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的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不知道预习;课后,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复习;拿到一篇文章,不知主动阅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始学语文,到初、高中乃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总有为数不少的人语文素质不高,写不出一手好字,讲不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就语文特点而言,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表扬优秀者,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督促、纠正其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并限期改正。
二、培养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自行扫除字词的注音、释义等文字障碍,做到准确、快捷;举行多次“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了一种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三、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老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课后还要按不同情况和要求,编写结构提纲,做读书摘要或写读后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
四、培养日日朗读背诵和堂堂课前演讲的习惯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朗读,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时间可以在早读、课上,也可以在课外、睡前,但必须做到读音准确、清晰、响亮,不添漏字,不颠倒,不重复,抑扬顿挫,速度适宜。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再作理解性朗读和表情朗读,通过一定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把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少动唇,不指读,快速大量地感知、理解和欣赏读物。然后,进行积累和展示,课前名言诵读、美文赏析、名作推荐、新闻播报等,锻炼他们的勇气,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和坚持练笔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课文”的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既需要高精尖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丰富的基础知识,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语文学科更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用足、用好课本及其配套读本的前提下,利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选择那些紧密课本,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体裁可选择诗歌、散文、小说方面的,可以是中外名篇或选段、中学生阅读杂志、优秀作文选等;课余也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每天看看新闻,读读报刊,听听广播,并指导他们阅读理解赏析作品的知识与方法。有读有练、多读多练才是作文成功之路。叶老说过:“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还必须坚持练笔,并需长期不懈,养成习惯。因此,我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要求他们每天写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或叙事,或状物,或抒情。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写个片断 ,但要言之有物,真情实感。经常做读书笔记,或摘录抄写,编提纲写提要,积累知识,丰富语汇;或品味语言,欣赏艺术技法;或剖析人物,评说事理。临文下笔,有感而发,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
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传统语文教学也重视修改,但往往只重视教师修改,造成学生作文,老师改文,事倍功半。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首先从细微处入手,教会学生增、删、调、换等修改方式及其符号。再进行错别字、病句等方面的修改训练。最后让学生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修改,并且自己写上眉批和总批。这样,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逐一修改,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学会修改的方法,掌握修改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而不懈地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①第六中学②罗庄区实验中学分校)
就语文特点而言,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表扬优秀者,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督促、纠正其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并限期改正。
二、培养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自行扫除字词的注音、释义等文字障碍,做到准确、快捷;举行多次“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了一种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三、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让学生根据老师对教材的处理随堂记好听课笔记,特别是要能记下老师得出某个结论的具体思路和过程。课后还要按不同情况和要求,编写结构提纲,做读书摘要或写读后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
四、培养日日朗读背诵和堂堂课前演讲的习惯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朗读,文章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时间可以在早读、课上,也可以在课外、睡前,但必须做到读音准确、清晰、响亮,不添漏字,不颠倒,不重复,抑扬顿挫,速度适宜。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再作理解性朗读和表情朗读,通过一定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把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少动唇,不指读,快速大量地感知、理解和欣赏读物。然后,进行积累和展示,课前名言诵读、美文赏析、名作推荐、新闻播报等,锻炼他们的勇气,培养他们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和坚持练笔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课文”的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既需要高精尖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丰富的基础知识,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博览群书,汲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语文学科更是“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用足、用好课本及其配套读本的前提下,利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选择那些紧密课本,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体裁可选择诗歌、散文、小说方面的,可以是中外名篇或选段、中学生阅读杂志、优秀作文选等;课余也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每天看看新闻,读读报刊,听听广播,并指导他们阅读理解赏析作品的知识与方法。有读有练、多读多练才是作文成功之路。叶老说过:“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还必须坚持练笔,并需长期不懈,养成习惯。因此,我常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方法,要求他们每天写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或叙事,或状物,或抒情。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写个片断 ,但要言之有物,真情实感。经常做读书笔记,或摘录抄写,编提纲写提要,积累知识,丰富语汇;或品味语言,欣赏艺术技法;或剖析人物,评说事理。临文下笔,有感而发,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
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传统语文教学也重视修改,但往往只重视教师修改,造成学生作文,老师改文,事倍功半。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首先从细微处入手,教会学生增、删、调、换等修改方式及其符号。再进行错别字、病句等方面的修改训练。最后让学生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修改,并且自己写上眉批和总批。这样,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逐一修改,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学会修改的方法,掌握修改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而不懈地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①第六中学②罗庄区实验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