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分析物理现象的过程本身就是认识物质世界,形成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看法和分析的过程。
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启迪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
【关键词】世界观引导 类比 发展 联系
正文:
大家都知道,物质世界世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在互相依存和对立中发展变化的,而物理学就是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物理学从诞生开始,就一直闪耀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光芒。也正是这样,人们才能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掘出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并借助物理学色彩缤纷的图景,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指导和帮助我们解决周边的各种问题,形成对世界的看法。
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正确的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要的、适时的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要以立足于课堂,围绕教材内容,发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讲、学、思、辨中,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探讨。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在这里,汇报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1、挖掘教材内在的哲学内涵,在物理知识的讲授中,加工、补充必要的内容,利用对比和类比等方法,持续的、反复的引导学生展开对周围世界的的思考。
例如:在力学知识的讲授中就可以连续的、深入的渗透唯物主义辩证世界观。
在最先讲授《力》这一节中,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加以补充概括----“力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使受力物体发生改变”。这样当指出“力体现的是物质间的一种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在相互作用中改变与发展的”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后续讲到《惯性》时,展开对“质量”、“力”、“运动状态”三者之间联系的分析----“相同力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经历多国多次的侵略和瓜分,我国只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只受到一个国家侵略就变成了殖民地?”。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得出“我国质量大惯性大,不易变”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但它已经是学生由学习物理走向认识周围世界的标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如对《压强》的教学中,阐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又于受力面积有关”时,让学生体会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既与外部因素(这里对应“施力物体”)有关,又与自身(这里对应“受力物体”)有关,引申联想、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定会失败”。
通过深挖教材,在课堂上这样多一句“闲话”式的提问,连续的、多角度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到帮助。
2、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要利用建模的思想来处理、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炼主要因素,明确忽略的次要因素。实际上在此过程我们可以用用类比的方法,有意识的介绍一些两点论、重点论哲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引入“杠杆”的概念后----强调了“固定点”、“力”、“转动”、“硬”的主要特点,而忽略了“材质”、“形状”等次要因素,构建了“杠杆”模型,----类比介绍“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以及由此而指定的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注重分析、归纳、总结,这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通用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尝试去归纳总结,而且要要求学生尊重真实的实验数据,承认实验的失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处事态度。
4、在纷繁、美妙的物理世界中,经常会出现我们对生活现象的感性直觉与物理规律相“偏离”,甚至“违背”的奇特景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适宜的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认识困难和逆境的背后往往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新的起点。
例如: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分别用沿水平方向10N、20N的力推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木块两次未移动)时,它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改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反的结论----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变大,利用“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两者都不变时,滑動摩擦力就不会变”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不变,----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在学生讨论无果,疑虑不断积累的时,及时引入“静摩擦力”,让学生体会一字之差----“静”、“动”----已是两个世界。再而,建议学生阅读校本课程中“近代物理学大厦的两朵乌云”。
在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阴暗之后,必定是晴空万里。在面对问题时,要做的是解放思想,不骄不躁,积极、乐观、向上就能解决问题。
其实,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等待我们开发和利用,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共同研讨。
参考文献:
[1] 马锋《简论物理教学中的世界观渗透》
[2] 李尚文《物理教学中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思路》
所以,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无声无息的、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启迪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
【关键词】世界观引导 类比 发展 联系
正文:
大家都知道,物质世界世界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是在互相依存和对立中发展变化的,而物理学就是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形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物理学从诞生开始,就一直闪耀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光芒。也正是这样,人们才能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掘出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并借助物理学色彩缤纷的图景,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指导和帮助我们解决周边的各种问题,形成对世界的看法。
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正确的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要的、适时的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要以立足于课堂,围绕教材内容,发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讲、学、思、辨中,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探讨。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在这里,汇报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1、挖掘教材内在的哲学内涵,在物理知识的讲授中,加工、补充必要的内容,利用对比和类比等方法,持续的、反复的引导学生展开对周围世界的的思考。
例如:在力学知识的讲授中就可以连续的、深入的渗透唯物主义辩证世界观。
在最先讲授《力》这一节中,对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加以补充概括----“力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使受力物体发生改变”。这样当指出“力体现的是物质间的一种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在相互作用中改变与发展的”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后续讲到《惯性》时,展开对“质量”、“力”、“运动状态”三者之间联系的分析----“相同力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经历多国多次的侵略和瓜分,我国只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只受到一个国家侵略就变成了殖民地?”。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得出“我国质量大惯性大,不易变”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但它已经是学生由学习物理走向认识周围世界的标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如对《压强》的教学中,阐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又于受力面积有关”时,让学生体会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既与外部因素(这里对应“施力物体”)有关,又与自身(这里对应“受力物体”)有关,引申联想、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定会失败”。
通过深挖教材,在课堂上这样多一句“闲话”式的提问,连续的、多角度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一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到帮助。
2、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要利用建模的思想来处理、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炼主要因素,明确忽略的次要因素。实际上在此过程我们可以用用类比的方法,有意识的介绍一些两点论、重点论哲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引入“杠杆”的概念后----强调了“固定点”、“力”、“转动”、“硬”的主要特点,而忽略了“材质”、“形状”等次要因素,构建了“杠杆”模型,----类比介绍“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以及由此而指定的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注重分析、归纳、总结,这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通用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尝试去归纳总结,而且要要求学生尊重真实的实验数据,承认实验的失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处事态度。
4、在纷繁、美妙的物理世界中,经常会出现我们对生活现象的感性直觉与物理规律相“偏离”,甚至“违背”的奇特景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适宜的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认识困难和逆境的背后往往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新的起点。
例如: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分别用沿水平方向10N、20N的力推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木块两次未移动)时,它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改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反的结论----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变大,利用“滑动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两者都不变时,滑動摩擦力就不会变”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不变,----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在学生讨论无果,疑虑不断积累的时,及时引入“静摩擦力”,让学生体会一字之差----“静”、“动”----已是两个世界。再而,建议学生阅读校本课程中“近代物理学大厦的两朵乌云”。
在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阴暗之后,必定是晴空万里。在面对问题时,要做的是解放思想,不骄不躁,积极、乐观、向上就能解决问题。
其实,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等待我们开发和利用,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共同研讨。
参考文献:
[1] 马锋《简论物理教学中的世界观渗透》
[2] 李尚文《物理教学中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