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具备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教学作用。
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刀",若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若运用不当,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粉碎学生的学习期望,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
教学评价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过于简单、评价标准过于主观、评价主体单一等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在新课改中,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转变,那就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由甄别和选拔功能转向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评价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多的偏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一张卷子、一个分数就对学生做出判断,这显然有失公允。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一定是片面的、不公正的。因此,我们就需要找出"多把尺子"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其中,笔者在对评价表的运用中发现,评价表能够对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瓶颈有所突破,以表格的形成呈现要评价的内容更直观、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的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1.评价表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1.1 评价内容多维化。
以"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见附1)为例: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课堂学习的效果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这样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所以效果甚微。因此,教会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评价的内容进行细化,如在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评价表"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影响课堂学习的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序、归纳、筛选,选择效果明显、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因素进行设计,最后在"课堂学习评价表"中一次体现了学习态度、主动性、自信、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讲习惯、自控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1.2 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定量评价以教育测量为基础。通过测量获得的数值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既然要获得数据就要相对精确些,在一个表现范围内给出1~3分、4~7分、8~10分等不等的分数区间,以便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值。但定量评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有许多重要的品质和行为是无法用数值测量的,这就需要定性评价来弥补。
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这样就能更好的解决数值对评价造成的生硬感。
就应用于教育评价这一领域的现象而言,定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质"方面的发展,关注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强调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个体独特性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定性评价是更具有现代人本思想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但是,定性评价有时使评价结果模糊笼统,弹性较大,难以精确把握。
所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基础、互为补充,在学业成绩评价中应结合应用。
1.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丰富:学生自己、同伴、父母、老师……,可以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可以提高评价的信服度和影响力。
2.评价表的运用
评价表的类型不同如: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等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使用的时间、方法不同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现以"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为例进行分析:
2.1 诊断功能。
开学之初或接班伊始,作为任课教师,特别是每周课时不多的学科的任课教师短时间内掌握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困难,有的教师将全班学生的名字记住大约就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深入地了解学生了,没有深入地了解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时一张"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不仅能快速地了解学生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关注和帮扶,这时评价表就可以较好的发挥诊断的功能,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凡是评价表得分比较高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果都普遍较好,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独立地管理自己的学业情况;对于得分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应帮助他们找出阻碍前进的主要因素,引导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跨越障碍;而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则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他们由于落后面较大、脱离常规发展轨道的时间较久,因此容易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而大多数老师也感觉这部分学生比较让人头痛。
在利用评价表诊断之后,我发现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归因分析并在归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学生个人学习能力较弱,虽然比较刻苦、但成绩平平,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就要先适当降低要求标准,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再缓慢地、小步幅地提高要求;有的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听讲习惯和效率不高或自控能力较弱等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能够最快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影响因素,并监督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和激励;而有的学生落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的也有家庭的,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教师应从其他方面尝试着找到他的"闪光点",然后慢慢向学习进行迁移,在这一过程中要克服功利心,不能急于求成。
在这种评价实践中,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改提倡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评价功能。
2.2 比较和监测。
以第一次评价为基础,定期地(如期中、期末等)再次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以发现自己的变化、指明今后发展的方向。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来源于日常的努力,有的学生会发现"我的自控能力提高了,学业成绩确实有进步"、有的会说"我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强了"等等,他们都会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并会主动地运用评价内容在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使得学业成绩评价有了评价主体的参与。
2.3 与其他评价方式的结合。
一种评价方式一定存在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而面对每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多种评价方式齐步走。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当表扬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品德举足轻重。因此,在实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过程中,我都会在定期的评价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奖励,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奖状(附2)也会让他们倍感激励。
结合着多次评价表的对比,我会找出学生最大的进步,并制作一张精美的奖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不断增强学业成就感和渴望进步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真正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才能不辱使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刀",若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若运用不当,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粉碎学生的学习期望,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
教学评价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过于简单、评价标准过于主观、评价主体单一等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而在新课改中,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转变,那就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由甄别和选拔功能转向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评价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机制。
传统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多的偏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一张卷子、一个分数就对学生做出判断,这显然有失公允。教师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一定是片面的、不公正的。因此,我们就需要找出"多把尺子"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其中,笔者在对评价表的运用中发现,评价表能够对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瓶颈有所突破,以表格的形成呈现要评价的内容更直观、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的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1.评价表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1.1 评价内容多维化。
以"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见附1)为例: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起主导作用的中心环节,课堂学习的效果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这样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操作,所以效果甚微。因此,教会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评价的内容进行细化,如在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评价表"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影响课堂学习的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序、归纳、筛选,选择效果明显、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因素进行设计,最后在"课堂学习评价表"中一次体现了学习态度、主动性、自信、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讲习惯、自控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1.2 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定量评价以教育测量为基础。通过测量获得的数值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既然要获得数据就要相对精确些,在一个表现范围内给出1~3分、4~7分、8~10分等不等的分数区间,以便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值。但定量评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有许多重要的品质和行为是无法用数值测量的,这就需要定性评价来弥补。
定性评价是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价强调观察、分析、归纳与描述。这样就能更好的解决数值对评价造成的生硬感。
就应用于教育评价这一领域的现象而言,定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质"方面的发展,关注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强调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个体独特性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定性评价是更具有现代人本思想和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但是,定性评价有时使评价结果模糊笼统,弹性较大,难以精确把握。
所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基础、互为补充,在学业成绩评价中应结合应用。
1.3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丰富:学生自己、同伴、父母、老师……,可以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可以提高评价的信服度和影响力。
2.评价表的运用
评价表的类型不同如: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等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使用的时间、方法不同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现以"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为例进行分析:
2.1 诊断功能。
开学之初或接班伊始,作为任课教师,特别是每周课时不多的学科的任课教师短时间内掌握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困难,有的教师将全班学生的名字记住大约就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深入地了解学生了,没有深入地了解就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时一张"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不仅能快速地了解学生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关注和帮扶,这时评价表就可以较好的发挥诊断的功能,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凡是评价表得分比较高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果都普遍较好,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独立地管理自己的学业情况;对于得分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应帮助他们找出阻碍前进的主要因素,引导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跨越障碍;而对于得分较低的学生,则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他们由于落后面较大、脱离常规发展轨道的时间较久,因此容易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而大多数老师也感觉这部分学生比较让人头痛。
在利用评价表诊断之后,我发现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归因分析并在归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学生个人学习能力较弱,虽然比较刻苦、但成绩平平,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就要先适当降低要求标准,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再缓慢地、小步幅地提高要求;有的学生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听讲习惯和效率不高或自控能力较弱等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能够最快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影响因素,并监督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和激励;而有的学生落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的也有家庭的,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教师应从其他方面尝试着找到他的"闪光点",然后慢慢向学习进行迁移,在这一过程中要克服功利心,不能急于求成。
在这种评价实践中,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改提倡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评价功能。
2.2 比较和监测。
以第一次评价为基础,定期地(如期中、期末等)再次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以发现自己的变化、指明今后发展的方向。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来源于日常的努力,有的学生会发现"我的自控能力提高了,学业成绩确实有进步"、有的会说"我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强了"等等,他们都会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并会主动地运用评价内容在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使得学业成绩评价有了评价主体的参与。
2.3 与其他评价方式的结合。
一种评价方式一定存在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而面对每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多种评价方式齐步走。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当表扬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品德举足轻重。因此,在实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过程中,我都会在定期的评价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奖励,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奖状(附2)也会让他们倍感激励。
结合着多次评价表的对比,我会找出学生最大的进步,并制作一张精美的奖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不断增强学业成就感和渴望进步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真正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才能不辱使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