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立足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建立了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体系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校本研究;校本课程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学校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建立了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体系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
1 以“涛雒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教育之场所。”而我们学校坐落于江北水乡、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的故乡——涛雒镇。涛雒镇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港口中间,是山东省中心镇;历史悠久,汉时设盐官,金代置涛雒镇,是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日照的粮仓;交通便捷,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丁肇中故居、刘家湾赶海园、黄海九寨沟成为黄海之滨最好的旅游景点之一。独特的区位和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涛雒文化”,所以我们就探索围绕“涛雒文化”这个特色资源做文章,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我们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并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例如,我校倡导历史教师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收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并参观当地文化遗址、遗迹,编写了校本教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其次,大力开发校内资源。在完善校园文化、建立植物园区,并在教学楼布置“中国地理景观”、“植物与环境”、“地球生物圈”等内容的环保科技长廊的基础上,积极与上级科普部门联系,在校内建立了水温地震检测点、海水水文检测点、航空地标点等,学生每天一测录,两周一上报,这种校内科普实地考察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科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在校内建立了42000余平方米的苗圃式绿化基地,为劳技课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类资源,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我家的开支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装闭路监控后的安全状况”、“工业园对农田的影响”、“销毁药物超标多宝鱼”等社会热点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完善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分别向学校、社会发起倡议,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参观活动。例如参观丁肇中故居、刘家湾赶海园、工业园区、养殖基地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习动力。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知识,让学生调查周围垃圾的种类,到垃圾处理中转站进行参观调查,并为学生播放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垃圾的处理、回收与利用等情况的录像;组织初三学生到社区居民家调查用电情况,主要是居民电器增长对电力的需求,然后列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用电规律,并提出节约电能的思路和方案。
2 加强校本研究。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
我校在课程管理上重点处理好二点: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努力打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课改后的劳技课为例,每一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组织实践活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右所韩国蔬菜基地“当一天小菜农”,到涛雒工业园“当一天小工人”,以及刘家湾“小小导游”、“地震科普观测员”、“丁肇中科技馆讲解员”、“今天我当家”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校本教研也在走向深入,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涛雒二中课堂教学评价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权重占60%,把评价的重心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而对教师评价的指向,也从过去的“知识讲解”,转移到了对学生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角色把握”、“环境营造”和“技术运用”三个方面,权重仅占40%,并不关注教师是否明确,而是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达成,是否会学是否乐学。这样既有力地促进教师学习成长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双赢。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开发成效凸显
我们经过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丰富了学校文化,提升了学校品位。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在学校的教室、走廊、墙壁,处处是学生自己的设计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文集:那《千年大波汇涛雒》展示了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的情感,那生动的文笔《老家涛雒》展现出家乡的美丽,那为建设和谐涛雒、发展涛雒的建议等,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申报立项的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交际与学习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研究》已经进行了成果鉴定,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其成果《“自主——研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被中央教科学授予先进科研成果;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已顺利结题。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定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学校、山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重点实验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素质。多年的涛雒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学习与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我校的校本教研的纪录片、《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亚洲最大金沙滩、中国第一赶海园——日照市刘家湾赶海园》等校本课程、学生的作品等受到专家好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日照日报》都分别做了报道。近几年来,我校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有216人次获国家级奖。600余人次获省、市奖。
(三)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质量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育质量一直位居日照市前列;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获区、市级以上优质课奖82人次;获各类竞赛中奖省级以上辅导奖186人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7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6名;区以上优秀教师、班主任106人次;628余篇学术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校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来评价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评价校本教研课程,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如何来评价教师的参与度……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校本课程与家乡文化的联系,做到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共存,并以此为辐射延伸,使我们的校本课程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校本研究;校本课程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学校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建立了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体系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
1 以“涛雒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教育之场所。”而我们学校坐落于江北水乡、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的故乡——涛雒镇。涛雒镇地处黄海之滨,位于日照、岚山两个国家一类港口中间,是山东省中心镇;历史悠久,汉时设盐官,金代置涛雒镇,是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日照的粮仓;交通便捷,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丁肇中故居、刘家湾赶海园、黄海九寨沟成为黄海之滨最好的旅游景点之一。独特的区位和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涛雒文化”,所以我们就探索围绕“涛雒文化”这个特色资源做文章,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我们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并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例如,我校倡导历史教师发动学生及学生家长收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并参观当地文化遗址、遗迹,编写了校本教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其次,大力开发校内资源。在完善校园文化、建立植物园区,并在教学楼布置“中国地理景观”、“植物与环境”、“地球生物圈”等内容的环保科技长廊的基础上,积极与上级科普部门联系,在校内建立了水温地震检测点、海水水文检测点、航空地标点等,学生每天一测录,两周一上报,这种校内科普实地考察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科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在校内建立了42000余平方米的苗圃式绿化基地,为劳技课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类资源,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我家的开支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装闭路监控后的安全状况”、“工业园对农田的影响”、“销毁药物超标多宝鱼”等社会热点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完善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分别向学校、社会发起倡议,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参观活动。例如参观丁肇中故居、刘家湾赶海园、工业园区、养殖基地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习动力。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知识,让学生调查周围垃圾的种类,到垃圾处理中转站进行参观调查,并为学生播放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垃圾的处理、回收与利用等情况的录像;组织初三学生到社区居民家调查用电情况,主要是居民电器增长对电力的需求,然后列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用电规律,并提出节约电能的思路和方案。
2 加强校本研究。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
我校在课程管理上重点处理好二点: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努力打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课改后的劳技课为例,每一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组织实践活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到右所韩国蔬菜基地“当一天小菜农”,到涛雒工业园“当一天小工人”,以及刘家湾“小小导游”、“地震科普观测员”、“丁肇中科技馆讲解员”、“今天我当家”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校本教研也在走向深入,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的《涛雒二中课堂教学评价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权重占60%,把评价的重心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而对教师评价的指向,也从过去的“知识讲解”,转移到了对学生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角色把握”、“环境营造”和“技术运用”三个方面,权重仅占40%,并不关注教师是否明确,而是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达成,是否会学是否乐学。这样既有力地促进教师学习成长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双赢。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开发成效凸显
我们经过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丰富了学校文化,提升了学校品位。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在学校的教室、走廊、墙壁,处处是学生自己的设计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文集:那《千年大波汇涛雒》展示了学生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的情感,那生动的文笔《老家涛雒》展现出家乡的美丽,那为建设和谐涛雒、发展涛雒的建议等,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申报立项的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交际与学习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研究》已经进行了成果鉴定,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其成果《“自主——研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被中央教科学授予先进科研成果;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已顺利结题。学校被中央教科所定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学校、山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重点实验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素质。多年的涛雒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学习与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我校的校本教研的纪录片、《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亚洲最大金沙滩、中国第一赶海园——日照市刘家湾赶海园》等校本课程、学生的作品等受到专家好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日照日报》都分别做了报道。近几年来,我校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有216人次获国家级奖。600余人次获省、市奖。
(三)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质量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育质量一直位居日照市前列;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获区、市级以上优质课奖82人次;获各类竞赛中奖省级以上辅导奖186人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7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6名;区以上优秀教师、班主任106人次;628余篇学术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校在校本课程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来评价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评价校本教研课程,如何评价指导教师、如何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如何来评价教师的参与度……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校本课程与家乡文化的联系,做到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和谐共存,并以此为辐射延伸,使我们的校本课程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