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文质兼美的人文学科,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传递着人类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文明。营造诗意语文是语文学科教学技艺的另一种境界。《新課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由此,我初探营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有价值的,下面就初浅谈谈我个人对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收获与反思: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对话的课堂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诗意的对话情景,如我在执教《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天鹅们三次不同的叫声,学生在诗意的对话中,把文本表白得极致:第一处“克噜——克哩”,在品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饿了,我饿了。”那情那景好是凑巧,前呼后应地真实感触到语文的诗意韵味。第二处“克噜—克哩—克哩”,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深度朗读,学生听懂了天鹅的语言,在和天鹅的呼应中喊着“加油,加油,再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的口号。此时只有老师来组织,学生自由地和文本中的事物产生了对话。第三次“克噜—克哩—克哩!”读到这儿,学生异口同声地叫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师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语文课堂上才能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境界。
潘大山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中的一个小片段给了我们这样诗一般的感受: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安静拢住的仅仅是蝴蝶吗?她还拢住了什么?
生:她还拢住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生:她拢住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静拢住了她的梦想,她想自己也能和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
师:现在你能理解题目“触摸春天”了吗?盲童安静触摸到的仅仅是春天吗?还会有什么?
生:安静触摸到的还是一个生命。
师: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带给了她一个非凡的生命。
生:安静触摸到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有整个美好的世界。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好一个美好的内心世界呀!
生:安静触摸到的还可能是她看不到的任何东西。
师:是呀,所有的东西她虽然看不到,但她却用心灵触摸到了。
教师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课堂才呈现出诗意盎然、学有诗意的情怀。学生的语言才会如诗歌一般流淌,学生才由此而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快慰!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审美的课堂
诗意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有审美追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温柔细腻的女教师可以把课上得如李清照的词,婉约动人;粗犷、洒脱的男教师可以把课上得长江、黄河,豪放大气。你可以选择娟秀、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你的课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说般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可以如诗歌般凝练传神、含蓄隽永,也可以如科学小品文般科学严谨、信息丰盈……然而,不管你的课是“散文体”“诗歌体”,还是“小品文体”,只要是诗意般的艺术就是美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21课《槐乡五月》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槐花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被槐花包围的情境中,利用学生的通觉在空间上触动感官,走进槐花,闻其味,再品读字词句。文中句式的节奏美就是诗意。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文字的诗意,让学生读来琅琅上口,拍手读,摇头晃脑的读,这情感一拥而上,学生的兴趣来了,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学生说得更是意想不到,现场就合成小诗,槐乡是仙境,槐乡是美园进入我的梦乡。此时,学生对槐乡的喜爱、对槐花的喜爱就自然流露。
古诗《游园不值》中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尽情想象这被关着的满园春色,然而想象毕竟是“嘴上谈春”,学生对春天的美好遐想被勾起后,迫切地想得到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想亲眼看看这满园的生机盎然,想亲耳听听这春天的声音,甚至想触摸这可爱的春天……但由于时空的局限,不能满足。此时,集图、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便可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审美需求,我及时播放一段视频录像,录像中剪辑编辑了许多春的瞬间: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花儿张开了笑脸,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闲不住了的笋芽儿也破土而出……欣赏着这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倾听着如诗如画的“春天圆舞曲”,学生激动得又叫又笑,尽情徜徉在春天的美好氛围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作者、文本、老师一起进行美的沟通、交流,共同创造美的课堂,陶冶美的心灵。如此,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引燃”学生的感知力,“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从而释放出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自我实现的力量,获得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再品读诗句,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开掘多种资源,促进多向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上诗意栖居。
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探究的课堂
研究性阅读的设计理念,就是强调阅读活动的探究机制,注重开发课文中的研究课题,把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就是有效地运用了问题式研究性阅读模式,使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梳理问题,并鼓励学生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上,最后对问题编号归类,提炼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师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后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捎带解决了相关的小问题。虽然孙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出示研究主题,然而教学流程始终以问题展开,学生质疑、解疑,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如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开头写“啪啪”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课文学完了,学生却拉着我不放说:“老师,打破黎明前的宁静不一定是鞭声,可能是小鸟的叫声、小虫的叫声、风的呼声……”学生徜徉在如诗般的语言文字里,探索语文的奥秘。
学生学完课文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可以成为课后继续探究的很好的主题,此时,只要师生对余留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归类,生成新的探究主题,使课内阅读得到有效延伸,应是很有价值的。如《敦煌莫高窟》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要继续去考证壁画,有的要研究塑像,有的要研究敦煌的地质,想弄明白为什么敦煌的壁画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还能保存完好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确定专题进行探究。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诗意语文课。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对话的课堂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诗意的对话情景,如我在执教《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天鹅们三次不同的叫声,学生在诗意的对话中,把文本表白得极致:第一处“克噜——克哩”,在品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我饿了,我饿了。”那情那景好是凑巧,前呼后应地真实感触到语文的诗意韵味。第二处“克噜—克哩—克哩”,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深度朗读,学生听懂了天鹅的语言,在和天鹅的呼应中喊着“加油,加油,再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的口号。此时只有老师来组织,学生自由地和文本中的事物产生了对话。第三次“克噜—克哩—克哩!”读到这儿,学生异口同声地叫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师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语文课堂上才能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境界。
潘大山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中的一个小片段给了我们这样诗一般的感受: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安静拢住的仅仅是蝴蝶吗?她还拢住了什么?
生:她还拢住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生:她拢住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静拢住了她的梦想,她想自己也能和蝴蝶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
师:现在你能理解题目“触摸春天”了吗?盲童安静触摸到的仅仅是春天吗?还会有什么?
生:安静触摸到的还是一个生命。
师: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带给了她一个非凡的生命。
生:安静触摸到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有整个美好的世界。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好一个美好的内心世界呀!
生:安静触摸到的还可能是她看不到的任何东西。
师:是呀,所有的东西她虽然看不到,但她却用心灵触摸到了。
教师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课堂才呈现出诗意盎然、学有诗意的情怀。学生的语言才会如诗歌一般流淌,学生才由此而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快慰!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审美的课堂
诗意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有审美追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来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温柔细腻的女教师可以把课上得如李清照的词,婉约动人;粗犷、洒脱的男教师可以把课上得长江、黄河,豪放大气。你可以选择娟秀、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你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慷慨激昂、收放自如、意蕴深厚等任何一种完美。你的课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说般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可以如诗歌般凝练传神、含蓄隽永,也可以如科学小品文般科学严谨、信息丰盈……然而,不管你的课是“散文体”“诗歌体”,还是“小品文体”,只要是诗意般的艺术就是美的。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21课《槐乡五月》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槐花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被槐花包围的情境中,利用学生的通觉在空间上触动感官,走进槐花,闻其味,再品读字词句。文中句式的节奏美就是诗意。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文字的诗意,让学生读来琅琅上口,拍手读,摇头晃脑的读,这情感一拥而上,学生的兴趣来了,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学生说得更是意想不到,现场就合成小诗,槐乡是仙境,槐乡是美园进入我的梦乡。此时,学生对槐乡的喜爱、对槐花的喜爱就自然流露。
古诗《游园不值》中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尽情想象这被关着的满园春色,然而想象毕竟是“嘴上谈春”,学生对春天的美好遐想被勾起后,迫切地想得到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想亲眼看看这满园的生机盎然,想亲耳听听这春天的声音,甚至想触摸这可爱的春天……但由于时空的局限,不能满足。此时,集图、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便可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审美需求,我及时播放一段视频录像,录像中剪辑编辑了许多春的瞬间: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花儿张开了笑脸,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闲不住了的笋芽儿也破土而出……欣赏着这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倾听着如诗如画的“春天圆舞曲”,学生激动得又叫又笑,尽情徜徉在春天的美好氛围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作者、文本、老师一起进行美的沟通、交流,共同创造美的课堂,陶冶美的心灵。如此,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引燃”学生的感知力,“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从而释放出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自我实现的力量,获得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再品读诗句,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开掘多种资源,促进多向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上诗意栖居。
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探究的课堂
研究性阅读的设计理念,就是强调阅读活动的探究机制,注重开发课文中的研究课题,把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就是有效地运用了问题式研究性阅读模式,使教学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梳理问题,并鼓励学生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上,最后对问题编号归类,提炼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师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后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捎带解决了相关的小问题。虽然孙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出示研究主题,然而教学流程始终以问题展开,学生质疑、解疑,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如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文时,开头写“啪啪”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课文学完了,学生却拉着我不放说:“老师,打破黎明前的宁静不一定是鞭声,可能是小鸟的叫声、小虫的叫声、风的呼声……”学生徜徉在如诗般的语言文字里,探索语文的奥秘。
学生学完课文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可以成为课后继续探究的很好的主题,此时,只要师生对余留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归类,生成新的探究主题,使课内阅读得到有效延伸,应是很有价值的。如《敦煌莫高窟》一课学完后,有的学生要继续去考证壁画,有的要研究塑像,有的要研究敦煌的地质,想弄明白为什么敦煌的壁画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还能保存完好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确定专题进行探究。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诗意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