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教学激励脱节
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即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发展中国家教师工资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即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却没有非常显著的直接关系。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学校对物质激励是重视的,教师对物质激励的现状基本满意。但是,学校虽然重视教师的精神激励,但激励是零散、低水平的。教师享受的最大精神激励是教师被尊重,而对于教师的高级需要,如参与管理、被信任关怀、个人生涯规划、成就感满足等,学校十分忽略。在中国中小学,尤其是城市地区,比较普遍的提高教师工作激励、工作投入程度的方法,是对所教学生学业成绩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金和其他福利。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工龄,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师的工资逐渐上升到由县财政进行统一发放,因此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学校,或者校长如何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激励,并提高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呢?这里存在一个教师工资和教师激励脱节的问题。传统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师工资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但在教师教学管理和工资报酬相脱节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降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教师可以降低努力程度而获得同样的教学工资,这是学校无法控制的。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虑(压力)重重,作者邓云洲、伍园园的调查(以广东某发展规模较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N为标本)结果如下。
身心疲惫之忧。“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某学校,由于学生家里离学校都比较远,上下学都由校车接送,学校的教师就不得不每天五点半开始起床上班,或跟车去接离校远的学生来上学,或负责离校近的学生的早读,各司其职。紧接着是负责学生的早操、早饭、上课、课间操、午饭、午休,再是下午上课、送学生回家、晚上给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晚自修等等。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教师们还要听各种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业余活动。教师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教师工作负荷大不仅使教师在体力上感到疲倦不堪,更是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和压力感。
待遇低下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比一般的民办学校还要低。以N学校为例:小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12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1500元/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的该城市,学校教师的月收入都不到2000元,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可算是中低收入水平者了。况且大部分教师的工资收入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微薄的收入是很难让教师们养家糊口的。
学生难教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当地户籍,家庭收入比较低。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多都曾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管教,往往身心发展不很健全,且有不少是问题学生,存在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容易违反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等等,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
工作不稳定之忧。N学校中,教龄有3年以上的教师只有40%,说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大专或中专(占86.9%),又没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教师总是觉得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率达到50%以上。调查中,许多教师觉得自己工作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此外还有,相对紧张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缺乏归属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压抑感;个人能力或专业发展受限,让教师产生苦闷感,等等。
师德新规,别来虚的
6月25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吴龙贵在《羊城晚报》发文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这一规范有点虚,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譬如内容不够详细,表述也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安全怎样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假想地震发生时范美忠在逃跑的同时,喊了一声“同学们,快跑”,这算不算保护?好在此规范正在修改之中,还需征求各方意见。我们期待着一部成熟而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早日出台。
责任编辑邹韵文
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即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发展中国家教师工资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即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却没有非常显著的直接关系。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学校对物质激励是重视的,教师对物质激励的现状基本满意。但是,学校虽然重视教师的精神激励,但激励是零散、低水平的。教师享受的最大精神激励是教师被尊重,而对于教师的高级需要,如参与管理、被信任关怀、个人生涯规划、成就感满足等,学校十分忽略。在中国中小学,尤其是城市地区,比较普遍的提高教师工作激励、工作投入程度的方法,是对所教学生学业成绩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金和其他福利。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工龄,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师的工资逐渐上升到由县财政进行统一发放,因此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学校,或者校长如何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激励,并提高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呢?这里存在一个教师工资和教师激励脱节的问题。传统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师工资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但在教师教学管理和工资报酬相脱节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降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教师可以降低努力程度而获得同样的教学工资,这是学校无法控制的。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虑(压力)重重,作者邓云洲、伍园园的调查(以广东某发展规模较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N为标本)结果如下。
身心疲惫之忧。“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某学校,由于学生家里离学校都比较远,上下学都由校车接送,学校的教师就不得不每天五点半开始起床上班,或跟车去接离校远的学生来上学,或负责离校近的学生的早读,各司其职。紧接着是负责学生的早操、早饭、上课、课间操、午饭、午休,再是下午上课、送学生回家、晚上给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晚自修等等。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教师们还要听各种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业余活动。教师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教师工作负荷大不仅使教师在体力上感到疲倦不堪,更是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和压力感。
待遇低下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比一般的民办学校还要低。以N学校为例:小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12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1500元/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的该城市,学校教师的月收入都不到2000元,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可算是中低收入水平者了。况且大部分教师的工资收入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微薄的收入是很难让教师们养家糊口的。
学生难教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当地户籍,家庭收入比较低。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多都曾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管教,往往身心发展不很健全,且有不少是问题学生,存在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容易违反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等等,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
工作不稳定之忧。N学校中,教龄有3年以上的教师只有40%,说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大专或中专(占86.9%),又没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教师总是觉得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率达到50%以上。调查中,许多教师觉得自己工作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此外还有,相对紧张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缺乏归属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压抑感;个人能力或专业发展受限,让教师产生苦闷感,等等。
师德新规,别来虚的
6月25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吴龙贵在《羊城晚报》发文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这一规范有点虚,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譬如内容不够详细,表述也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安全怎样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假想地震发生时范美忠在逃跑的同时,喊了一声“同学们,快跑”,这算不算保护?好在此规范正在修改之中,还需征求各方意见。我们期待着一部成熟而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早日出台。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