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在关键处提问,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高 提问策略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疑为思之始”,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
一、在关键处提问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发散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以理解,为此,我提出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他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和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慕虚荣,而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文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会上当受骗,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
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又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侵犯了皇帝的尊严,而有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骗子则表明他是一个蠢材,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材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以上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高 提问策略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疑为思之始”,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呢?
一、在关键处提问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发散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以理解,为此,我提出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他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对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和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慕虚荣,而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文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会上当受骗,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体,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
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又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侵犯了皇帝的尊严,而有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骗子则表明他是一个蠢材,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材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以上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