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浅析女性的价值意识再建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y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至今,该节目的相关话题占领大小微博热搜,中年女性所代表的“姐圈”文化逐渐被大众所关注。节目流量与话题热度背后,《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女性向互动养成类综艺节目,体现的是对于女性价值意识的再建构。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该节目对女性意识再建构的影响成因及路径,提供一定的研究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姐姐》;使用与满足理论;女性;价值意识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69-02
  一、研究背景
  (一)现象概述
  1.基本内涵。女性的价值意识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指女性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再认识,包括“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以使妇女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增加自信感;二指女性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妇女从传统社会认知和依附价值中挣脱出来,个人价值的直接实现成为女性意识正确感知的重要条件。
  2.现状分析。网络上以假想剧本《淑女的品格》为起点,“姐圈”文化为代表,大众在关注性别自我意识的同时,着眼于女性的价值体系细化,从年龄、身体语言上、自我表达等方面展开阐述。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众逐渐形成“姐圈”等通俗化代名词,引起广泛关注与传播。
  目前, “姐圈”一词主要指代30岁以上的中生代女性演员群体,其共同特征为有气场、有实力的独立女性。“姐圈”文化的兴起同时对标当下大众对于年龄焦虑的痛点,但本质上,更多从积极的角度重新定义年龄对于女性价值意识的影响,定位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从女性角度出发对其价值做出新评估,培养其对自身的价值意识。
  (二)理论概述
  1.基本内涵。1974年,卡茨、布卢姆勒等人总结了当时受众领域的研究,指出有关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内容是:“需求的社会与心理根源产生对于大众媒介或其他来源的期望,这导致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以受众为研究本位,在根本上立足于受众或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剖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機以及受众本身的需求,从而理解受众的选择。在信息爆炸、传播速度极快、媒介使用便利性极高的当下,综艺不仅仅是单向度的制作与传播,如何链接受众的认知、兴趣、情感需求也极其重要。
  2.特征。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是推动了传播学变革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该理论否认了原先将观众作为被动接收者的地位,强调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在影响受众选择的动因中,除了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外, W·施拉姆等学者也强调受众在接触媒介中的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
  基于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从受众的娱乐需求、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的社交需求与受众的自我实现需求四个角度入手,强调在“拟态”环境中的深层次自我需求。
  二、节目分析
  (一)节目简介。《乘风破浪的姐姐》(简称《姐姐》)是由芒果TV打造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召集30位30岁以上的女艺人,配备具有知名度的导师及发起人,设置舞台评级、公演考核等环节,经过数次公演现场的淘汰筛选,最终选出5位女明星出道成团。
  在零宣发的情况下,仅一天,该节目播放量突破两亿,芒果TV市值随之飙升。与此同时,以“姐圈”与女性为主的话题也层出不穷,仅一周,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70.5亿,舆情指数、媒体讨论度更遥遥领先,是真正实现“断层”的现象级综艺事件。
  (二)节目特色。近年,“她经济”影响下以女性MC为主的观察类综艺层出不穷,选秀综艺也话题不断,《姐姐》凭借其火爆的节目形式加上独特的内容构造成为年度亮点综艺。
  其一,聚焦对象独特。以30岁以上的姐姐为捕捉点,寻找成熟的选秀节目市场的缺口,突破传统女团打造偶像的框架——破除世俗对于女性年龄的偏见,以缓解社会中女性对于年龄的焦虑是节目制作的初衷;同时,姐姐作为“超龄回锅肉”,其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作品加持以及丰富的阅历故事,使得节目本身更具“戏剧性”。
  其二,聚焦内容新颖。镜头下“姐姐”的个性化行为与迥异的性格特征,融合最多元的女性角色,其根本是当今社会释放出一种新信号——女性对美的选择逐渐脱离以取悦男性审美至上的操控,女明星制造也逐渐逃离机械化的产业怪圈,以展示女性独立的美好。
  其三,聚焦价值观新鲜。近年,价值观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目的热度与口碑,在商业性与娱乐性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传递价值立意。《姐姐》作为典型代表,不断强化超越限制的新时代女性精神与价值观的定位,以精准的文案与别具意义的话题直击社会痛点。从对待年龄的态度到人物呈现的选择,弱化女性与年龄的矛盾,将“不被定义”的核心贯穿于节目始终,所呈现出的超越年龄的成长也不断输送女性的刚性美。
  三、理论分析
  (一)心绪转换效用:代为满足受众想象,转化释放焦虑情感。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龄焦虑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当中,若压力无法得到转移或缓解,将一直存在并压迫着当代女性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综艺节目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观众对于中生代的想象载体,起到转化其焦虑心绪的作用。
  《姐姐》结合流行的互动养成类选秀模式及切入痛点的角色界定,在节目中受众通过观看 “姐姐”在舞台的自信演出以及节目采访中透露的出众性格,代为满足受众对于中生代女性的各种想象。一定程度上,通过姐姐的表现缓解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迈入“中生代”的年龄焦虑。节目的氛围感染,有助于塑造中生代女性的价值感知意识,即年龄不是局限,中生代女性可以活得更有实力与气质。   (二)自我确认效用:节目提供多样女性价值意识的参考样本。麦奎尔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等可以作为节目受众进行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节目与现实的比较,可以引起观众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姐姐》通过打造以“励志”“独立”“梦想”等为理念核心的女团,传递对中生代女性的价值肯定。节目中一众女性艺人突破以往选秀节目的“守规矩”,坦然面对自身对于排名、梦想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在节目采访中以独特而又自信的面貌形成了破格的节目效果,并为观众展示了中生代女性可以有的多样个性特征。节目播出后,“姐姐”的语句成为网络流行语,语句中蕴含的是“姐姐”对于自身价值意识的理解。受众在对照自身现有价值体系后,对节目中“姐姐”所阐释的女性价值意识进行二次理解和轉化,使其成为自身价值意识体系的参考样本(如“我也想活成这样”)。
  (三)人际关系效用:在积极的拟态互动中女性价值意识产生再建构。在《姐姐》的语境中,观众被称为“浪花”,将节目艺人称为“姐姐”,对“姐姐”们的训练动态以及舞台呈现持续关注与反馈,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话题讨论与投票,在节目和艺人选择上具有较大的接触主动性;“姐姐”们通过综艺节目和实时互动与观众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拉票、分享日常等形式,掌握自身相关信息以及流量波动性;总体而言,基于节目中的价值衡量形成拟态的交往环境。
  节目播出前,观众对于“姐姐”们的想象停留在影视剧呈现的角色设定上,通过节目播出,搭建起节目中“姐姐”们与各年龄圈层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展现姐姐的在台前幕后的模样,一方面使“姐姐”在得到节目受众的及时反馈后,通过舞台完成度、获得点赞量等指标直观地实现自身作为中生代女艺人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节目播出以及宣传活动,使得观众改变固有印象,形成更为全面的价值认可,在这种拟态的间接关联和认知交互中,双方皆可完善作为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体系。
  四、结语
  《姐姐》在的迅速走红,无疑是社会女性意识再创造的催化剂,其跳脱女团的流水线式的成团规则,积极地推动了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同时不断挖掘“姐圈”的被隐藏的女性价值——强大而洒脱,自信而美丽,除去中年女艺人甚至是女人被社会标榜的固有的消极标签——年龄焦虑与回归家庭的刻板要求,重新寻找女性的魅力与选择权。但当节目仅仅注重姐圈话题的营销与女性价值意识的呼吁,而忽视节目本身的制作品质与竞技规则的把控,无法厘清选秀与综艺真人秀之间明晰的区别,则使节目开始呈现“高开低走”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04):57-62.
  [2]洪世林.男性文化霸权和女性自我表达的迷失——新媒体时代女性身体事件透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1):99-104.
  [3]任桉.姐姐们就该乘风破浪 女性价值不该被年龄定义[N].中国青年报,2020-06-24(002).
  [4]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1,33(02):11-18.
  作者简介:
  任颖姗,女,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网络传播。
  董思伶,女,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网络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 近代《史记》接受与此前存在较大差异,体现了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的学术分野。林纾、梁启超等人破除传统路子,力图以新的视角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史记》,为《史记》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本论文重点探讨晚清民初过渡派的《史记》接受。  【关键词】 晚清民初;史记;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9-02  本论文系
期刊
【摘要】 在我国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孔子的阅读思想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孔子一生酷好读书,并总结了一套自己读书治学和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他不仅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而且还致力于阅读教学,他是中国古代阅读教学的奠基人,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读书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阅读方法论体系,本文以孔子阅读思想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孔子读书法的基本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阅读思想;阅读
期刊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自卑、自省和自信的嬗变历程,因此打开了文化开放的大门,激活了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时代应该汲取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观的精华,以理性态度审视传统文化,将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实现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远目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文化
期刊
【摘要】 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采用跨专业合作教学模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以项目为基础组建团队,邀请行业专业参与教学,以团队成绩进行评价,打破传统专业课程学习的限制,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培养适合区域发展多样化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跨专业整合,把握好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让各
期刊
【摘要】 随着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创产品设计逐渐变得多样化,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大。开展信息交互设计对于提升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述了开展信息交互设计对于提升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并且用沈阳故宫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实际例子为未来文创产品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建议,以期望给文创产品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
期刊
【摘要】 赣南采茶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表现人物从小农经济男女到现代社会新人;舞台表演从程式化走向生活化,紧跟时代步伐,继承同时不断创新。本文将传统赣南采茶戏与赣南采茶现代戏进行对比,通过分析赣南采茶现代戏《豆腐哥 豆腐嫂》中的新现象,为探究赣南采茶戏在当代出现的新现象做铺垫。  【关键词】 豆腐;文明村;现代;赣南采茶戏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大街上的商店》是一部制作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1] 犹太题材电影,讲述了法西斯主义时期在斯洛伐克某小镇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及其牵涉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境遇,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并对人性进行了探究。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来解读电影,探讨影片所具有的价值及意义,为捷克斯洛伐克犹太题材影视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捷克斯洛伐克;犹太题材电影;叙事手法  【中图
期刊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与终端显示器的普及,为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更快速快捷的窗口——网络新闻。但是如何真实再现跨国别跨文化的信息,翻译时处处体现着语言的艺术。  【关键词】 网络新闻;文化负载词;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51-02  课题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校级人文项目:江西省红色旅游景区日语公示语的规
期刊
【摘要】《镜头前表演》的线上教学中可以实行将翻转课堂和网络教学结合,将直播授课和视频资源合理融入进去,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 表演;網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67-02  在上半年期间,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方针,国内所有学校都进行
期刊
【摘要】 纵观现代舞发展史,可谓是“开天辟地”,具有众多先锋性的鼻祖和开创者,他们延续变革着前期美学代表人物的创作主张,扩宽了后期现代舞的发展环境和创作视野,以至于大量且源远流长的经典佳作令我们熟知和颂扬。然而,现代舞的发展分别以美国流派和德国流派这两个派系在舞蹈观念及技术语言,彼此在探索和开拓的进程中孕育、成长和壮大。  【关键词】 实验性;离经叛道;先锋意识;追求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