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永新教授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爱国之精神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书籍,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阅读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个体精神成长,社会文化传承的最有力手段,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兴趣;方法;书籍;活动;家校
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素质的高低同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阅读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应多读书看报,扩大知识视野。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读书需求,把读书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读书,即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培養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对于孩子们来说,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定期上“阅读交流课”也是调动同学们读书兴趣的有效做法。阅读交流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阅读氛围,真诚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自由品评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广泛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样的阅读交流课注重了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及老师的肯定时,他们就尝到了阅读的甘甜,就会进一步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三、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或每两周必须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让学生重视阅读方法,我会举名人的例子,如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读书时,就曾在一本约10万字的书上,逐字逐句地用墨笔加以圈、点,或画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如果做到一边看书,一边拿笔,划划重要的内容,精彩的词句,那么就可以促使自己动脑思考,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提高了分析能力。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还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从开始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评价,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都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不能让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怎样在书上批注,怎样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利用“阅读参考资料”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做“读书卡”。在阅读中,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要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要教会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摘录,及时写出随感。许多学生阅读时只动口眼不动手脑,以致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摘录批注、仿写改写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还要教会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阅读时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探究、感悟发现,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获得乐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保证阅读的效率,每天要有固定课外阅读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可以是早晨上课前及早读课,或是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集中阅读。回家后也要每天坚持读,持之以恒。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推荐好的课外阅读书籍。
由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向他们不断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教师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所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程度、层次。 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型、迁移性。 还要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质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老师可以抓住契机,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学到有关童话的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学生刚学完课文,正沉浸于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之中,对其充满好奇,此时推荐此类书籍,效果最佳。再如,《爱的教育》适合中年级段学生阅读,离学生生活较近,且富有教育意义,可以将此书推荐给学生。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介绍读书感受,借此平台,也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书籍,活动中选出“读书智慧星”,让学生体验读书的成就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写上书名、作者、内容简介、推荐原因,交流前教师做好把关工作。通过此项活动,拓宽阅读視野,引发好奇心,激发读更多书的兴趣。开展读书积累展示活动。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读书的收获。读倦了,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或蓝天碧水,或潺潺小溪,或花草鱼虫,或卡通人物,图文并茂,其乐无穷。让他们灵动的思想插上隐形的翅膀翱翔于“书海”中。在不定期的展示评比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读书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优秀读物欣赏。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于都兴趣。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书来读,每周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把读书和写作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给学生的作文增添文采。为了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批改时针对内容丰富,阅读面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把作文读给大家,以示鼓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里组织办手抄报,把学生的一些优良作品展示在上面,并画出上面的优美的语句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坚定课外积极阅读的决心。
六、家校合作拓展课外阅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学校高度重视、付诸切实有效的行动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做到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注重校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注意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有利契机,对学生家长多宣传动员以便形成共识,形成家校共建的良好课外阅读环境。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课外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好书,似导师,循循善诱;好书,如朋友,心心相印。读书,让人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那静波(1975.04.02-),女,辽宁,大专,小教一级。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兴趣;方法;书籍;活动;家校
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素质的高低同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阅读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礼”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通过读书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读书能帮助人实现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要想跟上社会发展,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学校毕业后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为了学会终身学习,为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应多读书看报,扩大知识视野。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读书需求,把读书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读书,即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培養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对于孩子们来说,等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就可自己主动读这些生动的故事了。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
定期上“阅读交流课”也是调动同学们读书兴趣的有效做法。阅读交流课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宽松的阅读氛围,真诚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自由品评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广泛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样的阅读交流课注重了同学们的自主阅读、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当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及老师的肯定时,他们就尝到了阅读的甘甜,就会进一步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三、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或每两周必须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让学生重视阅读方法,我会举名人的例子,如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读书时,就曾在一本约10万字的书上,逐字逐句地用墨笔加以圈、点,或画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如果做到一边看书,一边拿笔,划划重要的内容,精彩的词句,那么就可以促使自己动脑思考,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提高了分析能力。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还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从开始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评价,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都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不能让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怎样在书上批注,怎样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利用“阅读参考资料”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做“读书卡”。在阅读中,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要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要教会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摘录,及时写出随感。许多学生阅读时只动口眼不动手脑,以致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摘录批注、仿写改写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还要教会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阅读时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探究、感悟发现,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获得乐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保证阅读的效率,每天要有固定课外阅读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可以是早晨上课前及早读课,或是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时间内集中阅读。回家后也要每天坚持读,持之以恒。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推荐好的课外阅读书籍。
由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所以,当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向他们不断地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教师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所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程度、层次。 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型、迁移性。 还要把握好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质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老师可以抓住契机,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学到有关童话的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学生刚学完课文,正沉浸于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之中,对其充满好奇,此时推荐此类书籍,效果最佳。再如,《爱的教育》适合中年级段学生阅读,离学生生活较近,且富有教育意义,可以将此书推荐给学生。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介绍读书感受,借此平台,也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书籍,活动中选出“读书智慧星”,让学生体验读书的成就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写上书名、作者、内容简介、推荐原因,交流前教师做好把关工作。通过此项活动,拓宽阅读視野,引发好奇心,激发读更多书的兴趣。开展读书积累展示活动。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读书的收获。读倦了,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或蓝天碧水,或潺潺小溪,或花草鱼虫,或卡通人物,图文并茂,其乐无穷。让他们灵动的思想插上隐形的翅膀翱翔于“书海”中。在不定期的展示评比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读书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优秀读物欣赏。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于都兴趣。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书来读,每周定期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把读书和写作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给学生的作文增添文采。为了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批改时针对内容丰富,阅读面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把作文读给大家,以示鼓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里组织办手抄报,把学生的一些优良作品展示在上面,并画出上面的优美的语句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坚定课外积极阅读的决心。
六、家校合作拓展课外阅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学校高度重视、付诸切实有效的行动外,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做到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勃勃兴趣油然而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注重校内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要注意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有利契机,对学生家长多宣传动员以便形成共识,形成家校共建的良好课外阅读环境。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课外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好书,似导师,循循善诱;好书,如朋友,心心相印。读书,让人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那静波(1975.04.02-),女,辽宁,大专,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