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终身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内在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治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的重任,而且要塑造鲜活的灵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看做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这是古人先贤的精神境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行高为表,为人师表就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做出表率,身教甚于言教,这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有其师必有其徒”,“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其政治课的时代变化性给我们提出了更加艰巨的学习任务,终身学习,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具有时代必要性。
学习可以造成完全的人格,使人终身受益。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人的精力有限,虽不能全部涉猎培根所讲的各个方面,也应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或者精通某几个方面,因为每一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完成你的人格,而且能够为你打开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
学习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锻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行百里者半九十”,可惜在无涯的学海中完成三种境界锻炼的人太少,所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为数不多了,所差者皆在于意志不够坚强。
学习可以增强自信。有人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调节人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增强自信和形成豁达胸襟。清人吴嘉纪讲:“不读诗书形体陋”,讲的是不读书使人粗俗;明朝东鲁古狂生认为:“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讲读书人几天不读书相貌就变的使人很厌恶;清代学者朱锡绶讲:“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口不浊”讲人谈吐不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谈吐不凡是从读书中得来的,谈吐不凡能增强人的魅力和自信力。
学习可以解决人饥寒与孤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有读书“四当”警句。他说:“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这里讲的读书“四当”纯属于精神范畴的活动,是尤袤自己的学习体会。从逻辑学上讲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在特定环境下却和对相当一部分读书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正确的。
学习可以防止人的庸俗化。邓小平很早就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理论、思想上保持清醒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政治上的坚定。防止庸俗化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要重点解决好暮气、惰气和俗气问题,大力提倡和树立朝气、锐气和正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如登山。记者艾丰说,登小山,飘飘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知然也。检查学问水平,上面三句话是一把尺子,既可省察自己,也可以衡量别人。如果处在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之中,那恐怕是在小山上;如果有一种茫茫然的感觉,那是在登大山了;如果是一种惶惶然的感觉,那你就可能处在学术的前沿了。
二、终身学习必须落到实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必须将所有的道理落实到实践中去。实践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很多,但读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哲学、历史、地理、宗教、伦理、逻辑等文科一类的书要尽量多读一些;理科一类的通俗读物也要读一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取之不尽的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读书者不能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我们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学习的对象要尽量宽泛。其中向资深老教师学习是重要一环,因为老教师大都知识渊博,教学及人生经验丰富,他们常常是我们入门的师傅,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但不可否认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老教师也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每一代人都会被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但都有自己时代的优势和局限,因此教师之间应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无男女老幼之别。在日常生活、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书本学习和向老教师等同事学习,但却时常忽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学生学习。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道理。“向学生学习”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很多老师认为没什么可以学的!其实不然,学生虽然还不够成熟,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欲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有时侯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这没错,但矛盾在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当然也可以成为一名“教育者”,成为“小老师”。这可以称之为“反哺教育”,它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我们不变的信条。我坚信“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治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的重任,而且要塑造鲜活的灵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学习看做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这是古人先贤的精神境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行高为表,为人师表就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做出表率,身教甚于言教,这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有其师必有其徒”,“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其政治课的时代变化性给我们提出了更加艰巨的学习任务,终身学习,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具有时代必要性。
学习可以造成完全的人格,使人终身受益。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人的精力有限,虽不能全部涉猎培根所讲的各个方面,也应尽可能多地熟悉、了解或者精通某几个方面,因为每一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完成你的人格,而且能够为你打开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
学习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锻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行百里者半九十”,可惜在无涯的学海中完成三种境界锻炼的人太少,所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也就为数不多了,所差者皆在于意志不够坚强。
学习可以增强自信。有人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调节人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增强自信和形成豁达胸襟。清人吴嘉纪讲:“不读诗书形体陋”,讲的是不读书使人粗俗;明朝东鲁古狂生认为:“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讲读书人几天不读书相貌就变的使人很厌恶;清代学者朱锡绶讲:“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口不浊”讲人谈吐不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谈吐不凡是从读书中得来的,谈吐不凡能增强人的魅力和自信力。
学习可以解决人饥寒与孤忧。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有读书“四当”警句。他说:“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这里讲的读书“四当”纯属于精神范畴的活动,是尤袤自己的学习体会。从逻辑学上讲这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在特定环境下却和对相当一部分读书人的感觉是一致的、正确的。
学习可以防止人的庸俗化。邓小平很早就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理论、思想上保持清醒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政治上的坚定。防止庸俗化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要重点解决好暮气、惰气和俗气问题,大力提倡和树立朝气、锐气和正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如登山。记者艾丰说,登小山,飘飘然;登大山,茫茫然;登深山,惶惶然,知然也。检查学问水平,上面三句话是一把尺子,既可省察自己,也可以衡量别人。如果处在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之中,那恐怕是在小山上;如果有一种茫茫然的感觉,那是在登大山了;如果是一种惶惶然的感觉,那你就可能处在学术的前沿了。
二、终身学习必须落到实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还必须将所有的道理落实到实践中去。实践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很多,但读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哲学、历史、地理、宗教、伦理、逻辑等文科一类的书要尽量多读一些;理科一类的通俗读物也要读一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取之不尽的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读书者不能变成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我们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学习的对象要尽量宽泛。其中向资深老教师学习是重要一环,因为老教师大都知识渊博,教学及人生经验丰富,他们常常是我们入门的师傅,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但不可否认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老教师也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每一代人都会被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但都有自己时代的优势和局限,因此教师之间应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无男女老幼之别。在日常生活、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书本学习和向老教师等同事学习,但却时常忽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学生学习。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道理。“向学生学习”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很多老师认为没什么可以学的!其实不然,学生虽然还不够成熟,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欲望最强,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有时侯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这没错,但矛盾在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学生当然也可以成为一名“教育者”,成为“小老师”。这可以称之为“反哺教育”,它会令我们受益匪浅。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我们不变的信条。我坚信“吾生有涯,而知亦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