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对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推出了08版,笔者引用某市某小区高层商品住宅楼设计为范例,介绍一下新规范中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键词】新规范;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填充墙
Talking about two noteworthy problems on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new code
Xia Nian-en ,Tan Zheng-q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Hubei 438002)
【Abstract】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odes were revised parcel in 2008 . In the cas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project design of a residential quarter ,I took about two noteworthy problems on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new code.
【Key words】New code;High-rise building;Frame-shear wall;Aseismic grade;Filler wall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并于2008年7月 30日开始实施。同时也对原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进行了局部修订,推出了08版。本文笔者引用某市某小区高层商品住宅楼(后称该工程)设计为范例,介绍一下新规范中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范例: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梯间、电梯间墙体设计为剪力墙,并且在各个楼层处设置纵、横向的连梁,使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该工程主体结构为地上十三层(12+1带跃层),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高度为39.450m,经工程地质勘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1.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抗震等级的确定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8.1.3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1]。
抗震设计时,地震引起的对房屋的倾覆力矩由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共同承担。若由框架承担的部分大于总倾覆力矩(基本振型做一下)的50%以上时,说明框架部分已居于较主要部位,应加强其抗震能力的储备。具体要求是:
(1)按纯框架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其抗震等级;
(2)轴压比也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来限制;
(3)至于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则可取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者之间的值,当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接近于0时取接近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当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接近于100%时取接近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结论1:该工程将楼梯间、电梯间墙体设计为剪力墙(剪力墙较少),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故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纯框架结构采用,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采用。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局部修订,只对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该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一组[2],同时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3.0.2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简称甲类;2 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3 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4 适度设防类:简称丁类(其中高层建筑没有丁类)。6.0.11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超过8000人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为重点设防类;6.0.12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3]。
结论2:因此该工程应属于3 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依据规范确定抗震措施时设防标准调整后仍为7度,查表1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部分表格)[1],框架39.450m>30m,剪力墙39.450m≤60m确定该工程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查纯框架部分为二级,而不是框架-剪力墙中的框架部分三级,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为二级。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填充墙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含2008局部修订)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2]。[修订说明]本条新增为强制性条文,以加强围护墙、隔墙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安全性,提高对生命的保护。
在框架结构和框架中,常因功能需要而设置非承重隔墙。当考虑建筑功能可能变化时,可采用轻质分隔墙,灵活分隔。隔墙位置较为固定并常采用砌体填充墙。砌体填充墙是在框架施工完后砌筑的,砌体填充墙的上部与框架梁底之间必须用砌块“塞紧”。墙与框架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柱与墙之间留缝,并用钢筋柔性连接,计算时不考虑填充墙对框架抗侧刚度的影响;另一种是刚性连接,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侧向变形时,填充墙起着斜压杆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侧移能力,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也能对防止倒塌起积极的作用。设计单位如未明确,施工单位一般也就不太清楚该砌体填充墙是否考虑了抗侧力作用,施工中也常常是最后斜立砌筑一排砖了之,是地道的自由端,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含2008局部修订)13.3.3 砌体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2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相当于圈梁)[2]。
针对规范的理解,不管有无抗震设防要求或是否考虑填充墙的抗侧力作用 ,框架的填充墙均应与框架牢固地连接,要求框架在与填充墙的交接处 ,沿高度每隔 500mm设置 26 钢筋与填充墙拉接。但对非抗震时拉结多长未明确,同时抗震时,拉结长度与设防烈度有关,而这个设防烈度应为未调整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规范中未规定填充墙砌块的强度等级。对于构造柱的设置的问题上,规范根据墙长和层高的比值确定,当层高较大时,明显不合理,很多工程在施工时控制构造柱的间距不大于4m。这就需要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明确。具体措施可参见图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与主体连接的构造要求[4]。
由此可见,设计工作应做到细致,同时在设计与施工的衔接上,设计交底与设计施工图纸的会审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方便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不留隐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11-24-667
[作者简介]夏念恩,男,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结构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
【关键词】新规范;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填充墙
Talking about two noteworthy problems on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new code
Xia Nian-en ,Tan Zheng-q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Hubei 438002)
【Abstract】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odes were revised parcel in 2008 . In the cas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project design of a residential quarter ,I took about two noteworthy problems on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new code.
【Key words】New code;High-rise building;Frame-shear wall;Aseismic grade;Filler wall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并于2008年7月 30日开始实施。同时也对原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进行了局部修订,推出了08版。本文笔者引用某市某小区高层商品住宅楼(后称该工程)设计为范例,介绍一下新规范中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范例:该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梯间、电梯间墙体设计为剪力墙,并且在各个楼层处设置纵、横向的连梁,使框架与剪力墙协同工作。该工程主体结构为地上十三层(12+1带跃层),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高度为39.450m,经工程地质勘察,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1.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抗震等级的确定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8.1.3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1]。
抗震设计时,地震引起的对房屋的倾覆力矩由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共同承担。若由框架承担的部分大于总倾覆力矩(基本振型做一下)的50%以上时,说明框架部分已居于较主要部位,应加强其抗震能力的储备。具体要求是:
(1)按纯框架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其抗震等级;
(2)轴压比也按纯框架结构的规定来限制;
(3)至于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则可取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者之间的值,当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接近于0时取接近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当框架部分承担总倾覆力矩的百分比接近于100%时取接近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结论1:该工程将楼梯间、电梯间墙体设计为剪力墙(剪力墙较少),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故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纯框架结构采用,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采用。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局部修订,只对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该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0g,设计分组为一组[2],同时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3.0.2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简称甲类;2 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3 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4 适度设防类:简称丁类(其中高层建筑没有丁类)。6.0.11高层建筑中,当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超过8000人时,抗震设防类别宜划为重点设防类;6.0.12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3]。
结论2:因此该工程应属于3 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依据规范确定抗震措施时设防标准调整后仍为7度,查表1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部分表格)[1],框架39.450m>30m,剪力墙39.450m≤60m确定该工程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查纯框架部分为二级,而不是框架-剪力墙中的框架部分三级,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为二级。
2.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填充墙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含2008局部修订)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2]。[修订说明]本条新增为强制性条文,以加强围护墙、隔墙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安全性,提高对生命的保护。
在框架结构和框架中,常因功能需要而设置非承重隔墙。当考虑建筑功能可能变化时,可采用轻质分隔墙,灵活分隔。隔墙位置较为固定并常采用砌体填充墙。砌体填充墙是在框架施工完后砌筑的,砌体填充墙的上部与框架梁底之间必须用砌块“塞紧”。墙与框架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柱与墙之间留缝,并用钢筋柔性连接,计算时不考虑填充墙对框架抗侧刚度的影响;另一种是刚性连接,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侧向变形时,填充墙起着斜压杆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侧移能力,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也能对防止倒塌起积极的作用。设计单位如未明确,施工单位一般也就不太清楚该砌体填充墙是否考虑了抗侧力作用,施工中也常常是最后斜立砌筑一排砖了之,是地道的自由端,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含2008局部修订)13.3.3 砌体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2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相当于圈梁)[2]。
针对规范的理解,不管有无抗震设防要求或是否考虑填充墙的抗侧力作用 ,框架的填充墙均应与框架牢固地连接,要求框架在与填充墙的交接处 ,沿高度每隔 500mm设置 26 钢筋与填充墙拉接。但对非抗震时拉结多长未明确,同时抗震时,拉结长度与设防烈度有关,而这个设防烈度应为未调整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规范中未规定填充墙砌块的强度等级。对于构造柱的设置的问题上,规范根据墙长和层高的比值确定,当层高较大时,明显不合理,很多工程在施工时控制构造柱的间距不大于4m。这就需要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在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明确。具体措施可参见图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与主体连接的构造要求[4]。
由此可见,设计工作应做到细致,同时在设计与施工的衔接上,设计交底与设计施工图纸的会审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方便施工,保证工程质量,不留隐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006-7619(2008)11-24-667
[作者简介]夏念恩,男,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结构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