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心理学化是经由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而逐渐衍生出来的教材设置趋势,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儿童有效接受知识提供了基础条件,其实现不仅需要理解其理论,而且其实现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坚定着我们关注与探究教材心理学化的信心。教材心理学化的实现途径有学生心理学化分班、教师心理学化培养及社会心理学化支持。
关键词: 教材心理学化 实现依据 实现途径
教材心理心理学化最初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但杜威关于教材心理学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倡导教材应该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观点,极力推崇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说道:“我们没有把教材转化为生活的名词。”这就阐明了杜威对于课程与生活联系必要性的强调。他还说:“如果课文内容在儿童意识中占有适当的地位,如果它是从儿童自己过去所做的、所想的和所经受的当中产生出来,能应用于今后的事业成就和知识接受,那么就没有必要引起‘兴趣’而求助于各种策略和手法。”总的来说,杜威强调教材编写应适应儿童的需要与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并且更容易让儿童获得知识。
一、教材心理学化的定义
杜威虽然阐述了关于课程教材的合理性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地给予教材心理学化一个定义,最早阐释教育心理学化的是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相比较两者而言,它们具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借鉴教育心理学化定义的基础之上,将教材心理学化定义为:“教材心理学化就是把教材的编写设置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材内容建立在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二、教材心理学化的实现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实现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正是由于两大依据的合理且有力的判断,教材心理学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理论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理论依据有两大方面,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旨在说明心理学化的教育对于儿童有着巨大的优势与贡献,通过心理学化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儿童发展的良好教育。教育心理学化要求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也就是遵循儿童发展的本性来指导教育的发展,这其中强调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理论指导都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教育目的与教育理论指导之下的进一步发展就延伸到教材之上,所以教材的心理学化也就顺应着教育心理学化而诞生并成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通过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的关于儿童发展阶段化的具体理论形式,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并且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可以学习并善于学习的方面,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这个理论中的阶段性阐释间接地引出了教材编排的新思路,那就是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顺应儿童的发展心理,这样教材的心理学化也成为必要的可能,只有心理学化的教材才能真正完成学生的阶段性任务,达到教育发展学生的目的。
(二)现实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现实依据有两大方面,即现实中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及教育实验的实践成果。现实中人的发展是我们所经历的最显而易见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自己从小长大还是观察到身边的人的发展过程,都具有相似性,也都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我们的身高体重,尤其是心理都经历着不小的发展,这些发展变化正是自然界发展的固定规律,没有人可以打破,所以当我们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儿童时,顺应一定的自然规律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将教材心理学化的有力论据。教育实验大多数都发生在自然的环境之下,近些年来,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学者们苦苦追求着在现实环境中实验不同的教学理论,以期改变教育弊端,这其中在西部边远小规模学校中实验推行的“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正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教师改变了教材的顺序性与单一性,在同一课堂中同时教授学生两篇不同的课文,而且大多数知识属于同时学习,打破了年级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鸿沟,改变了课程的设置,使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重新复习巩固之前低年级的知识,能力强的学生提前学习理解高年级的知识,这种能力与知识的选择性搭配正是教材心理学化积极发展的推动力。
三、教材心理学化实现的途径
教材心理学化虽然具有强大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为其实现保驾护航,但是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教材心理学化还未能全面实施与推广。正是由于一些限制因素的出现,教材心理学化的发展困难重重,最重要的就在于与实际现实课堂不适应,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无法发挥其优势,反而诟病重重。所以,我们需要首先解决阻挡教材心理学化实现的障碍,一步步地将其推广,最后造福于儿童。
(一)学生心理学化分班
教材心理学化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现实情况中儿童是以年龄分班而不是能力分班,传统的分班模式导致心理学化的教材无法进入到传统课堂中,硬性输入反而会带来不良的反应,所以为了心理学化教材的全面推广,首要问题是将学生进行心理学化的分班。心理学化分班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切合心理学化教材,达到相互契合,从而真正实现教材心理学化。
(二)教师心理学化培养
教师的适应性是推行教材心理学化的难点之一,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有效传授心理学化的教材,编排再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适应性偏弱主要是由于教师培养思维的僵化及教师培养方向的单一。推行心理学化教材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教师的心理学化培养问题,心理学化培养指的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贯穿顺应儿童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思想及教材心理学化的重大意义,使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就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学化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前做好成为一位完全接受并热心推广心理学化教材的创新性教师。
(三)社会心理学化支持
教学的发展及教材的改革需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是最终推动教育顺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所以积极寻求社会心理学化的支持是教材心理学化的关键一步,社会心理学化支持指的是全社会着眼于儿童的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给教育的发展以一定的自由空间,随之而来的教材心理学化的变革也就会自然地受到大家的宽容与理解,推广及实验就会更加顺畅与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明德.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J].教育评论,2010(3):142-146.
[2]陈梅香,杨小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72-76.
[3]陈传东.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J].基础教育,2010(7):43-46.
关键词: 教材心理学化 实现依据 实现途径
教材心理心理学化最初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但杜威关于教材心理学化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倡导教材应该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观点,极力推崇课程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促进儿童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说道:“我们没有把教材转化为生活的名词。”这就阐明了杜威对于课程与生活联系必要性的强调。他还说:“如果课文内容在儿童意识中占有适当的地位,如果它是从儿童自己过去所做的、所想的和所经受的当中产生出来,能应用于今后的事业成就和知识接受,那么就没有必要引起‘兴趣’而求助于各种策略和手法。”总的来说,杜威强调教材编写应适应儿童的需要与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并且更容易让儿童获得知识。
一、教材心理学化的定义
杜威虽然阐述了关于课程教材的合理性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地给予教材心理学化一个定义,最早阐释教育心理学化的是裴斯泰洛齐。他认为,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相比较两者而言,它们具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借鉴教育心理学化定义的基础之上,将教材心理学化定义为:“教材心理学化就是把教材的编写设置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材内容建立在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二、教材心理学化的实现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实现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正是由于两大依据的合理且有力的判断,教材心理学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理论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理论依据有两大方面,即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旨在说明心理学化的教育对于儿童有着巨大的优势与贡献,通过心理学化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儿童发展的良好教育。教育心理学化要求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也就是遵循儿童发展的本性来指导教育的发展,这其中强调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理论指导都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教育目的与教育理论指导之下的进一步发展就延伸到教材之上,所以教材的心理学化也就顺应着教育心理学化而诞生并成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通过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形成的关于儿童发展阶段化的具体理论形式,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并且有着一定的阶段性,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可以学习并善于学习的方面,我们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这个理论中的阶段性阐释间接地引出了教材编排的新思路,那就是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顺应儿童的发展心理,这样教材的心理学化也成为必要的可能,只有心理学化的教材才能真正完成学生的阶段性任务,达到教育发展学生的目的。
(二)现实依据
教材心理学化的现实依据有两大方面,即现实中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及教育实验的实践成果。现实中人的发展是我们所经历的最显而易见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自己从小长大还是观察到身边的人的发展过程,都具有相似性,也都发生着不小的变化,我们的身高体重,尤其是心理都经历着不小的发展,这些发展变化正是自然界发展的固定规律,没有人可以打破,所以当我们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儿童时,顺应一定的自然规律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将教材心理学化的有力论据。教育实验大多数都发生在自然的环境之下,近些年来,教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学者们苦苦追求着在现实环境中实验不同的教学理论,以期改变教育弊端,这其中在西部边远小规模学校中实验推行的“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正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教师改变了教材的顺序性与单一性,在同一课堂中同时教授学生两篇不同的课文,而且大多数知识属于同时学习,打破了年级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鸿沟,改变了课程的设置,使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重新复习巩固之前低年级的知识,能力强的学生提前学习理解高年级的知识,这种能力与知识的选择性搭配正是教材心理学化积极发展的推动力。
三、教材心理学化实现的途径
教材心理学化虽然具有强大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为其实现保驾护航,但是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教材心理学化还未能全面实施与推广。正是由于一些限制因素的出现,教材心理学化的发展困难重重,最重要的就在于与实际现实课堂不适应,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无法发挥其优势,反而诟病重重。所以,我们需要首先解决阻挡教材心理学化实现的障碍,一步步地将其推广,最后造福于儿童。
(一)学生心理学化分班
教材心理学化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现实情况中儿童是以年龄分班而不是能力分班,传统的分班模式导致心理学化的教材无法进入到传统课堂中,硬性输入反而会带来不良的反应,所以为了心理学化教材的全面推广,首要问题是将学生进行心理学化的分班。心理学化分班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切合心理学化教材,达到相互契合,从而真正实现教材心理学化。
(二)教师心理学化培养
教师的适应性是推行教材心理学化的难点之一,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有效传授心理学化的教材,编排再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教师适应性偏弱主要是由于教师培养思维的僵化及教师培养方向的单一。推行心理学化教材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教师的心理学化培养问题,心理学化培养指的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贯穿顺应儿童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思想及教材心理学化的重大意义,使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就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学化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前做好成为一位完全接受并热心推广心理学化教材的创新性教师。
(三)社会心理学化支持
教学的发展及教材的改革需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是最终推动教育顺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所以积极寻求社会心理学化的支持是教材心理学化的关键一步,社会心理学化支持指的是全社会着眼于儿童的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给教育的发展以一定的自由空间,随之而来的教材心理学化的变革也就会自然地受到大家的宽容与理解,推广及实验就会更加顺畅与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明德.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J].教育评论,2010(3):142-146.
[2]陈梅香,杨小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72-76.
[3]陈传东.培养儿童对课程的兴趣:从外在强化手段走向课程自身[J].基础教育,2010(7):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