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4-000-01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女性的上生殖道,主要炎症类型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以及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也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炎性疾病是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炎。要知道的是,这些炎症的发生除发生在上述部位外,还可累及多个部位,这主要是由病原体的感染导致的。
引发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有很多,以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病原体和外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感染是由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多种类型。外源性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由衣原体、支原体、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还包括淋病奈菌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那盆腔炎性疾病是怎样感染女性上生殖道的呢?
1 感染途径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感染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经血液感染、上行性感染、经淋巴感染等途径。其中,上行性感染是淋球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经淋巴是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血液感染。通过这几种途径,病原菌可由局限部位入侵,经扩散后感染多个组织或器官,引起女性不适,表现出多种症状。
2 临床症状
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因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对于炎症较轻微的患者来说,可无明显异常,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常可表现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还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提示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盆腔炎性疾病发生于女性的上生殖道,还会出现月经变化,包括月经血量增多、月经过频、经期延长等,引发患者贫血。
此外,盆腔炎性疾病还可影响其他系统功能,比如盆腔腹膜炎可使消化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可因脓肿包块向前压迫膀胱引发膀胱刺激症,出现尿困难、尿频、尿急等;脓肿包块还可向后刺激直肠,导致患者有里急后重和排便困难等不适。
从上述临床表现可以看出,盆腔炎性疾病对女性影响极大,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输卵管炎可使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女性不孕;慢性盆腔炎可导致盆腔内组织充血、粘连,使患者经常感到下腹部坠胀、疼痛;盆腔炎性疾病本身对女性卵巢等产生破坏,易导致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反复发作。
3诊断及治疗
经过上述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介绍,已经对这类疾病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盆腔炎性疾病是怎样诊断的呢?可以治疗吗?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说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首先,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因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要确诊盆腔炎性疾病,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宫颈举痛或子宫、附件压痛,宫颈或阴道分泌脓性分泌物等异常黏液。实验室检查包括查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如果阴道分泌物经实验室培养,出现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等病原菌阳性,可初步诊断患者患有盆腔炎性疾病。如果经B超检查发现有输卵管或盆腔中有积液、肿块,经腹腔镜检查发现有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等多种输卵管异常,可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
如女性自身发现有下腹痛、阴道分泌异常粘液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如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应及时按医嘱服药,以尽早清除病原体,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反复发作等后遗症。
对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对于轻症患者,一般在门诊给予氧氟沙星口服或头孢曲松钠肌注,还可配合使用甲硝唑、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有恶心、寒战或头痛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安排住院治疗,住院治疗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合理应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比如头孢西丁钠与多西环素合用,克林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以及氧氟沙星与甲硝唑合用等。
如果患者状况仍不能好转或患者有盆腔脓肿,应安排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状况选择经腹手术或经腹腔镜进行手术,以切除病灶,使感染症状减轻。重症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体位,尽量使患者处于半卧位,有利于盆腔内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凹陷,限制炎症扩散。
4 预防措施
盆腔炎性疾病一旦发生,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打击,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避免病原体感染,保持身體健康。预防的措施主要是应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包括日常清洁和性生活卫生。
由于女性阴道本身具有清洁的功能,并不需要进行深入清洁或使用其他辅助清洁液体。因此,只要注意清洁外阴、勤换内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卫生。在进行性生活之前或之后都应注意清洁和卫生,提醒伴侣做好保护措施,如果伴侣生殖器本身有感染,应积极治疗,避免性生活,以免伴侣将病原菌传染到自身。
女性在出入澡堂、泳池等场所时,应注意警惕,随身携带自用物品,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未消毒的毛巾、浴巾。此外,女性在生活中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精神状态良好,改善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相信只要做好以上措施,就能远离疾病、健康生活。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女性的上生殖道,主要炎症类型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以及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也属于盆腔炎性疾病。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的炎性疾病是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炎。要知道的是,这些炎症的发生除发生在上述部位外,还可累及多个部位,这主要是由病原体的感染导致的。
引发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有很多,以来源分类,可分为内源性病原体和外源性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感染是由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多种类型。外源性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由衣原体、支原体、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还包括淋病奈菌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那盆腔炎性疾病是怎样感染女性上生殖道的呢?
1 感染途径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感染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经血液感染、上行性感染、经淋巴感染等途径。其中,上行性感染是淋球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经淋巴是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血液感染。通过这几种途径,病原菌可由局限部位入侵,经扩散后感染多个组织或器官,引起女性不适,表现出多种症状。
2 临床症状
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因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对于炎症较轻微的患者来说,可无明显异常,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常可表现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还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提示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盆腔炎性疾病发生于女性的上生殖道,还会出现月经变化,包括月经血量增多、月经过频、经期延长等,引发患者贫血。
此外,盆腔炎性疾病还可影响其他系统功能,比如盆腔腹膜炎可使消化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等多种症状;可因脓肿包块向前压迫膀胱引发膀胱刺激症,出现尿困难、尿频、尿急等;脓肿包块还可向后刺激直肠,导致患者有里急后重和排便困难等不适。
从上述临床表现可以看出,盆腔炎性疾病对女性影响极大,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输卵管炎可使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女性不孕;慢性盆腔炎可导致盆腔内组织充血、粘连,使患者经常感到下腹部坠胀、疼痛;盆腔炎性疾病本身对女性卵巢等产生破坏,易导致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的反复发作。
3诊断及治疗
经过上述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介绍,已经对这类疾病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盆腔炎性疾病是怎样诊断的呢?可以治疗吗?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说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首先,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因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要确诊盆腔炎性疾病,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宫颈举痛或子宫、附件压痛,宫颈或阴道分泌脓性分泌物等异常黏液。实验室检查包括查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如果阴道分泌物经实验室培养,出现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等病原菌阳性,可初步诊断患者患有盆腔炎性疾病。如果经B超检查发现有输卵管或盆腔中有积液、肿块,经腹腔镜检查发现有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等多种输卵管异常,可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
如女性自身发现有下腹痛、阴道分泌异常粘液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如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应及时按医嘱服药,以尽早清除病原体,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输卵管堵塞、盆腔炎反复发作等后遗症。
对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对于轻症患者,一般在门诊给予氧氟沙星口服或头孢曲松钠肌注,还可配合使用甲硝唑、多西环素等多种抗生素。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有恶心、寒战或头痛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安排住院治疗,住院治疗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合理应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比如头孢西丁钠与多西环素合用,克林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以及氧氟沙星与甲硝唑合用等。
如果患者状况仍不能好转或患者有盆腔脓肿,应安排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状况选择经腹手术或经腹腔镜进行手术,以切除病灶,使感染症状减轻。重症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体位,尽量使患者处于半卧位,有利于盆腔内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凹陷,限制炎症扩散。
4 预防措施
盆腔炎性疾病一旦发生,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打击,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避免病原体感染,保持身體健康。预防的措施主要是应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包括日常清洁和性生活卫生。
由于女性阴道本身具有清洁的功能,并不需要进行深入清洁或使用其他辅助清洁液体。因此,只要注意清洁外阴、勤换内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卫生。在进行性生活之前或之后都应注意清洁和卫生,提醒伴侣做好保护措施,如果伴侣生殖器本身有感染,应积极治疗,避免性生活,以免伴侣将病原菌传染到自身。
女性在出入澡堂、泳池等场所时,应注意警惕,随身携带自用物品,做到不与他人共用未消毒的毛巾、浴巾。此外,女性在生活中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精神状态良好,改善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相信只要做好以上措施,就能远离疾病、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