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其能动的促进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整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制度整合为保障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其能动的促进作用。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们仍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整合功能
任何科学,包括社会科学,都需要合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认同及存续性理由的前提。”[1]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在于“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程度”。现实需要有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现实性与崇高性的统一,不能片面追求一方而贬低另一方。在当前的时代要求下,如果片面强调崇高,那只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脱离物质条件的抽象的崇高,这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可以说,“万能论”与“无用论”这两种观点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脱离人的具体的现实的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万能论”无视人们的物质需要,“无用论”则无视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人们的需要,应该重新审视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功能与限度。
一是从社会整体利益上来说,应该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革命范式向政治、经济与人健康全面地生存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破以往以政治、伦理或道德说教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提高。由于意识形态认同是思想观念的认同,其基础首先应该是对经济利益层面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注重实现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与巩固政治合法性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最主要的实践功能是社会整合,意识形态整合的基础就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也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具体而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内容及重点进行重新定位。比如,从功能上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定位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适应时代的要求,承担起协调当前社会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分化的任务,协调各种利益分配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社会整合,进而为精神向物质的转化提供条件。突破以往仅以阶级功能为导向的教育方式,逐渐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始终明确,“经济基础”是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限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经济绩效基础上的个人利益满足的基础上,切不可脱离经济基础,空谈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从个人利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取决于它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程度”[2],‘人的根本’、‘人本身’应该是那些使人成为人的规定性的东西,而不是与此相反。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从人的本性、现实需要出发以说服人的工作,也是着意塑造人、使人成为人的工作。但无论如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应该符合马克思生存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轴应该是现实的人的自由生存、幸福生活、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制度整合为保障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与相关制度形成配合,关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与具体,制度约束与保障机制没有有效地发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时不免流于形式。
制度对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拥有完善的制度结构。同时这些国家的合作精神、道德水平与民主文明程度都是很高的。可以说,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与道德水平有高度相关性。一是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以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一定条件下,制度约束的强弱会决定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愿的强弱。制度的刚性在于能够强制性地要求人们服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的刚性不仅仅是指制度的强制性,单纯的强制性会导致高昂的政治成本。比如在传统政治社会,统治阶级以武力镇压和思想钳制的方法实现被统治阶级对其制度的服从,这运用了巨大的政治运行成本。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要求人们服从统一的市场经济组织规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这是一种通过形式合理性的方式,进而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服从与认同。這种服从是符合个人利益的自我实施,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具有效率。因此在现代社会,对制度的服从应该是对制度及其核心理念的普遍认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应该来自于其内部强大的价值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制度为保障,就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制度意识,把对制度意识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制度意识是现代性的内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制度意识纳入内容体系之中。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道德范畴,与法律与制度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寄托于人性,从人性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从长远来看,伦理道德的手段可能是有效的,道德和伦理也确实是一种长久有效的力量。但从短期看,这种从人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否有效值得怀疑。道德属于应然范畴,在当前功利主义占主流的现代社会,道德说教会陷入“可听可不听完全是人的自由”的境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如果我们完全寄托于制度,由于制度具有刚性,尤其是正式制度、法律与规章等,短期看是有效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正式制度的调节有一定的缺陷,如成本过高,而且属于事后调节,不能时时刻刻起作用。因此当前最佳的方式应该是以制度为保障,把道德与制度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之处,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在拓展、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视角、领域与内容等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现实需要、夯实意识形态认同的经济绩效基础,并以制度为保障,降低意识形态接受、认同与践行的成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通过道德价值、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等逐渐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在,包富含优秀的思想道德智慧结晶。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共同心理基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旗帜之一。历史的教训告诫国人,民族要生存,国家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凝聚力”不是封闭的抱作一团,而应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为向心力的国民心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团结一致,“现代社会在凸现人的个体性的同时,又更强化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4]。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扭转社会风气,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任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和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直至今天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继承并发展。它不仅对于现实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走向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进程中仍将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目标服务,是达至目标的手段,是一种手段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心理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都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展开,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实施,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生成的、系统性的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力求使内容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合于目的又要合于规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规律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正确反映其内在的联系和揭示其本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真”和“善”的特性,“真”和“善”的统一构成了“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沈湘平等:《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6(1)
[2]董宇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與情商培育研究[J].文化学刊.2012(7)月.。
[3]张海涛.道德文化与决策 [M] 王伟,戴杨毅,姚新中 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书·2001,512.
[4]应伦理学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33.
作者简介:许小雅,女,1979,湖南岳阳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教育。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018GZMZYB35)和2019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科研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19JDSZK069)以及“2019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阶段成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其能动的促进作用。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们仍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整合功能
任何科学,包括社会科学,都需要合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认同及存续性理由的前提。”[1]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在于“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程度”。现实需要有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现实性与崇高性的统一,不能片面追求一方而贬低另一方。在当前的时代要求下,如果片面强调崇高,那只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脱离物质条件的抽象的崇高,这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可以说,“万能论”与“无用论”这两种观点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脱离人的具体的现实的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万能论”无视人们的物质需要,“无用论”则无视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人们的需要,应该重新审视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功能与限度。
一是从社会整体利益上来说,应该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革命范式向政治、经济与人健康全面地生存发展并重的方向转变。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破以往以政治、伦理或道德说教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把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引导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提高。由于意识形态认同是思想观念的认同,其基础首先应该是对经济利益层面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注重实现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发展与巩固政治合法性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最主要的实践功能是社会整合,意识形态整合的基础就是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也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具体而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内容及重点进行重新定位。比如,从功能上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定位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适应时代的要求,承担起协调当前社会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分化的任务,协调各种利益分配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社会整合,进而为精神向物质的转化提供条件。突破以往仅以阶级功能为导向的教育方式,逐渐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始终明确,“经济基础”是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限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在经济绩效基础上的个人利益满足的基础上,切不可脱离经济基础,空谈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从个人利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对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取决于它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程度”[2],‘人的根本’、‘人本身’应该是那些使人成为人的规定性的东西,而不是与此相反。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从人的本性、现实需要出发以说服人的工作,也是着意塑造人、使人成为人的工作。但无论如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应该符合马克思生存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轴应该是现实的人的自由生存、幸福生活、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制度整合为保障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没有与相关制度形成配合,关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与具体,制度约束与保障机制没有有效地发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时不免流于形式。
制度对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地拥有完善的制度结构。同时这些国家的合作精神、道德水平与民主文明程度都是很高的。可以说,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与道德水平有高度相关性。一是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以制度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一定条件下,制度约束的强弱会决定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愿的强弱。制度的刚性在于能够强制性地要求人们服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的刚性不仅仅是指制度的强制性,单纯的强制性会导致高昂的政治成本。比如在传统政治社会,统治阶级以武力镇压和思想钳制的方法实现被统治阶级对其制度的服从,这运用了巨大的政治运行成本。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要求人们服从统一的市场经济组织规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这是一种通过形式合理性的方式,进而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服从与认同。這种服从是符合个人利益的自我实施,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具有效率。因此在现代社会,对制度的服从应该是对制度及其核心理念的普遍认同,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应该来自于其内部强大的价值感召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制度为保障,就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制度意识,把对制度意识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制度意识是现代性的内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培养制度意识纳入内容体系之中。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道德范畴,与法律与制度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寄托于人性,从人性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从长远来看,伦理道德的手段可能是有效的,道德和伦理也确实是一种长久有效的力量。但从短期看,这种从人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否有效值得怀疑。道德属于应然范畴,在当前功利主义占主流的现代社会,道德说教会陷入“可听可不听完全是人的自由”的境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如果我们完全寄托于制度,由于制度具有刚性,尤其是正式制度、法律与规章等,短期看是有效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正式制度的调节有一定的缺陷,如成本过高,而且属于事后调节,不能时时刻刻起作用。因此当前最佳的方式应该是以制度为保障,把道德与制度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之处,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在拓展、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视角、领域与内容等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现实需要、夯实意识形态认同的经济绩效基础,并以制度为保障,降低意识形态接受、认同与践行的成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通过道德价值、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等逐渐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所在,包富含优秀的思想道德智慧结晶。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共同心理基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旗帜之一。历史的教训告诫国人,民族要生存,国家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凝聚力”不是封闭的抱作一团,而应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优秀的道德传统为向心力的国民心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团结一致,“现代社会在凸现人的个体性的同时,又更强化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4]。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扭转社会风气,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任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和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直至今天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继承并发展。它不仅对于现实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走向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进程中仍将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目标服务,是达至目标的手段,是一种手段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在不同的层面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量,更好地为目标服务。心理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都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展开,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实施,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生成的、系统性的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力求使内容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合于目的又要合于规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规律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正确反映其内在的联系和揭示其本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真”和“善”的特性,“真”和“善”的统一构成了“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沈湘平等:《简析“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6(1)
[2]董宇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與情商培育研究[J].文化学刊.2012(7)月.。
[3]张海涛.道德文化与决策 [M] 王伟,戴杨毅,姚新中 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书·2001,512.
[4]应伦理学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33.
作者简介:许小雅,女,1979,湖南岳阳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教育。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018GZMZYB35)和2019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科研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19JDSZK069)以及“2019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