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政府对出版产业实行双重管理机制,出版产业不仅受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同时也受到政府专门机构如新闻出版局的监管。可以说,政府对出版产业的规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出版产业的格局以及走向。
关键词:出版 政府规制 产业结构 市场经济
0、引言
我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的规制实行的是双轨制。这种双轨制规制会产生两种结果:①政府在行政上干预出版产业、让出版产业承担其社会责任;②政府同时不给出版产业资金支持,让出版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政府既要出版产业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上的创收,又要发挥政治上的舆论导向功能。这对出版企业来讲比较难。出版企业为了同时达到发挥政治上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常常陷入两难的选择。因为这两个目标的指向往往是相对立的。对于政治上的舆论导向而言,常常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政策,但是,在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时候,又是应该把出版企业自己,当成市场主体的一员,充分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出版产业中,市场调节那只看不见的指挥棒往往不起作用。
1、 改革方向
出版产业是一项智力型产业,中国的出版产业要想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出版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出版产业从业人员大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出版人员的人员结构上来讲主要是缺少两种人才:一种是既精通出版专业知识,又会应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既懂经济,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有编辑人才、版权贸易人才、双语创作翻译型人才、出版经纪人、领导人才等。遗憾的是,中国出版产业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极为有限。政府应着重编辑出版教育,培养出版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出版的需要。
我国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应该由以管制、审批、权利为重转变为以服务、监管、责任为重。出版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双重属性,这决定了我国出版产业必定会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会出现重复管理,手续繁琐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政府组织多个行政部门联合办公,加快行政审批的速度,降低行政成本。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要让世界保持和平,就要中西方文化多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这就需要把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宣传出去,让西方国家多了解,增进互信。
出版产业在把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广泛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是我们几千年优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我们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也就反映出我们的出版业的影响力不够,导致我国文化的传播力就很有限。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出版传媒产业,以便让世界了解我们,更好地发挥出版产业的文化舆论导向作用。中国在加入WTO后,出版产业不可避免也要走向世界。然而,中国的国际化出版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欧美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他们的图书具有全球影响,决定着世界出版业的走势。
有许多国外的资金投向了我们国家的出版信息产业中来,对我们国家的出版信息产业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出版企业因为其良好的运营机制降低了出版企业的成本,提供了优良的服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所以,他们抢占了我們出版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对我国的出版信息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对我们的出版信息产业也带来了机遇,可以趁着外资的引入时机,学习国外出版信息产业的运营、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本国的综合国力与科技文化竞争力。为了传播我国文化,让世界各国领略我国先进科技文化成果,输出我国优秀文化资源。中国政府将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准确化地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利用贸易对等原则设法将中国文化以出版物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促使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
2、结语
目前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即十大发展趋势:在出版功能上,从意识形态功能为主向以产业功能为主转变;在单位性质上,从事业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企业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从单纯的出版向以出版为主同时向关联产业综合发展转变;在区域布局上,从均衡战略向不均衡战略转变;在企业规模上,从橄榄形向金字塔形转变;在组织结构上,从垂直的线性组织向扁平的网状组织转变;在竞争格局上,从单向竞争向全方位、多元化、战略性、综合性竞争转变;在运作模式上,从以产品为主向产品与资本运作并重转变;在宏观管理上,从直接的、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向间接的、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经过这种改革,必将使我国由出版大国变为出版强国,实现中国出版业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出版社年检登记制度(试行)》([1994]新出图610号)[Z],1994年7月.
[2]《关于出版社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新出图字(1990)第564号[Z].新闻出版署,1990年5月10日.
[3]陈昕.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联合.转制下的规制逻辑(下)基于出版产业的考察《出版发行研究》 2005年第四期.
关键词:出版 政府规制 产业结构 市场经济
0、引言
我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的规制实行的是双轨制。这种双轨制规制会产生两种结果:①政府在行政上干预出版产业、让出版产业承担其社会责任;②政府同时不给出版产业资金支持,让出版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政府既要出版产业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上的创收,又要发挥政治上的舆论导向功能。这对出版企业来讲比较难。出版企业为了同时达到发挥政治上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常常陷入两难的选择。因为这两个目标的指向往往是相对立的。对于政治上的舆论导向而言,常常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政策,但是,在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时候,又是应该把出版企业自己,当成市场主体的一员,充分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出版产业中,市场调节那只看不见的指挥棒往往不起作用。
1、 改革方向
出版产业是一项智力型产业,中国的出版产业要想跨越式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出版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出版产业从业人员大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出版人员的人员结构上来讲主要是缺少两种人才:一种是既精通出版专业知识,又会应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既懂经济,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有编辑人才、版权贸易人才、双语创作翻译型人才、出版经纪人、领导人才等。遗憾的是,中国出版产业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极为有限。政府应着重编辑出版教育,培养出版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出版的需要。
我国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应该由以管制、审批、权利为重转变为以服务、监管、责任为重。出版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市场价值的双重属性,这决定了我国出版产业必定会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会出现重复管理,手续繁琐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政府组织多个行政部门联合办公,加快行政审批的速度,降低行政成本。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要让世界保持和平,就要中西方文化多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这就需要把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宣传出去,让西方国家多了解,增进互信。
出版产业在把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广泛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是我们几千年优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我们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也就反映出我们的出版业的影响力不够,导致我国文化的传播力就很有限。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出版传媒产业,以便让世界了解我们,更好地发挥出版产业的文化舆论导向作用。中国在加入WTO后,出版产业不可避免也要走向世界。然而,中国的国际化出版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欧美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他们的图书具有全球影响,决定着世界出版业的走势。
有许多国外的资金投向了我们国家的出版信息产业中来,对我们国家的出版信息产业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出版企业因为其良好的运营机制降低了出版企业的成本,提供了优良的服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所以,他们抢占了我們出版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对我国的出版信息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对我们的出版信息产业也带来了机遇,可以趁着外资的引入时机,学习国外出版信息产业的运营、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本国的综合国力与科技文化竞争力。为了传播我国文化,让世界各国领略我国先进科技文化成果,输出我国优秀文化资源。中国政府将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合理化、准确化地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利用贸易对等原则设法将中国文化以出版物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促使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
2、结语
目前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即十大发展趋势:在出版功能上,从意识形态功能为主向以产业功能为主转变;在单位性质上,从事业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企业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从单纯的出版向以出版为主同时向关联产业综合发展转变;在区域布局上,从均衡战略向不均衡战略转变;在企业规模上,从橄榄形向金字塔形转变;在组织结构上,从垂直的线性组织向扁平的网状组织转变;在竞争格局上,从单向竞争向全方位、多元化、战略性、综合性竞争转变;在运作模式上,从以产品为主向产品与资本运作并重转变;在宏观管理上,从直接的、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向间接的、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经过这种改革,必将使我国由出版大国变为出版强国,实现中国出版业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出版社年检登记制度(试行)》([1994]新出图610号)[Z],1994年7月.
[2]《关于出版社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新出图字(1990)第564号[Z].新闻出版署,1990年5月10日.
[3]陈昕.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联合.转制下的规制逻辑(下)基于出版产业的考察《出版发行研究》 2005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