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城市建设方法在公共领域中具有的积极作用,面临工业化发展的冲击逐渐被冷漠。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催生了新的公共交往需求,通过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来满足新的需求。本文对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创造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由于人的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是城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功能和需求,以“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二.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場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要主要要对空间的特性、作用与功能进行分析。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厅、电话亭、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三.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伴随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人们发现,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尤其大。
1、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1) 功能与职能。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
(2) 建筑空间的异化。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散;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3.创造以人文本的城市公共空间。
(1)历史建筑的保护
对现状保留完整的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改善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之焕发新活力。
(2)功能混合的运用
在平面、垂直、共享、时差四个维度上的功能混合。细化功能布局,引导各类功能相互渗透。在功能上,注重功能的混合,公共服务组团集中了居住、教育、文化、行政、医疗、商业、广场和绿地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根据需求合理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平混合;运用于商业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等,进行内部多种功能的混合,达到资源共享,垂直混合。
(3)小尺度空间的营造
提升城市的文化空间,多功能与小体量建筑相融合,多形式的广场空间和轴线步行空间相结合,带来街区宜人的尺度空间和活力四射的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楼与楼之间的小尺度空间,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改善住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使每个居民真真切切的享受其中。
(4)生态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廊道向镇区的渗透,并与生态水系相连,构成城镇绿网;营造自然水景,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周边环境,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周边环境的融合。
(5)文化品质的提升
提升文化品质,将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城市景观风貌的构筑相协调,在其周边利用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的设置,融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营造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
4.公共空间建筑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是服务和完善市民生活的重要设施,将吸引大量人流停驻使用,成为其生活能量和信息的聚合,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它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意义:
1)空间:公建及其群落以物质空间的形态存在,实现了人际间的交流和人与环境的对话。
2)时间:作为交流场所应具有四维特征,高效方便地使用和编排空间秩序。
3)交流:这是公共活动场所的要旨。
4)文化:场所的文化意义是其个性的索引和价值取向。
在考虑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时,应对地段周围的规划、道路及建筑等情况做出周密的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做好总体布局设计。例如有的公共建筑,建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为了满足地段、道路、街景等特殊要求,一般在不损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应以环境特点为依据,比较自然地处理建筑的空间与体形,使建筑与室外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一所中学其地段处于六条道路的交叉口处,为弧状三角形地形,因此教学楼采用“Y”字形组合。这样处理既争取了好的朝向,又照顾了城市直觀的完整性,达到了充分利用环境特点、丰富室外空间的目的。
5.利用环境有力因素构造空间布局。
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固有特色,系指以全局的观念,提炼空间环境有利的因素,充分为当今的建筑创作服务。造园要“巧于因借,箔在体宜”,欲得其“巧”,就需要下一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工夫。在环境设计中听任自然条件的支配,必然使总体布局陷于自然主义或僵化呆板的地步。若忽视客观的“因”,即自然景观中的有利因素,追求脱离环境氛围随心所欲的所谓“设计意图”,这样会使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产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不良后果。上述的两种片面倾向,都会损坏室外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正确的因借关系,或者说利用环境的正确途径,乃是在充分考虑公共空间本身的基础上,运用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的特点,使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达到水乳交融、有机联系的境界。
四.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澄,梅洪元,李玲玲等.互诉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3(4):557-561,572.
[2]廖方.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6
[3]井爱静.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4]曾宁燕.高层综合体建筑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J].城市环境设计,2011,(8):205-205.
[5]廖方.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上海城市规划,2011,(4):60-69.
[6]徐苏宁,武联.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系统与建筑创作[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2):94-97.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创造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由于人的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是城市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功能和需求,以“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二.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場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要主要要对空间的特性、作用与功能进行分析。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厅、电话亭、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三.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伴随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人们发现,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尤其大。
1、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1) 功能与职能。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
(2) 建筑空间的异化。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散;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3.创造以人文本的城市公共空间。
(1)历史建筑的保护
对现状保留完整的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改善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之焕发新活力。
(2)功能混合的运用
在平面、垂直、共享、时差四个维度上的功能混合。细化功能布局,引导各类功能相互渗透。在功能上,注重功能的混合,公共服务组团集中了居住、教育、文化、行政、医疗、商业、广场和绿地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根据需求合理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平混合;运用于商业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等,进行内部多种功能的混合,达到资源共享,垂直混合。
(3)小尺度空间的营造
提升城市的文化空间,多功能与小体量建筑相融合,多形式的广场空间和轴线步行空间相结合,带来街区宜人的尺度空间和活力四射的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楼与楼之间的小尺度空间,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改善住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使每个居民真真切切的享受其中。
(4)生态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廊道向镇区的渗透,并与生态水系相连,构成城镇绿网;营造自然水景,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周边环境,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周边环境的融合。
(5)文化品质的提升
提升文化品质,将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城市景观风貌的构筑相协调,在其周边利用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的设置,融入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营造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
4.公共空间建筑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是服务和完善市民生活的重要设施,将吸引大量人流停驻使用,成为其生活能量和信息的聚合,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它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意义:
1)空间:公建及其群落以物质空间的形态存在,实现了人际间的交流和人与环境的对话。
2)时间:作为交流场所应具有四维特征,高效方便地使用和编排空间秩序。
3)交流:这是公共活动场所的要旨。
4)文化:场所的文化意义是其个性的索引和价值取向。
在考虑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时,应对地段周围的规划、道路及建筑等情况做出周密的分析,才能因地制宜地做好总体布局设计。例如有的公共建筑,建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为了满足地段、道路、街景等特殊要求,一般在不损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应以环境特点为依据,比较自然地处理建筑的空间与体形,使建筑与室外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一所中学其地段处于六条道路的交叉口处,为弧状三角形地形,因此教学楼采用“Y”字形组合。这样处理既争取了好的朝向,又照顾了城市直觀的完整性,达到了充分利用环境特点、丰富室外空间的目的。
5.利用环境有力因素构造空间布局。
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固有特色,系指以全局的观念,提炼空间环境有利的因素,充分为当今的建筑创作服务。造园要“巧于因借,箔在体宜”,欲得其“巧”,就需要下一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工夫。在环境设计中听任自然条件的支配,必然使总体布局陷于自然主义或僵化呆板的地步。若忽视客观的“因”,即自然景观中的有利因素,追求脱离环境氛围随心所欲的所谓“设计意图”,这样会使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产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不良后果。上述的两种片面倾向,都会损坏室外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正确的因借关系,或者说利用环境的正确途径,乃是在充分考虑公共空间本身的基础上,运用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的特点,使室外环境的空间组合达到水乳交融、有机联系的境界。
四.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澄,梅洪元,李玲玲等.互诉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3(4):557-561,572.
[2]廖方.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6
[3]井爱静.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4]曾宁燕.高层综合体建筑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J].城市环境设计,2011,(8):205-205.
[5]廖方.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上海城市规划,2011,(4):60-69.
[6]徐苏宁,武联.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系统与建筑创作[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2):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