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到来,使每位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轻车熟路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转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要更新,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地位要拉下来成为学生平等地位中的首席。在新课改面前,许多老师诚惶诚恐、畏手畏脚、不知所措、束手无策,有的老师仍然是“新课程,旧模式,穿新鞋,走老路”。对此,我们应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下面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是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仍然只注重知识目标,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二是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过分地强调过程与方法,认为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体验,课堂热热闹闹,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抛弃了结果。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会写,这一要求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这是不能打折的。
  二、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到学校是来“读书”的,而不只是让学生到学校来“听书”的。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从读中理解、感悟。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名篇。课改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花大力气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很少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很少有用心去读,从读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著名教育家贾志敏老师说:“不读懂文章,怎么就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呢?这是无稽之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去读,对重点句段,要通过多种方法、声情并茂的读来理解课文,通过读,学生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到,什么东西都可以解决,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以读带讲,读中感悟、体会”的理念。
  三、理解课文整体着手,重点词句段切入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阅读训练的要求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为:第一是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第二是按照课文先后顺序逐词逐句地分析每个自然段;第三是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叠加起来概括段落大意;第四是将每个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模式把文章肢解了,弄得支离破碎。上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如坠雾里云烟、不知所措。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文章时,一定要抓住关键,从整体着手,通过对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的反复朗读,从读中理解、感悟,老师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力,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不适应这样的角色转换,出现了教师忌“讲”现象,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因此,在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谈“讲”色变,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自己却背着手、装模作样地在学生之间走来走去,或站在讲台上只顾看自己的教案、教材,而学生却乱纷纷地“讨论”着,或左顾右盼的等待着教师叫停。当学生交流发言、互相评价时,教师成了旁观者。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是很好的,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讲的时候一定要讲。精彩恰当的讲解、点拨是很重要的,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讲”不可缺少,该讲时一定要大胆的讲好。
  五、提高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些学校、教师走进了这样的误区,片面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同起来,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效果就好;有的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一定要有多媒体辅助课件。因此,在进行优质课评比、赛课活动、教研活动时,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有使用多媒体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才能在评比中获胜,把教学手段的运用异化为教学目的,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它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精彩的讲解、巧妙而艺术的板书。在课堂上,应该让课件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课堂预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是否使用媒体,使用什么媒体以及如何使用媒体。我们认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就可以使用,否则就可以不用。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助手,不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摆设,更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累赘和负担,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他文献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担负着语言文字训练、思想品德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精神文明、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任务。正因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代大家的文学作品。这些选文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一座收藏文学瑰宝的宫殿。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范文中把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和文艺理论知
期刊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何谓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何谓字理分析?所谓字理分析,是指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抓住汉字这些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字理分析。字理分析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
期刊
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学生都有一个愿意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学生愿意接受的效果就会好一些,不愿意接受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德育也是如此。目前,学生不愿意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实效性的现状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怎样的实际效果。当前在中小学德育中,普遍存在德育实效性偏低
期刊
我们知道,《新课标》不是简单了,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单凭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都是一次很大的革新,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已经把数学带人了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期刊
在实施教研教改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走进新课程,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研以新的生机。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
期刊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浅谈新时期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轉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的土壤  首先,变革观念。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长期保持“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启示;重教学形式,轻思想内涵;重
期刊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现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谈点粗浅认识。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并掌握课本知识  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论中称为教学媒体,是以教会别人为目的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如电视、网络、
期刊
“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教育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以下是本人在合作学习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
期刊
一篇课文可讲内容很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满堂问或碎问现象,“随流飘荡,任意东西”,最后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教师则出力不讨好。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与教师的改变,即教师要有主问题意识。  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通过这个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它是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
期刊
数学实验是指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是通过教师的实验活动,或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展开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从而了解知识的发生、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研究性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实验在农村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一、数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