跟踪服务,我们力求让这些草根公益组织具备自我运营能力以及融资渠道,成为相对成熟而具备品牌价值的团队。”王维娜说。
事实上,在没有与政府合作开办“北京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之前,恩派已经自行帮助2批草根公益组织成功“出壳”。“影弟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身份最为特殊的一家。工作室的国际项目负责人刘姝告诉记者,在同批“出壳”的公益组织里,其余几家都是有针对性地对固定一类人群进行帮扶,但是“影弟工作室”却是用影像去记录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以及对于未来渐渐失去希望的人群。刘姝认为,有时候影像要比文字能带来更强的冲击力,而这群人又是整个社会中很敏感的一类人群,他们很少被关注却又能代表中国许多现实问题。于是刘姝将他们拍摄的电影称之为独立电影,而工作室的名称也是取之“INDEPENDENT(独立)”的谐音。刘姝说,2011年,她将完成《小荷》的全部拍摄,这是一部讲述年轻女教师为了理想来到一个小镇教书,但是在教书过程中被现实生活将理想一点点蚕食的故事。
“WBC无障碍艺途工作室”是另一家成功“出壳”的民间公益组织,这是一家让精神残疾人士通过绘画对其治疗的机构。原本就是艺术家的发起人苗世明说,当初自己只想通过“非艺术家”的表达方式,“调侃”、“颠覆”一下当代艺术,却发现精神残疾人士的创造力让人惊艳。而在与他们的互动过程中,他也渐渐发现,艺术创作能丰富并改善精神残疾人士的生活,为他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之窗,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身心治疗效果。在学员作品的艺术展示中,能够让他们的创意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认可和尊重,逐渐回归主流社会。
“而帮助延续无障碍艺途计划的,正是恩派的孵化中心。”苗世明说,2010年无障碍艺途以恩派借助的3万元注册资金,成功申请为上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机构已有30多位固定学员,需要定期到社区教授绘画课程。目前无障碍艺途已尝试将学员的作品开发成笔袋、卡套、衣服等产品,将精神残疾人士的艺术能力与潜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其他社群面前,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的艺术天分,不再恐惧与他们接触。
“孵化中心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平台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解释说,在国外,公益组织支持性系统比较健全,不太需要像孵化中心这样综合性的支持。但在国内,公益孵化中心却有着很强的存在必要性。所谓的“平台经济”是一种方式,它可以解决非盈利组织在租房、注册、聘任、项目设计、组织规划、项目传播等一系列的问题,孵化中心就是这样一种平台。未来,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场所提供给有经验的非盈利组织使用,从而不断优化公益组织的发展环境。
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六国饭店里,近日搬来了一个新组织——北京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它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建立,委托北京恩派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主要服务内容是:对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前期孵化、能力建设、发展指导等关键性支持。
2010年12月30日,孵化中心正式揭牌,内设社会组织孵化区、社会组织公益成果展示区、社会组织咨询服务区等,使用面积600平方米。“孵化器”的概念,是美国人乔曼库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培育新生企业,它试图创造一些条件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和企业家。
“但是在中国,‘孵化器’的功能却又有了更深远的含义,它为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安上了一双翅膀。”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谈起操持孵化中心的初衷,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中国公民。例如农民工子弟刚被人们关注时,王维娜就带着外企的志愿者到北京周边对农民工子弟进行援助。但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这些农民工子弟包围着北京城市,如果这个群体发展得不健全,就会威胁到北京整体的和谐发展。
“我们经常看见,两个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孩子,往往都是大的在喂小的,上厕所也是大孩子帮助小孩子提裤子。看到这些景象,你很难不被触动,为了帮助这样的群体健康发展,我们想到成立一个新公民社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成长环境。”工作人员说。
既然要成立一个社区,就需要大量的人员去维护社区的工作,而究竟谁去做这项工作呢?员工?企业?还是政府?于是恩派发现,在中国有一批草根公益组织,他们愿意去做这项工作,这些草根组织充满活力,志愿者奉献出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但问题又接踵而来,这些民间的草根公益组织尽管不缺乏做事的热情,但是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工作人员说,往往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在一起自发做一些公益,仅凭兴趣很难从一而终,并且中国的草根组织一直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是注册难与合法性的问题;第二是获取资金难。
如何让这些组织长久走下去,又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呢?于是,一种支持性组织孕育而生,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和培养这些草根公益组织。
“孵化器就是这样的支持性公益组织。”北京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项目总监王维娜告诉记者,恩派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后,将孵化器的服务对象定位在初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因为初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最需要从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的支持。她说孵化器的作用,首先是帮助他们解决硬件问题,比如提供场地和日常办公设备等;其次草根组织还需要一个团队,团队要具有组织性,需要有内部的章程以及治理结构,提供能力建设就是从软实力上提升这些组织的发展空间;其三就是“抱团取暖”,不同草根组织能够在一起工作,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前进总比孤军作战要好。
初期,草根公益组织在孵化中心也要面临着“孵蛋”一样的考验。首先孵化中心将面向全社会发放招募公益组织的信息,然后公益组织通过报名向孵化中心添加其项目内容,最后中心要对每个公益组织的项目进行审核,与每支团队进行接触。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要筛选出那些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以及可操作性的项目,同时要求项目配备一位能够全职负责的创始人。最后,孵化中心会选择最优秀的6~10家“入壳”,一旦“入壳”就会接受孵化中心工作坊式的日常服务,以及对其项目的定期指导。
王维娜说,孵化中心还会告诉草根组织遇到困难如何解决;针对运营模式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举办讲座教授草根组织、公益组织该如何与政府合作,与受益人群的关系怎么样才能健康化;以及提供公益项目管理、策划、品牌建立等一系列的能力培训。
一年半后,孵化中心会对“入壳”的草根公益组织进行成长评估,其中包括场地的使用面积、战略规划、筹资能力、商业模式的成熟度和诚信度等。王维娜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出壳”后的草根公益组织都能够独立运营。
例如“出壳”后的瓷娃娃关怀协会,目前已经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群体,还在福彩基金设有专门的账户。“在‘出壳’后一年半内,孵化中心还有跟踪服务,我们力求让这些草根公益组织具备自我运营能力以及融资渠道,成为相对成熟而具备品牌价值的团队。”王维娜说。
事实上,在没有与政府合作开办“北京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之前,恩派已经自行帮助2批草根公益组织成功“出壳”。“影弟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身份最为特殊的一家。工作室的国际项目负责人刘姝告诉记者,在同批“出壳”的公益组织里,其余几家都是有针对性地对固定一类人群进行帮扶,但是“影弟工作室”却是用影像去记录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以及对于未来渐渐失去希望的人群。刘姝认为,有时候影像要比文字能带来更强的冲击力,而这群人又是整个社会中很敏感的一类人群,他们很少被关注却又能代表中国许多现实问题。于是刘姝将他们拍摄的电影称之为独立电影,而工作室的名称也是取之“INDEPENDENT(独立)”的谐音。刘姝说,2011年,她将完成《小荷》的全部拍摄,这是一部讲述年轻女教师为了理想来到一个小镇教书,但是在教书过程中被现实生活将理想一点点蚕食的故事。
“WBC无障碍艺途工作室”是另一家成功“出壳”的民间公益组织,这是一家让精神残疾人士通过绘画对其治疗的机构。原本就是艺术家的发起人苗世明说,当初自己只想通过“非艺术家”的表达方式,“调侃”、“颠覆”一下当代艺术,却发现精神残疾人士的创造力让人惊艳。而在与他们的互动过程中,他也渐渐发现,艺术创作能丰富并改善精神残疾人士的生活,为他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之窗,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身心治疗效果。在学员作品的艺术展示中,能够让他们的创意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认可和尊重,逐渐回归主流社会。
“而帮助延续无障碍艺途计划的,正是恩派的孵化中心。”苗世明说,2010年无障碍艺途以恩派借助的3万元注册资金,成功申请为上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机构已有30多位固定学员,需要定期到社区教授绘画课程。目前无障碍艺途已尝试将学员的作品开发成笔袋、卡套、衣服等产品,将精神残疾人士的艺术能力与潜能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其他社群面前,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的艺术天分,不再恐惧与他们接触。
“孵化中心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平台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解释说,在国外,公益组织支持性系统比较健全,不太需要像孵化中心这样综合性的支持。但在国内,公益孵化中心却有着很强的存在必要性。所谓的“平台经济”是一种方式,它可以解决非盈利组织在租房、注册、聘任、项目设计、组织规划、项目传播等一系列的问题,孵化中心就是这样一种平台。未来,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场所提供给有经验的非盈利组织使用,从而不断优化公益组织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