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素质教育的潮流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自身规律,提出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中从“美术中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与美术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三方面阐述自己对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改变,是世界的潮流,而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
1 美术教育与创造力
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表现为有一定审美价值美术作品的创造,这些作品凝含的创造力往往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创造力一般表现在有一定天赋的特长的人身上。另一类创造力不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产生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那么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把"创"扼杀在摇篮中,哪里还能有"造"呢?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是一定要与现实中的事物相符合。它允许适当的夸张和变形。比如画蓝太阳、红月亮等等。
因为小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点或者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在美术课堂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训练模式:黑板(或范画挂图)—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这种拷贝或克隆的训练多了,技术提高了,但由于没有用心参与,只能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只能说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长期如此。这种机械地"复制"始终由眼到手,于是眼里有画,心里却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才是自己的画。正是这些学生心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的心中就很难创造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在自己心中不能创造自己的画就只能重复別人的画。
那么怎样才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2 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2.1 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环境,放飞想象的翅膀。
现代美术告诉我们:审美教育不象自然科学一样,用概念和逻辑论证来直接说明某个事物。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再现现实生活,让人们通过感受、体验、想象来理解艺术形象。从而起到感染欣赏者的作用。只有当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才能获得审美的愉快和精神的满足,自觉自愿接受艺术的陶冶。
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兴趣,只能从学生们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起丰富的联想。
我认为老师们在对待创造性思想的出现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要尊重不同的提问:2、要遵守不同寻常的想法;3、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勇于创新的学生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这最后一条原则需要做些解释,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形成一种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抵抗情绪。像我们技校的学生更是这样,有很多学生写生时无从下手,或者是怕画。这是因为他们美术功底差一点。老师过多的教导很容易使学产生一种不"自信"或"自卑"的心理,所以学生需要一段不受他人评价的时期。这样,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受到阻碍。这样美术教学就会变成更加开放而自由的教学。伟大的艺术奇才"凡高"曾说:"想象确实是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够使我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一种升华"."想象是创造力的催化剂,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2.2 培养创造力,迫切需要有特色的课题。
在教学中,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中国画中"借形造型"和"接迹造型",以及前卫的"反常规思维设计"的课题,对学生创造意识的树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德国20世纪初的包豪斯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佩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其基础训练,只给学生材料,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想,是值得我们仿效的。而不论用什么材料制作任何东西,衡量作业的标准是花最少的人力物力,得到最大的效果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力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新颖、趣味性 ,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择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2.3 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
学生阶段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思想独立。这些都是突显创造力的明显标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大力扶植,促进其能力的形成。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说:“一个想象力很强的画家,总是想尽力气把模特画得合乎自己要求,但是由于他自己被世俗之见所包围,而眼到所能及又都是这样的东西,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左右。”这种局限的思维方式,像一把锁一样,锁住了学生的思维。用于教学方面,就更难得行通了。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样物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思考,打破常规,举一反三。比如我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命题的作业“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必定会有值得推崇的好作品。所以我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把先前学生完成的作业讲解一遍,把一些好的作业给予充分肯定。所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特点,给予培养及鼓励,推陈出新,因势利导,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
绘画创作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启发、联想等方式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更主要的是在于形成发现的眼光,树立起“创造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哪怕是这种发现是错误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兼收并蓄,有容乃大。艺术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有创造才能发展,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美术教育者应抓住这一内容,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上,努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让创造这棵大树在美术课堂傲然成长!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县城关小学 江西省赣县 341100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改变,是世界的潮流,而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
1 美术教育与创造力
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表现为有一定审美价值美术作品的创造,这些作品凝含的创造力往往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创造力一般表现在有一定天赋的特长的人身上。另一类创造力不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产生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那么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把"创"扼杀在摇篮中,哪里还能有"造"呢?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是一定要与现实中的事物相符合。它允许适当的夸张和变形。比如画蓝太阳、红月亮等等。
因为小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点或者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在美术课堂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训练模式:黑板(或范画挂图)—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这种拷贝或克隆的训练多了,技术提高了,但由于没有用心参与,只能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只能说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长期如此。这种机械地"复制"始终由眼到手,于是眼里有画,心里却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才是自己的画。正是这些学生心里只有别人的画,于是在他的心中就很难创造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在自己心中不能创造自己的画就只能重复別人的画。
那么怎样才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2 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2.1 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环境,放飞想象的翅膀。
现代美术告诉我们:审美教育不象自然科学一样,用概念和逻辑论证来直接说明某个事物。而是用艺术的形象去再现现实生活,让人们通过感受、体验、想象来理解艺术形象。从而起到感染欣赏者的作用。只有当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才能获得审美的愉快和精神的满足,自觉自愿接受艺术的陶冶。
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兴趣,只能从学生们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起丰富的联想。
我认为老师们在对待创造性思想的出现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要尊重不同的提问:2、要遵守不同寻常的想法;3、要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勇于创新的学生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这最后一条原则需要做些解释,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形成一种威胁,从而产生一种抵抗情绪。像我们技校的学生更是这样,有很多学生写生时无从下手,或者是怕画。这是因为他们美术功底差一点。老师过多的教导很容易使学产生一种不"自信"或"自卑"的心理,所以学生需要一段不受他人评价的时期。这样,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受到阻碍。这样美术教学就会变成更加开放而自由的教学。伟大的艺术奇才"凡高"曾说:"想象确实是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够使我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一种升华"."想象是创造力的催化剂,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2.2 培养创造力,迫切需要有特色的课题。
在教学中,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中国画中"借形造型"和"接迹造型",以及前卫的"反常规思维设计"的课题,对学生创造意识的树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德国20世纪初的包豪斯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佩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其基础训练,只给学生材料,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想,是值得我们仿效的。而不论用什么材料制作任何东西,衡量作业的标准是花最少的人力物力,得到最大的效果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力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应力求新颖、趣味性 ,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择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2.3 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
学生阶段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思想独立。这些都是突显创造力的明显标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大力扶植,促进其能力的形成。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说:“一个想象力很强的画家,总是想尽力气把模特画得合乎自己要求,但是由于他自己被世俗之见所包围,而眼到所能及又都是这样的东西,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左右。”这种局限的思维方式,像一把锁一样,锁住了学生的思维。用于教学方面,就更难得行通了。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样物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思考,打破常规,举一反三。比如我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命题的作业“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的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必定会有值得推崇的好作品。所以我在每次上课前都会把先前学生完成的作业讲解一遍,把一些好的作业给予充分肯定。所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特点,给予培养及鼓励,推陈出新,因势利导,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
绘画创作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启发、联想等方式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更主要的是在于形成发现的眼光,树立起“创造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哪怕是这种发现是错误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兼收并蓄,有容乃大。艺术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有创造才能发展,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美术教育者应抓住这一内容,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上,努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让创造这棵大树在美术课堂傲然成长!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县城关小学 江西省赣县 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